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父权是封建身份等级社会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等级制度是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封建兴而父权盛,封建灭而父权亡。简言之,封建的历史就是父权的历史。

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男主角,贾宝玉可以说是享受着现代都市“偶像剧男一号”的待遇。锦衣玉食,从小在“脂粉堆里长大”,身边不仅有一群神仙似的妹妹,还有溺爱自己的祖母。可如此幸福的贾宝玉仍有不开心的时候。

原来他最怕自己的父亲,每当父亲贾政打发人叫宝玉的时候,宝玉都“唬得掉了魂儿一般”,到了父亲房门前甚至连路走不了,吓得“一步步地挪”

看到贾宝玉对贾政的畏惧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按理说贾宝玉是贾政的亲生儿子,又是嫡子,就算平日里不喜读书,也不必见了父亲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可是细细想来,宝玉对父亲的惧怕,恰恰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父权的高度集中。

《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1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最为讲究“尊尊”、“亲亲”。“尊尊”主要是维护君权的神圣,“亲亲”则强调父权的地位

孟彭子问孝,孔子回答仅回答两个字:“无违”。所谓的“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顺从。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沿用了上古的阴阳学说,建立了阳尊阴卑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在董仲舒的宣扬之下,家庭的父子亲情关系,被拔高到了同君臣一样的伦理关系。

艾森斯坦曾明确指出,所谓的“父权制”,就是“男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经济特权的性别权力体系”。

中国传统的“无违即孝”、“父为子纲”的道德观念,不仅确立了家族中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子女的独立人格不复存在,也进一步提高了“孝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

古人到底有多重视“孝道”呢?孔子的门徒之一曾参就是一位典型的“孝子”。

有一次曾参去瓜地锄地,不小心锄坏了瓜苗,曾参的父亲曾皙大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曾参直接被父亲打晕了过去,不省人事。

《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可深受儒家思想教导的曾参是对父亲言听计从的“乖宝宝”,过了一会,曾参苏醒过来了,他迅速爬起来对父亲说:“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爸爸,刚才我做错了事,惹您老人家生气,使您这么费力教训我,您老人家没有闪着手吧?)接着还“鼓琴而歌”,向父亲表示,“爸爸,你千万不要自责,我身体好着呢!”

请问这到底是“孝顺”还是“愚孝”呢?这时也许会有人说,谁还没被父亲打两下子,“被打晕”实在没啥稀奇。如果被父亲打晕还不算血腥的话,那被父亲活活勒死就足以载入史册了。

清朝《刑案汇览三编》中记载:“陈十子因令子陈存根同往地内和粪,陈存根托故不往,迨陈十子训骂,陈存根无奈同往,至地仍不工作,怒形于色,陈十子嚷骂,陈存根哭泣不止,陈十子忿极顿起杀机,用带将其勒毙。

虽系有心致死,惟陈存根不听教令,实属违犯,未便科陈十子以故杀之条。该抚因陈十子系有心勒死伊子,照故杀子律拟徒,殊属错误,应即更正。陈十子应改依子违犯教令,而父非理殴杀者杖一百律,拟杖一百。”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同我一样,感到非常难以置信。父亲把儿子活活勒死,其惩罚仅仅是杖责一百?难道古代的法律规定父亲杀害自己的儿子就可以不用偿命吗?

3

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于中国社会》一书中专门有一节对“父权”的概念做了简短的介绍:“父”字据《说文》记载:“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字的本身即含有统治和权力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指示亲子的生育关系。子孙违反父辈的意志,不遵约束,父亲可行驶“父权”加以责罚。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是不允许滥杀无辜的。只是我国历来都是“人情社会”,再加上父亲在家中的绝对权威,即所谓的“父权”,父亲责罚儿子而过失杀人就比较“情有可原”了。

《吕氏春秋》说:“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颜氏家训》有言:“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于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被我们奉为圭臬。

《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即使子女已经成年,父亲的命令仍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昔日秦二世矫始皇诏赐蒙恬及扶苏死,公子扶苏曾言:

“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不敢有半分忤逆,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4

当父亲在家中拥有“绝对权威”,权力的悬殊进而导致父子关系的“不平等”,气头上的父亲责罚孩子时难免会发生殴打致死的惨案。《红楼梦》中的宝玉不就差点自己老爹贾政打死吗?

话说那日忠顺王府的史长官突然造访贾府,声称府上贾公子宝玉引逗王府优怜琪官离家出走,并私自窝藏,故而前来府上要人。

贾政可是一位朝廷官员,自己儿子竟跟戏子搅和在一起,还是忠顺王府的。这下宝玉可把贾政气得七窍生烟,再加上贾环的一番“添油加醋”,贾政当场就想把宝玉打回娘胎,回炉重造。

只见贾政没有给宝玉任何解释的机会,甚至是连具体的发生了什么都没有仔细问一句,“只喝令 “堵起嘴来,着实打死!”。

《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弗伦奇指出,“在家庭中,男性对妇女和儿童统治的表现形式和制度化,以及男性对妇女统治在社会的基本延伸。这意味着:男性在所有的重要的社会机构里掌握着权力,妇女被剥夺了使用这类权力的途径。”

头顶“夫为妻纲”的王夫人,面对自己儿子差点被老公打死的现状,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抱着自己儿子哭。而此时的宝玉,早已“面白气弱”,“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写在最后

传统封建社会对于父权制度明显的倾向,使得父子关系不能达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平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是我国最失败的教育经验。

《红楼梦》从父权制度出发,深度分析宝玉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父亲


儿子因为不想劳作就被父亲活活勒死,而刑部只是将其打了一百板子了事。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宝玉挨打一事就显得稀疏平常了。

古人云:“以史为鉴”,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得以了解封建时代父权的高度集中,也得以窥见“不平等的父子关系”所带来的残酷后果,从而更加理解黄宗羲的那句,“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一分天性,是非上不必太明。”

余生很短,如果你是一位父亲,请您好好疼爱自己的孩子,要知道,没有什么比爱更能滋养亲情。

参考书籍: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祝庆祺等编《刑案汇览三编》第三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文章作者简介:菠萝爱唠书,喜欢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致力于用文字温暖人心。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请大家点击文章右上角 关注 哟!也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