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相信你也知道,疫苗總是被人詬病說效果滯後。你可能以為這是因為疫苗的研發週期長。的確,疫苗研發有一套嚴謹的流程。為了確保疫苗的安全性,通常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有時候一期試驗動輒好幾年,這就讓疫苗研發特別漫長。

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但疫苗效果滯後的關鍵問題,還不是研發時間久,而是疫苗產業是一個完全靠需求主導的市場。尤其這類大流行病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特別依賴於疫情暴發帶來的推動。如果沒有疫情,那疫苗研發就會慢下來,甚至停滯。

埃博拉病毒疫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可能還記得,2013年在非洲西部暴發的埃博拉疫情非常嚴重,是全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三年時間裡,它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等國家就殺死了1萬多人。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末,加拿大科學家通過實驗讓老鼠對埃博拉病毒產生了免疫力,到2005年,已經發展成可以用於人類的疫苗了。雖然技術是有了,可當時並沒有暴發埃博拉疫情,所以沒有大型製藥公司願意繼續研發,疫苗也就沒有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所以2013年,埃博拉疫情再次出現大暴發,到2014年呈現了加速蔓延的趨勢。英國醫學研究資助機構惠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這才投入大筆資金,讓埃博拉疫苗快馬加鞭地進入了第一期臨床試驗。

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到2015年年中,三期臨床試驗都成功了。埃博拉疫苗正式面世,被批准在全世界範圍內使用。不過這個時候,西非埃博拉疫情已經開始緩解,到2016年初就宣告結束了。疫苗雖然研發出來了,卻沒量產。

所以你看,要是沒有疫情出現,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就很容易陷入停滯。

SARS疫苗的情況也是這樣,當時已經從實驗室研製出來了,但還沒等進入臨床試驗階段,SARS就銷聲匿跡了。因此,SARS過去了這麼多年,也沒有疫苗上市。

這個特點,影響了疫苗產業從研發、生產,到接種的整條產業鏈。《經濟學人》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苗雖然在研發上已經快馬加鞭,但就算問世了,要實現大規模接種也並不容易。主要原因,就是會受到來自整條產業鏈的限制:

第一個限制,來自於產能。以新冠肺炎疫情當前的蔓延態勢,疫苗要形成保護作用,需要巨大的量產規模,而疫苗產業的產能卻相當有限。

這是因為,疫苗研發需要鉅額資金投入,但利潤卻很微薄。而且製造疫苗比製造普通藥品複雜得多,病毒必須用高度標準化的方式培養和提純,每一步都要進行幾十次質量檢查,可以說技術要求十分苛刻,這就讓疫苗產業的玩家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有實力的大企業中。

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以美國為例,幾乎所有的疫苗生產技術都掌握在葛蘭素史克、強生、輝瑞和賽諾菲四家公司手中。而且這四家公司對研製流行病疫苗一向態度十分謹慎,因為利潤不高,風險又很大,一旦搞不好,大筆資金投入就打了水漂。

在這方面,這些美國企業是吃過虧的。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美國大面積暴發並蔓延到214個國家和地區,導致近20萬人死亡。當時美國政府向葛蘭素史克、賽諾菲等幾家公司下了2.5億劑甲型流感疫苗的採購訂單。可是,到2010年疫情緩解,美國政府立即宣佈削減訂單。法國和西班牙為了節省開支,也退訂了數千萬劑甲型H1N1流感疫苗訂單。結果是,製藥公司投入了數億美元的疫苗開發成本,卻沒賺到錢。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疫苗生產企業就很難有動力擴大產能。而如果從當前的產能中想辦法,就勢必會擠壓其他常規疫苗的生產。世衛組織的報告說,黃熱病和麻疹疫苗已經出現了短缺,疫苗產業沒有多餘的產能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季節性流感疫苗目前佔了全球疫苗產能的一大塊,新冠疫苗就算研發成功了,如果恰好趕上流感季,也很可能要為流感疫苗的生產讓路。

打個比方,蛋糕就這麼大,現在又新加入了一個大胃王來分,要想大家都吃飽,實在不太容易。

這是來自產能上的限制。第二個限制,來自於分配。

我們都知道,疫苗要發揮作用,一個理想的路徑是:易感人群優先接種,最終在居民中達到90%左右的覆蓋,這樣就能形成群體免疫,保護剩下沒接種疫苗的人。這就不光需要疫苗能大規模量產,還需要疫苗在分配上也要合理。可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暴發,這背後就會出現國家利益的博弈。

當首批疫苗被生產出來,立即會出現一個問題:誰應該優先接種疫苗。按理來說,新冠疫苗應該優先滿足的是全球疫情嚴重地區的易感人群,這對吧?但《經濟學人》擔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會爭先提出自己應該優先接種。而有能力生產疫苗的國家,又很可能會出於自身利益考量,選擇先滿足本國的全民覆蓋,這就會對疫苗真正起效果產生不利影響,畢竟病毒無國界。疫苗的背後,是國家利益的博弈。

這就是分配上會帶來的限制。

不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態勢畢竟不同尋常。在抗擊疫情的巨大壓力面前,疫苗產業的傳統模式很可能會發生改變,甚至會有新的模式形成。

在開頭我們就說了,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進展特別快,原因就是因為各國都在審批上為疫苗研發開了綠燈,讓研發大大提速了。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實驗室全力投入了這場新冠疫苗研發“競賽”,這個規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中國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目前也處於領跑位置。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幾個新趨勢。比如對於困擾疫苗產業的產能問題,強生和賽諾菲最近表示,會“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情況下,擴大疫苗生產規模。你也知道,製藥企業一向注重利潤,對它們來說,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

同時,公益機構等第三方力量也參與了進來。比如,蓋茨基金會就投入上百億美元資助疫苗研發實驗室,並開始著手為候選疫苗建設製造廠。蓋茨坦言,可能有數十億美元會浪費掉,但對全球公共衛生來說,這個浪費是值得的,這些措施都有助於突破規模化生產的瓶頸。

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至於剛才咱們提到的分配的困境,現在也有人在思考解決方案了。《經濟學人》的文章就提到,現在有兩家NGO正在敦促二十國集團出面達成一個疫苗生產和協調的國際合作協議。而二十國集團的回應也很積極,他們正在請世衛組織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新冠疫苗全球分配方案。

所以你看,一個圍繞疫苗的新的國際協調機制正在形成。

好了,總結一下,我跟你分享了傳統疫苗產業背後複雜的運行機制。疫苗研發、生產和分配的背後,不僅有企業和政府的博弈,還有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

之所以會有這種局面,關鍵原因是,流行病疫苗雖然很重要,但從商業的角度看,它卻是一筆並不划算的生意。真正的博弈,其實是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博弈。

疫苗問世就算成功了嗎?

好在,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好的變化。希望這些變化也能為疫苗產業帶來一個新的開端,讓疫苗在流行病面前不再滯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