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比现在可用心多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纸婚约,相伴永年。在古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那么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比现在可用心多了

定情信物包含:手链、戒指、快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钱袋等,或许是家中家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留念品等。不论信物为什么、价值能否宝贵,信物总会有必然来源或与本人有特别的干系,其精神上的寄义一定是不能用物品能否值钱来权衡的。赠上了信物,如同呈上了本人的希望,表明本人将毕生不移其志。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许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予定情物的描绘。不外与东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差别,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更浪漫随性。中国人的定情物考究“情”而不考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以至一枚水果,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本人对“情”的诉求。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比现在可用心多了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比现在可用心多了

同心结也一直是前人表达感情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唐代出名墨客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分手,千回结衣衿。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地。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代。”描写的就是一个女子为行将远行的心上人编结同心结时缱绻悱恻的心思运动。

“指间清风斩青丝,相会何期只梦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女子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人做定情物。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比现在可用心多了

“山一程,水一程” 将胭脂盒、镜子等一分为二,一半赠与出门远行的恋人,常担心路途遥远,一去多年,回来已是物是人非,所以这类定情物往往是已婚男女做为他日重逢后寻子认亲的物证。

古人用信物见证情怀,今人用金钱丈量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