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東海龍王與善住寺

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很久以前,五臺山頂無林木,寂靜荒蕪,終年黃沙滾滾,飛禽走獸也難落腳,彷彿此地生來就與生命無緣。

就是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卻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所看中,她發救渡生靈之大願,決計改變這裡的氣候環境,意欲借東海之水,消除五臺山的冬季嚴寒和夏天酷熱,徹底滅掉風沙之害。

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深居龍宮的東海龍王,養得九個兒子,他們性格暴戾,孤傲無比,施風布雨時不免任意使性,導致生靈遭殃,老龍王為此很傷腦筋,他久慕文殊菩薩渡化眾生之功力,心想,若想讓其龍子得到教化,真是萬幸啊!

一日,東海龍王來到五峰山,祈求文殊道:“大聖居此高山佛境,真是不同凡俗。我那九個兒子愚頑不化,我特前來請你為他們講經說法,以求得到教化”。文殊回答:“我乃東土大聖,恪守戒律是本分,離開道場外出講經化緣都是違戒之事,怕是不妥吧!”

龍王聽了有點著急,乞求道:“煩請菩薩破例一回吧,只要能如願,我東海龍宮的所有珠寶玉器、金銀財物任你選取,當作酬謝。”文殊見龍王如此心切,沉思片刻說:“那就破例一回了。”說罷,騰雲駕霧,直朝龍宮而去。

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老龍王將九子齊集龍宮,恭聽文殊菩薩講經說法。連續數日精彩的演講,直使龍子及龍宮眷屬俯首聆聽。不幾日,九龍子施風布雨再未使性興風作浪,龍宮也一改往昔躁動慌亂,顯得一派寧靜。東海龍王自然十分高興,非常感慨文殊菩薩教化之恩德。

臨別,東海龍王引領文殊菩薩觀看了海底風光,觀賞了珠寶玉器和兵刃劍戟,執意要讓文殊選取寶物。文殊菩薩微笑說:“貪取財物是僧家一大忌諱,你的心意我領了。不過,你既然如此仗義,我就不客氣了。你的任何東西我都不要,只想要你龍宮門口的一塊石頭。”面對文殊菩薩的要求,老龍王面露難色,稍一停頓說:“那隻不過是一塊頑石,是孩兒們施風布雨回宮後戲耍的地方,沒什麼大用場,菩薩還要挑選別的物品吧。”文殊道:“雖然是塊頑石,但這石頭色青厚重,我帶回去裝點五峰山色,改變光山禿嶺的面貌,何樂而不為呢?”龍王依然沒有應允,但他既然誇下海口,所以又不好回絕。

原來,這是一塊長約五丈,寬約九尺的石頭,名為“歇龍石”。平日裡,龍子們施風布雨歸來,躺臥其上,就能起到養精蓄銳的神奇作用。

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在東海龍宮,除了定海針為一件至寶以外,就數這“歇龍石”珍貴了。正因為如此,老龍王便不想將它送與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卻早已慧眼觀得此石妙用,執意帶走,相持了一陣,老龍王轉念想,這石頭論重量少說也有萬餘斤,他一個文弱和尚哪有力氣帶走?還不如暫且應承下來,一則落個人情,二來寶石也可原封不動。於是龍王說::這塊頑石本來算不了什麼寶物,要是菩薩深愛它,那你就帶走吧。”

文殊菩薩聽了非常高興,他口唸聖咒,一塊巨石頓時變的小如珠豆,徐徐然飛入他的衣袖中,待老龍王醒過神來,文殊菩薩早已駕獅登高遠去了。

當日,九龍子布雨回宮,如往常一樣直奔“歇龍石”,但卻不見了石頭的蹤影。一問父王,方才知道是文殊菩薩帶回五峰山了。九龍子 暴跳起來,也不多說,就風風火火朝五峰山追去,決計直取文殊道場,奪回歇龍寶石。

五臺山善住寺傳說典故

九龍子來到五峰山,只見這裡山環水復,有一峰頭,端坐一位老僧,童顏鶴髮,神態安詳,笑意盈盈。見九龍子怒氣衝衝而來,老僧手指五座山峰正色道:“徒兒們休得無禮,此處乃大聖說法道場,豈容你們蠻橫!”九龍子依然帶著火氣問:“你這老僧可曾見到文殊菩薩搬走我家的歇龍寶石?”

文殊菩薩深知來者不善,也沒回答,只是略施法術,便使中峰、北峰合攏起來,將九龍子夾在其中。九龍子龍身陷夾縫,只有尾巴可以擺動。這一擺動非同尋常,龍尾所到便將五座山峰變成一如掃過的平臺,成了五臺山。

文殊菩薩並非想要滅掉九龍子,整訓一番後,又讓他們在五臺山三日施雲,五日布雨。並安排他們返回龍宮,而生性獨特的五龍子偏偏就不離開文殊身邊了,要求做菩薩的脅士,文殊答應後,就留在了北臺頂,居處龍洞歇息。

其餘龍子競相效仿,都發願做菩薩的脅士,文殊菩薩再發菩提心,將九龍全部收為眷屬,並在五臺山腳下的清水河東岸的大甘河,開闢了龍宮眷屬演教道場,讓九龍子一位在父母身邊,盡行善事,廣濟眾生。

從此,大甘河的龍王廟成了遠近聞名的龍宮院,以後改為佛寺後,取名善住寺,但關於龍王的故事卻傳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