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5月1日的早上,天氣放晴,春光誘人。在海安城區“肉子心”地段的海陵公園,遇上了一群嗓音高亢、豪情激越的唱戲人。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由於公園裡有一座紅柱琉璃瓦的亭子,緊靠於中壩路邊的緣由,也是由於戲嗓子們的聲音極富穿透力,所以,在四五百米之外,就能聽到他們的歌唱。

說起這亭子的位置,也許有點打破常規。原先的亭子,也是規規矩矩按照規劃擺放的,它東靠中壩路、南鄰“河南招待所”的東西出腳路,坐落於整個公園的東南角。亭子的東邊和南邊,都預留了足夠的緩衝,加之樹木的遮掩,那可是隱約於叢林中、躲藏於花草間,樹木的葉片綠之又綠,亭子的柱子紅之又紅,遠看紅柱顯目,近看綠樹成蔭。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隨著城市的擴容,東、南兩邊的路道擴了又擴,無意間就擠佔了亭子的東、南兩邊,所以,現在的亭子實際上是靠東邊路很近,離南邊的路也很近,幾乎成了公園東南角的“頂點”。

這班唱戲的人們,年齡大致都在70與75之間,按照推算,他們應該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我的年齡也是60出頭,在60年代中後和70年代初,我們就是聽著“革命現代樣板戲”長大的,什麼《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什麼後來的《杜鵑山》、《海港》等等的樣板戲,很多的唱段,我們都會。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雖然那時候對於唱詞的意思不是很懂,但是,對於那些腔段的時而高亢時而委婉、時而平鋪直敘時而又豪情迸發,都有著深刻甚至銘心的記憶;他們比我們要年長十來歲,那時候我們在看戲、做聽眾的時候,十之八九他們就是當時的“主唱”、“主演”和臺柱子;有的擔當的是好人和英雄,有的則是裝扮的壞人或反面角色。

我們當地有一種說法,對於一班年歲相仿、志趣相投、交往甚密的,通常稱之為“相好的”,或者說他們“相好多年”。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他們今天,不僅僅是今天,通常都是這樣,約上“相好的”,不上彩妝,不穿戲衣,更不講究什麼燈光音響,穿戴就是平素服裝,但是,他們的“樂隊”和器材倒是十分的“標配”。

有京胡、胡琴、二胡、月琴,有板鼓、梆子等等,當然,有些樂器我也叫不上、叫不對名稱;一般是配樂的人比唱的人多,唱的人是“你方唱完我上場”,而配樂的人則是固定器材、固定位置,很善於、也樂於做“紅葉”,但是,激情共其中、享受在其間。

他們也是有模有樣的有譜架、有曲譜,就連同曲譜裝訂的順序也是幾乎一樣,很好像是統一策劃、統一指揮、統一規矩似的。

今天我們聽到的曲目有,《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這些人》等。

你看那七旬老人,“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你看那紅光滿面的“老戲骨”“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那一板一眼、一招一式,與當年相比毫無遜色,與那些明星大腕兒相比也是毫不示弱。

我真的為他們的表現喝彩,為他們的激情喝彩,為他們的青春喝彩。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演出“幕間”,我和他們攀談,有人問,你是搞攝影的吧,我說,是。他們說,“攝影的人,也應該拍拍我們老年人的生活,應該拍拍老年人的享受”,“過去有個搞攝影的叫王秋高,經常拍拍我們,現在不大多見了,是不是他現在有些脫離了群眾?”

沒錯,王秋高是我的朋友,在拍攝海安老百姓這方面,有著不錯的口碑。聽到有人直呼其名,我立刻問到,你們老認識王秋高?這時候有人指著撥弄著胡琴的老人說,“這就是王秋高的舅舅”。

有意思,終於也有人背地裡批評王秋高了。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是的,從狹義上講,唱著戲的這些人都不是“勞動者”了,他們只是享受一族;但是,他們也是廣義上的勞動者,他們也是海安的建設者、貢獻者;從他們的身段上、臉龐上,都能讀到社會的進步,讀到海安的發展,讀到百姓的幸福。

祝福勞動者,祝福五一節,祝福天下快樂的人們。

(圖片由手機拍攝)

江蘇海安市:五一節遇上了一群“老相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