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黨建+引領”模式 石阡鋪溪村“鋪”出幸福路

近年來,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把黨建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打造出產業型、服務型黨組織,帶領17個村民組580戶村民勤勞致富奔小康。

探索“党建+引领”模式 石阡铺溪村“铺”出幸福路

甘溪鄉鋪溪村為二類貧困村,2018年脫貧出列,由於地處於鳳凰山和獅子姥兩山之間,整個村只有兩個地勢較為平整的小壩區,為了擺脫山多地少的劣勢,村黨支部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商討並制定了本村的發展思路,決定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模式,整合全村有限的土地資源,把連片的土地用來發展村集體產業經濟,尋找破解制約本村發展的有效途徑。

探索“党建+引领”模式 石阡铺溪村“铺”出幸福路

有了發展思路,接下來就是要選準發展什麼樣的產業。農村產業發展沒有現成的模板,雖然地處同一地區,但每個村的地理及氣候卻是千差萬別。在充分考慮地質、氣候等條件的前提下,鋪溪村決定發展食用菌、茶葉、經果林、辣椒、蔬菜等產業,採取長效與短效產業相結合、以短養長的模式來發展自己的產業。

探索“党建+引领”模式 石阡铺溪村“铺”出幸福路

在產業發展中,該村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的先鋒模範作用,讓黨員帶著村民幹,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村支書馮運啟放棄自己在外承包的工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村級產業發展上,其餘的60名黨員也帶頭拋下土地邊角紛爭,採取“支部+基地+農戶”等產業黨建模式,積極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帶頭和帶動作用。

探索“党建+引领”模式 石阡铺溪村“铺”出幸福路

鋪溪村黨支部書記 馮運啟:每一項產業,支部都有人牽頭,由黨員來抓好每個產業。

一開始,村民們雖然同意把土地入股或流轉到合作社,但是私下還是不太放心,擔心把土地交給合作社後,一旦產業發展失敗,會給家裡的生活帶來影響。但在村黨支部和黨員們的帶領下,該村現在已發展起茶園300畝、脆紅李500畝、辣椒350畝,這不僅讓村民們在產業發展中分到了可觀的紅利,還能在合作社裡務工賺錢。

加工廠工人 李修琴:我在這裡炒茶葉,三、四個月差不多可以賺七、八千元。

除了種植外,該村還瞄準了養殖業的商機,利用村集體經濟所盈利的資金,在山上修建了養牛場,目前養牛場還在加班加點修建當中,預計今年4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屆時可容納100頭養殖規模。

鋪溪村不僅自身積極發展產業,還引進龍頭企業,決心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並朝著旅遊業等多產業方向發展,努力實現產業發展遍地開花,群眾增收效果明顯。(龍再碧 遊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