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在撒貝寧主持的《放學別走》節目中,有一期專門和小嘉賓們討論起了人類的公敵——拖延症。

從拖延症的本質、拖延症的成因、拖延症的特徵和怎樣治療拖延症,一系列的探討,都發人深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在節目裡,撒貝寧自我剖析,認為自己屬於發散思維的中度拖延者,還分享自己在大學期間,因拖延而鬧出的笑話,生動地展現了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別無二致的拖字訣,讓我們看到優秀的人和普通人都面臨同樣的窘境。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拖延者的表現和特徵

節目中的小嘉賓們也展示了被拖延症控制下的自己:明明一堆作業等著自己寵幸,卻把時間安排給了手機、電影、演唱會;明明明天要早起上學,可深夜了依舊抱著手機,強撐著打架的眼皮,誓將熬夜進行到底;明明鬧鐘響了三遍,已經到了遲到邊緣,還是和床難捨難分......

以上的行為,是不是讓朋友們心有慼慼:是我,是我,就是我,我在工作中的表現,拖延流程是一模一樣的。

很多時候,當要開展一項新任務時,我們總是信心滿滿,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完成任務後的愉悅和成就感

用想象完成任務,停留在幻想中,就是遲遲不動手。

沒有細節的實踐,會讓我們錯估了完成一項任務要花費的時間和麵臨的難度,沒有意識到馬上開始才是最好的選擇。

等到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準備動手時,才發現想早點開始的自己,已經晚了。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這時候,責任感讓我們焦慮,然後責備自己,為了忘記這項工作有待完成,我們開始約朋友、逛街、看電影、做運動,以求分散注意力。

而在有趣活動進行期間,又因為工作任務沒有完成而惴惴不安,無法全情投入,如此惡性循環,就會產生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自我懷疑中。

由此可見,拖延者的特徵就是有責任感,但自我約束力差。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拖延症的成因

拖延症時刻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一直襬脫不了內心的煎熬。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絕大部分人都擺脫不了拖延症的束縛呢?

由美國的權威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聯袂出版了《拖延心理學》中,闡述了形成拖延症最有可能的四個成因,分別是:

一、對成功信心不足。

1、害怕失敗。

沒有人開始一件事情,是想著要做失敗的,我們都是奔著成功而去的,不但想要做好,而且還希望能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精益求精的人是追求一種完美的極致體驗。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但是,要達到完美很不容易,甚至有時候我們付出巨大的心力還是面臨著失敗。

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被人評論能力不足,要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寧願選擇不做:做多錯多,不做就不會出錯,既然如此,那就選擇不做。

並且拖延到剩餘時間不足於完整這項任務,我們可以以時間不夠作為任務失敗的藉口,以此推脫自己能力不足的責任。

因為害怕失敗,我們選擇不開始。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2、害怕成功。

說出害怕成功這四個字,估計很多朋友會很不理解:成功,我們求之不得,怎麼可能還會害怕成功?簡直胡說八道。

朋友們,成功是一個結果,而在獲得成功之前的那一系列努力,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時間、人力、物力......

因為需要付出太多,而且還不知道這樣的付出是否能成功,很多人就此選擇了逃避。

8月8日,我經由寫作機構的推薦,有幸被選中頭條官方作者訓練營中,由專門的老師帶著一路打怪升級。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老師們從始至終都在強調,在訓練營期間,逐步提升個人寫作能力和按時完成作業至關重要。

因為想要開通原創,只能靠優質文章;想要參加後續進階課程和進入優質作者群,必須過原創和完成足夠量的文章。

一個月的學習,對於很多學員來說是痛並快樂著。

毫不誇張,我真的是咬牙堅持,煎熬了大半個月:完成作業難度不小;文章靈感枯竭;寫不出爆款微頭條;同學們轟轟烈烈過原創,開權限;自己一天點開無數次後臺,都等不到那條通知......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按要求超額更新文章後,9月20號,我終於等來了我的原創,並且進入優質作者群。

這時候,群裡就有同學發出感嘆:唉~一直等不到原創,我以為沒希望了,所以停止了更新,離老師的要求,少了兩篇,沒資格進入優質作者群,好可惜啊。

確實很可惜,倒在黎明來臨前的最後一刻黑暗裡。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傳記作品《斷頭王后》中寫道:“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成功從來都不是僥倖,需要我們付出同等代價去交換。

害怕成功的人就是害怕付出的人。他們覺得要成功需要付出的太多,對成功產生了一種逃避心理,不想全力以赴,他們認為我還是什麼都不做,站在原地比較安全。

二、討厭被人委派任務

網上有一個段子:在職場裡,不能罵新入職的單身青年,因為他們可以隨時拍桌子走人,因為他們沒有負擔,看重興趣,很有個性,不願受氣。

很多人會討厭別人委派自己任務,在他們看來。這是是爭奪控制權的一場較量,以自己獨立為名,想證明自己不為他人所迫,不做違背自己獨立意願的事情。

不是自我意識想做的事情,我們會失去耐心,討厭開始,最好是不要開始就結束了。即使到最後因為壓力不得不開始,那也是草草了事。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三、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

當面對有挑戰的任務,要花費的時間,往往比預期的要多很多,很快我們就會不耐煩,並且心裡的恐懼支配著我們不敢開始。

但是不開始的愧疚感讓我們靜不下心,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做那些讓我們輕鬆愉悅的活動,以便於分散注意力,減輕壓力,淡化恐懼。

當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很難再收回來,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拿起手機刷一刷視頻,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工作原封不動。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四、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很多朋友也意識到拖延症的危害,看了很多書籍,想了很多方法想要擺脫拖延症,提高執行力。

制定各種計劃,設立多個目標和獎勵,威逼利誘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只是到最後,我們用最端正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證明:目標和計劃,是拿來遺忘的。

我們只能圖當下享樂,長遠發展太難太辛苦了,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來得逍遙。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擺脫拖延症

瞭解清楚了造成拖延症的四個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地找出方法,減輕自己的拖延習慣。

1、制訂計劃

這裡的制訂計劃,是要制定目具體到細節的目標,而不是一句空話。

比如,我要提升寫作能力,每天的計劃如下:

  • 每天分析兩個好標題,它們好在哪。
  • 每天仿寫兩個標題。
  • 每天拆解一篇同一領域、獲得青雲計劃的文章

目標不需要太多,一天最多5條,積少成多,完成最重要。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2、學會接受

學著接受自己,接受拖延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想要減輕它,必須要先接受它,拖延症並不是只有自己獨有的症狀,不需要自責和焦慮。

當我們意識到拖延症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要改變時,就把每一個小計劃區分出,哪些是自己擅長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擅長做的。

把自己不擅長做的委派他人去做,尋求幫助。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3、減輕拖延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為它不會再長出來了,但是實際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長出來了。

拖延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減輕。

將工作流程分解成一個一個易展開的小項目,用成果刺激自己,把自己從拖延狀態拉出來,提升效率。

寫到最後

其實,拖延症難的不是堅持,是開始。所謂萬事開頭難,一旦開展起來,各個擊破,並沒有想象中的難。

既然拖延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接受它,並且有信心慢慢改變它。

拖延症,打敗了這位北大高材生。撒貝寧:“我想改,等會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