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前言

自2012-2013賽季,只有兩支球隊

場均命中10記以上三分;到本賽季,已有29支球隊的三分球命中數超過了10記(僅尼克斯一支球隊,但命中數也達到了9.6記)。

如今的NBA進攻戰術,已從曾經的“該不該多投三分”的問題,轉變為“如何才能投進更多的三分”的探討中。在這場三分趨勢的變革中,火箭一直走在各支球隊的前列。

自哈登於2012年加盟火箭以來。以“魔球理論”為建隊宗旨的火箭,在季後賽的戰績雖起起伏伏,但全隊在三分排名中,卻從沒有降到聯盟前三之外。

  • 2012-2013賽季,火箭場均10.6記三分,聯盟第三;2013-2014賽季,火箭場均9.5記三分,聯盟第一;2014-2015賽季,火箭場均11.3記三分, 聯盟第一;2015-2016賽季,火箭場均10.7記三分,聯盟第三;2016-2017賽季,火箭場均14.4記三分,聯盟第一;2017-2018賽季,火箭場均15.3記三分,
    聯盟第一;2018-2019賽季,火箭場均16.1記三分,聯盟第一;2019-2020賽季,火箭場均15.4記三分,聯盟第一。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火箭超級五小問世

2012-2013賽季到2019-2020賽季,在提升三分數量的道路上,火箭的內線組合也經歷了多次更換:從低位背打霍華德+能投三分莫泰的組合;到只會吃餅的卡佩拉+只投三分的安德森;再到底角三分之王的塔克+吃餅的卡佩拉。這個過程中,火箭一直在不斷地弱化四號位和五號位球員的作用。

到了本賽季,火箭更是劍走偏鋒,直接捨棄了五號位卡佩拉。他們在交易截止日當天將卡佩拉送走,換來了考文頓這個三號位球員,來搭檔1米98的塔克一起打內線。

如今,火箭的“超級五小”首發陣容就成了:哈登+威少+戈登+考文頓+塔克,這套平均身高為1米95的組合。擔任中鋒的塔克也只有1.96米,比部分球隊的控球后衛還要低。

火箭的這番操作,引來了球迷的質疑,有人認為在西部強敵林立,且各支球隊都有大型內線儲備的情況下,火箭的“超級五小”就是在自掘墳墓。

不過,在經過數據分析後,可以看出火箭這樣做的目的,其實是在進行一場革新。

如今,多數球隊都在為投更多三分而思索時。德安東尼將“如何搶三分時代的籃板”的命題帶入到了這個三分時代裡,開啟的一場革新。

如何看待德安東尼的這次籃板變革呢?我們從三分時代的籃板現狀入手,到考文頓加盟前後火箭籃板數據的改變來觀看。

三分時代籃板現狀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在現代籃球體系中,三分球在總投籃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了50%左右;曾經佔據投籃比重20%左右的中投,已跌到了10%以下。

投籃就會產生籃板,三分投籃比重的大幅提升,也就帶來了三分籃板數的提升。

而三分球籃板和二分球籃板的本質區別在於:二分球籃板的分佈基本侷限在籃下位置。而三分球籃板因為三分球從籃筐反彈距離和反彈角度不同,其籃板分佈區域也覆蓋了整個半場區域。

以進攻籃板為例,在三分線外出手的投籃打鐵後的落點不均勻,所產生的進攻籃板區域也不同。

籃板落點分佈在四個區域的比例分別為:

  • 17%的籃板落在了距離籃筐0-3英尺內;38%的籃板落在了距離籃筐3-6英尺內;41%的籃板落在了距離籃筐6-21英尺內;3%的籃板落在了距離籃筐21-39英尺的位置。

不同位置的籃板轉換成進攻籃板的比例分別為:

  • 距離籃筐0-3英尺內的籃板,有21%的籃板轉換為了進攻籃板;3-6英尺內的籃板,有14%轉換為了進攻籃板;6-21英尺內的籃板,有22%的轉換為了進攻籃板;21-39英尺內的籃板,有69%的轉換為了進攻籃板。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三分籃板轉換成進攻籃板最多的區域分別是:6-21英尺和3-6英尺區域內。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考文頓&塔克內線組成後,火箭籃板數據的改變

隨著考文頓的離去,考文頓的加盟,火箭正式組建起了考文頓&塔克的內線組合。兩人聯袂主導火箭內線期間,火箭獲得空位三分的佔比,從此前的18.8%提升到了22.9%,獲得大空位三分的佔比,從此前的21%提升到了23.3%。

根本原因有兩個。其中一個,頂替卡佩拉&塔克組合的的考文頓&塔克組合,在內線對位上獲得了錯位優勢。

“點板”技術,優化二次進攻中的三分空間

另一方面,考文頓&塔克組合的“點板”搶板方式帶來的。兩人在搶籃板方面缺少了身高優勢,卻換來了優異的橫移速度和衝刺能力,以及啟動速度,在這些能力的加持之下,火箭的“點板”數量獲得增加。

例子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 與凱爾特人比賽中,哈登投籃打鐵後,考文頓衝刺到籃下用“點板”的防守,在兩人包夾下,將進攻籃板拍到哈登手中;哈登接球后,形成大空位三分的機會。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在與森林裡比賽中,哈登弧頂三分出手後,塔克加速衝進內線,以“點板”方式將籃板點到考文頓手中。考文頓得到球后,和哈登同時獲得大空位三分機會。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火箭的“點板”是製造二次進攻三分的手段。其過程大體是:對方多人聚集籃下等防守籃板時,考文頓或者塔克其中一人從兩側底角的任意一側,迅速啟動。在籃板落入對方手中之時或即將落入對方手中之時,將球一點一拍,打到三分線外,形成大空位三分機會。

此時,因為搶籃板時投入人數少於對方。所以,火箭也就獲得了外線人數上的優勢,從而獲得大空位投籃的機會。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出了“點板”這種搶板技術之外。考文頓和塔克兩人在爭搶籃板的數據方面,也是極其出眾的。

  • 考文頓在3-6英尺內的爭搶進攻籃板時的籃板率為28.9%;在6-21英尺內的爭搶進攻籃板率為23.7%。作為三號位球員的考文頓的這兩項籃板數據,都高於聯盟67%的球員,屬於中上游水平。
  • 塔克在3-6英尺內的爭搶進攻籃板時的籃板率為39.8%;在6-21英尺內的爭搶進攻籃板率為22.1%。身高只有1米98的塔克,在這兩項籃板數據上,高過了聯盟90%的球員。

後記

優異的數據支撐,加上優秀的“點板”技術的加持。考文頓和塔克以另一種方式撐起了火箭的內線,從而優化了了火箭二次進攻中三分投籃環境。

深度 | 塔克&考文頓的內線組合,德安東尼對進攻籃板的革新

考文頓加塔克的內線組合,是德安東尼的自掘墳墓?還是小球時代的內線創新?我們誰都沒有見過未來籃球的樣子,所以對於德安東尼的嘗試,我們更多的應該給予掌聲,抑或批評,但不應嘲笑。

一味的固守傳統籃板手的思維,小球時代也只會囿於三分之內,而無法迎來突破。德安東尼進行的籃板變革,沒有人嘗試過,怎麼打,也沒有人嘗試過。他在摸著石頭過河,成功了,籃球向前一步。失敗了,籃球也不會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