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祕密?

人們都知道被後人稱為永樂大帝的明成祖朱棣,是靠發動政變的方式,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把皇位搶到手的。靖難之役失敗後,建文帝的去向成謎,有人說他已經在南京失守前的那場皇宮大火中喪生了。有人說他從皇宮的密道中逃出生天,並流亡到了海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最真實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藏匿於海外的朱允炆。也有人說他雖然逃出了南京,卻看破紅塵,當了出家人。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雖然對朱允炆的去向始終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筆者卻認為前兩種說法並不靠譜。原因如下:

1、如果建文帝葬身火海,朱棣沒有必要隱瞞這個事實,畢竟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傳位的皇帝,朝野上下,有不少人都認為他才是正統的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反對朱棣登基。可以說只要建文帝還活著,那批“保炆派”就會有精神支柱,也就有了跟朱棣作對的依據。

但如果朱允炆不在人世的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不僅“保炆派”會喪失了精神動力,而朱棣作為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也會大大提高法定繼承的地位。從這個角度看,朱棣沒有必要隱瞞朱允炆死亡的事實,如果他不宣佈朱允炆的死訊,應該說明建文帝尚在人世,至少沒有在靖難之役中死去。

2、至於說派鄭和七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可信度就更低了。因為如果真的去尋找,必然是得到了一定的情報,是有搜索的目標地點的,怎麼可能漫無目的,傾其國力從亞洲找到非洲?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況且鄭和的艦隊之所以可以遠渡重洋、所向無敵,那是因為他所帶領的是實打實的專業海軍部隊,無論從戰力還是後勤補給,都是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對當地國家的震懾。就憑建文帝一個落魄流亡,東躲西藏的皇帝,又哪裡來的財力和能力,遠渡重洋,逃亡到海外去呢?看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朱棣對世界的探索欲和展現大明朝的強大軍事實力。

既然如此,那麼建文帝最有可能的歸宿便是第三個,看破紅塵出家去了。那麼有人說了,建文帝既然沒有死又沒有跑,那麼朱棣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就真的沒有找到這個侄子的下落嗎?一個當朝的皇帝,二十多年的時間,就真的就找不到一個活人嗎?況且找不到,他也不著急,還能踏踏實實坐他的皇位,這看起來好像有些不合邏輯。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如果非要刨根問底兒的話,筆者倒是覺得,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朱棣其實早已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只不過建文帝已經沒有了與他爭奪天下的雄心和能力。或許這叔侄二人已在私下達成了某種默契:建文帝放棄帝位,從此遠遁紅塵,不問世事。朱棣可以不承認建文帝的帝號,將自己的年號從朱元璋去世時開始算起,但是從此也不再追究建文帝家人和舊部的責任。

估計有人會問筆者:“你這麼推斷,有什麼經過專家鑑定或者落實的證據嗎?”實話說,真的沒有。不過就建文帝下落的事情,不管哪種說法,到現在也都是猜想和推斷而已,各方也都拿不出權威的佐證。雖然筆者的猜想目前也沒有官方的支持,但是民間的不少傳說,卻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這個結果:

一、朱元璋遺詔說

據說朱元璋臨終前,已經感到了這個皇長孫,恐怕不是自己兒子的對手,於是留下了一封遺詔和一個包袱,讓朱允炆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候才可拆看詔書、打開包裹。朱棣攻陷南京城,就要殺進皇宮的時候,朱允炆想起爺爺的遺言,再沒有比此時更危急的時刻了吧?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於是朱允炆打開遺詔一看,原來是朱元璋讓他毀掉傳國玉璽,讓出皇位,而那個包袱裡面是一把剃刀、一領袈裟。這意思很明白,朱元璋這是在告訴孫子,讓出皇位,毀掉玉璽,這樣一來,即便朱棣做了皇帝也是“得位不正”,日後對他的追殺不會太緊迫,否則真的搞成弒君篡位,怕是朱棣再英武決斷也難以面對天下人。而對朱允炆來說,恐怕只有出家為僧才能免除殺身之禍了。

