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一起舉國關注的事故,總會引發更多的同類型悲劇?

為什麼每一起舉國關注的事故,總會引發更多的同類型悲劇?

願你有堅韌的定力,

也能有溫厚的慈悲。

01

兩個多世紀前,德國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說,叫《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小說曾轟動一時,但故事以主人公維特自殺而告終。

這書,讓歌德名聲大振,不幸的是,它卻在歐洲引發了一陣前所未有的自殺潮。統治者們基於安穩和諧的需要,曾一度把《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兩個多世紀後,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斯通過連續調查20年自殺數據發現,每當自殺事件坐穩新聞頭條,其後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就會比正常情況增加58人

這就意味著,每條自殺新聞,會殺掉58個原本能活下去的人。

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維特效應”,並嚴厲地提出警告:

那些大肆炒作自殺消息的編輯記者們,當你們端出一盤盤流淌著鮮血和悲觀的新聞快餐時,也正在將那些有模仿傾向的絕望者,引向不歸路。

02

菲利普斯的研究不止於此。

他通過大數據和大對比,得出以下三個重要結論:

① 悲劇暴力事件大肆宣揚的地區,相比悲劇事件沒有感染的地區,在一定時間內會激增更多意外事故。 ② 悲劇事件被渲染報道一個星期後,出現的慘烈悲愴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是平常的3倍之多。 ③ 悲劇事件最大的影響力,就是能激發同樣處境的人們的模仿心理,讓那些原本悲觀厭世、搖擺不定的人,給自己可怕的念頭找到強力支撐。

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

當人們面對真相含糊不清、意外震撼人心的事件時,最可能認同信奉別人的行為,在盲目中失去判斷和理性。

03

對比最近一週,中華大地上發生的6起悲劇交通事故,我們不難發現,菲利普斯的預言再一次被驗證。

①10月28日上午10時,重慶萬州公交墜江,車上的15名乘客全部落入冰冷而黑暗的長江江底。

②10月29日上午11點,北京678路公交車,女乘客鄧某坐過站,要求停車被拒後,突然用手提的整箱牛奶砸向司機,導致公交偏離正常線路,與一輛轎車發生剮蹭事故

③10月31日晚上7時許,在瀋陽鐵西區,一位黑色越野車突然衝向人行道,和兩輛機動車與四輛電動車相撞,當場造成1人死亡6人受傷

事發原因,是情侶車內吵架,副駕駛座的女人突然用圍巾勒緊開車的男人,造成車輛失控

④11月2日,四川雅安高速發生9車相撞事故,根據行車記錄儀顯示,是一輛車失控後造成多輛車撞擊推行所致。事故造成7死12傷

⑤11月3日下午2時,漢中市區中心廣場,105路公交車經過轉盤時突然失控,造成2死5傷

⑥11月3日晚,蘭海高速蘭州南收費站50米處,一輛拉運塔吊的半掛車突然剎車失靈,與排隊繳費的31輛車碰撞,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傷

僅僅這些交通事故,就造成了40人喪命近70人受傷

但願,這類事件和這個數字,能就此打住。

和萬州墜江事故,這些事件,都有著某種神秘而相似的關聯:

車輛失控,交通事故,飛來橫禍,死傷眾多,推上頭條,引發恐慌。當然,也帶來辯論和反思。

04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歸納整理、調查研究的獨立思考者,你就會發現,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不少同類悲劇都是以井噴式態勢爆發的:

幼兒園虐童案,順風車謀殺案,校園砍殺學生案,保姆虐待老人案,父母攜子自殺案,後媽傷害幼童案,著名景點跳崖案……

這些案件,每一起發生後,都會引發一大批同類型案件的高發。

這其中,固然有飛速發展下監管缺失、信仰淪喪下道德滑坡、時代焦慮中親情裂痕、患病心理下匱乏關注等諸多問題存在,但一個無法辯駁的真相是:

不明真相的媒體跟風,情緒裹挾下的刻意渲染,激活了人們的社會認同模式,開啟了機械的盲從與跟風。

05

菲利普斯認為,盲目模仿、悲觀消極的社會認同,就像在人們身上裝了一個自動導航儀,讓原本有陽光一面和求生機會的人們,轉向絕望厭世、自我放棄的黑暗深淵。

因為,人都是正邪加身、善惡同體、明暗同在的矛盾體。

看見什麼越多,就越容易相信什麼,就越傾向選擇什麼,就越容易做出什麼。

在這樣的時代和語境,我們應該怎麼做,才不至於被人裹挾、迷失自我?

①國家不要掩蓋真相,媒體不要製造謠言。

模仿和盲從,多發生在專制年代和黑暗歲月。

充當謠言製造者和情緒發酵師的媒體和推手,正是利用真相不明、人心恐慌的藥引,給廣大民眾喂下一口口悲觀和服從的毒藥,為我所用,為我謀利。

英明的決策者,敢於直面問題,引導輿論,有效整改。而良心的媒體人,也勇於以事實說話,以證據為本,以慈悲為懷。

②個人要有穩固的常識,也要有堅韌的定力。

越是悲劇爆發、人心不穩的時代,越能窺見一個人的智慧和溫度。

別人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未必就是正確的。內心搖擺的時候,要安靜地停下來,反觀自己心底的聲音,而不是盲目地讓別人牽著走。

不要當一頭只顧往前衝,最終跟著頭牛跳下懸崖的蠢牛,而要當一個歷盡千帆後,依然保護內心明珠的良人。

③每做一件事時,都要想想身後跟隨而來的人。

我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是:

哪怕只有一個人聽見我所言,也希望他能從我言辭中得到理性和溫暖。

是的。

如果只有一個人和你遇見,希望你也能給他明亮和希望;如果只有一個人看見你所寫,希望你也能給他指引和思考;如果只有一個人洞悉你所為,希望你也能給他力量和慈悲。

我們,平凡而普通的我們,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時,都要想想身後可能跟隨而來的人。

想一想,我們是給他們帶去了戾氣和焦慮、絕望和悲傷,還是傳遞了良善和希望、暖意與光亮。

想一想,再想一想。

因為,這不是關乎一個人的小問題,這關乎人世間的大悲喜。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