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堵車的智慧城市

不堵車的智慧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美好願望背後折射出的是人們對城市現狀的無奈。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人城市生活,城市越來越大,“城市化病”也越來越嚴重,交通擁堵便是其中之一。

高德地圖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高峰時超26%的城市處於擁堵狀態,55%的城市處於緩行狀態,只有19%的城市不受高峰擁堵的影響;而從平峰來看,超63%的城市平峰處於暢通狀態,超35%的城市平峰處於緩行狀態。相比2016年,2017年有10個城市擁堵呈現向近郊擴散的趨勢,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西安、南昌、徐州、杭州、濟南,除徐州外,其他城市均是直轄市或省會城市。濟南,高峰擁堵延時指數 (擁堵延時指數一交通擁堵通過的旅行時間+自由流通過的旅行時間); 為2.067,平均車速為21.12kmh,2017年有2078個小時處於擁堵狀態,平均每天擁堵5.7個時。在擁堵成本方面,香港成為2017年交通擁堵成本最高的城市,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北京、廣州。2018年擁堵變化趨勢不容樂觀,約有42%的城市呈上升趨勢。

不堵車的智慧城市

醫治“城市化病”的有效藥方是通過物聯網技術讓城市智慧起來,由此也誕生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IBM提出。2009年,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白皮書中指出“智慧城市”是“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於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設智慧城市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智慧城市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加坡的“智慧島計劃”。新加坡希望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應用,將新加坡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一流的國際化城市。

2012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發佈的《全球趨勢2030》報告中,把“智慧城市”列為對全球經濟發展最具影響力的13項技術之一。

我國早在2012年就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佈了首份關於智慧城市的正式文件《關於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並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2015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後、科學技術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公佈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試點名單的通知》,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鄉(鎮)3個。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95%的副省級城市、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座城市都明確提出了構建智慧城市的相關方案。

不堵車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之智能交通

物聯網的主要特徵是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慧處理,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主要強調各類交通運輸工具、運輸系統、交通運輸與管理的基礎設施作為組成物聯網的對象來處理,需要統籌規劃、設計和建設各類系統共享的交通感知網絡、從而更全面、充分地利用交通信息,優化社會整體交通狀況、提高交通安全性、提高城市智慧程度,以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物聯網技術可以應用於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區域交通控制、動態交通信息服務、公共交通管理、道路電子收費系統以及智能車輛研究之中,並且通過這些物聯網技術把智能交通融入到智慧城市之中。

所謂智能交通是指在較完海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港口、機場和通信)之上,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傳感技術和系統綜合技術有效地集成,井應用於地面運輸系統,從而建立起大範圍發揮作用的實時的、高效的運輸系統。在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城市交通就如一個複雜的生命有機體,交通工具與交通設施之間、交通工具之間都通過無線連接,通過電力化、車輛網和自動駕駛等物聯網技術把整個城市的交通設備、信息等資源整合起來,構建起城市智能交通系統。交通工具本身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通過物聯技術相互連接,並且隨著交通工具本身的移動而相互影響、從而影響到周邊的交通狀況。交通工具通過網絡實時獲取交通信息,可以自動選擇最佳路徑,智能交通系統通過智能調度,讓整個成市道路暢通,不再擁堵。

不堵車的智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