朱棣和朱允炆很有可能就這份遺詔達成了某種默契,從此建文帝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朱棣則成為了後人眼中的永樂大帝。時至今日,坊間經常會有傳聞,於某時某地發掘出了一座佛家宗師的古墓,據出土的冥文看,墓主人就是失蹤的建文帝云云,只不過這樣的傳聞不少,而且很多還配圖配發掘現場,只是始終沒有見到被官方證明消息權威性的報道。看來持建文帝出家觀點的人真是不少,只是要證明起來也確實不容易。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二、朱棣改口說

《明史·方孝孺》傳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由此可見,朱棣在公眾場合是公開承認過朱允炆已經被燒死了的。誰知在永樂五年的時候,朱棣突然:

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裡的張邋遢,便是大家熟知的張三丰。也就是說,朱棣當了皇帝沒多久,突然找到了張三丰,要察遍全國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這可真是前後矛盾,既然已經當眾承認了建文帝已經死去了,為何又要找人尋找他的下落?看來當眾說建文帝已死,多半是忽悠人的。當年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在這對叔侄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能說得清楚了。

民間甚至有傳言:建文帝其實是拜到了張三丰的門下,做了張仙人的關門弟子。朱棣拉攏張三丰的真實目的,不過就是想窺探建文帝的思想動態罷了。這傳言雖然說得有鼻子有眼兒,但結論未免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關於建文帝下落這件事,朱棣自己心裡也一直不踏實,而且極有可能隱藏了不為人知的機密,或許他一直都是知道建文帝的去向的,之所以會緘口不提,是他們叔侄之間真的曾經達成過不為人知的秘密協議,也未可知。

三、建文帝坐化東直門說

早年間北京東直門外有一座鐵塔,塔身被牆壁包圍,只有塔頂露在外面,造型非常獨特。不過這座鐵塔之所以出名,卻並非它有著獨特的構造,而是在塔中供奉著一尊“肉身佛”。我們都知道“肉身佛”是非常罕見和珍貴的,存於世間的大部分“肉身佛”都能明確知道其身份和來歷,可曾經藏於北京東直鐵塔內的“肉身佛”的真身是何人,至今也沒有定論。

有人說“肉身佛”的真身是一位遊方的胡僧,但是如果是熟悉北京傳說的老年人,恐怕就會告訴你,那就是坐化在此地的建文皇帝。傳說當年朱棣在全國找尋建文帝的下落,可始終沒有消息,原因並非是尋找的人不賣力氣,而是早已遁入空門、心如止水的建文帝不願再踏入紅塵,再牽扯塵世的煩擾,始終躲避著搜索。

據說朱棣早就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既然如此,為何他要隱瞞秘密?

直到朱棣晚年,已經成為高僧的建文帝,突然想再見自己的叔父一面,了卻此生的恩怨,於是便一路遊方來到了北京城。在東直門入城的時候,去跟一個擺攤的老人討水喝,突然發現這個擺攤的小販,竟然是當年曾在宮中當差的臣下。剛進城就遇到故人,建文帝不由喜出望外,於是問那個人:“您可還記得我是誰”?那人盯著建文帝打量半天,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實在記不得了”。

就這一句話,令建文帝頓悟,人生如夢,何必要為前塵往事糾結,時移世易,萬事均休矣。於是就此了斷塵緣,在東直門旁的枯井邊上坐化了。這尊“肉身佛”在民國初年時,還保留在東直鐵塔內,只是隨著戰亂與歲月的侵襲,如今鐵塔和佛像早已蕩然無存。

只是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恩恩怨怨,卻不可能跟著鐵塔一起消失,建文帝的去向始終撲朔迷離,並讓後來人一直為探尋真相不遺餘力,樂此不疲,或許這些留給後人的遐想與回味,也正是歷史的獨特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