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鋒:真情即藝——陳明老師為我畫像

張帥鋒:真情即藝——陳明老師為我畫像

陳明老師為本文作者張帥鋒創作的肖像油畫作品

2018年9月2日上午,我的老朋友、著名畫家陳明老師在其朋友圈發佈了一張圖片,並配有“肖像習作”的文字說明。堂弟看到後,轉給了我。看到圖片的剎那,我心底滿是驚喜。自那一刻起,我的微信頭像及個人公眾號標識都換成了它。然後,便時不時地渴望著能早日見到陳老師,見到這幅原作。

陳明老師是山東人,我是河南人;他已步入古稀高齡,我剛過不惑之年;他是著名畫家,我是普通教師。不少人要疑惑,你們怎麼會認識呢?答案很簡單:他是我叔父的朋友,很自然地成了我的朋友。這應算作站在父輩的肩膀上的高攀吧。

張帥鋒:真情即藝——陳明老師為我畫像

陳明老師作品欣賞

陳老師可不是一般的畫家。當1978年其作品《如飢似渴》發表在權威刊物《美術》封面時,我還沒出生呢;當1988年出版29幅單幅年畫,其中《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兩幅畫連續三次重版,每幅總印數達二百多萬張時,我正上小學三年級呢。陳老師國畫版畫年畫油畫樣樣精通,畫大海畫花鳥畫壽星畫財神畫菩薩畫主席個個逼真。如今,我這個凡人也享受到這等待遇,是何等榮幸,又是何等慚愧!

回想起來,我曾經為陳老師寫過《我眼中的陳明》《最美不過“中國紅”——陳明中國紅大海油畫解讀》《以蓮為鏡度春秋》等幾篇小文。陳老師還曾將本人拙作《我為什麼樂意寫一些文字》轉發其朋友圈,並配有“我挺喜歡看我的河南‘小朋友’寫的短文,不風不火,淨說些自身經歷的或看到的聽到的事或感想。觀者讀後一想,還真是那麼回事!踏踏實實,實話實說,不像一些“名家”“巨匠”們裝神弄鬼,故作姿態……”的文字。這是對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雖然經過幾年的交往,我們也算是老朋友了,但對於他為我畫肖像油畫,我仍是想都沒敢想。因為,我知道,人上了一定年紀,就開始做“減法”了,何況陳老師是那樣的一個大忙人。百忙之中為我等平凡小輩畫像,怎不讓人受寵若驚?

今年10月30日,我得知陳明老師要來郟縣辦畫展的消息後,趕緊在微信裡聯繫他,並提醒其將原作帶到郟縣。陳老師幽默回覆:“光輝形象已裝到旅行箱裡了,我還想請你陪我逛文廟呢!”

盼望著,盼望著,在等待了一年零兩個月後的11月6日,陳明老師終於來到郟縣。他和夫人入駐御花園大酒店時,已近中午。還沒歇腳,陳老師就要和我們一起去文廟參觀。

參觀完畢,簡單地吃了碗郟縣特色麵食——餄餎面,我便送陳老師和夫人去賓館休息。

一進房間,老先生便將為我畫的肖像油畫拿出來了。我趕緊拿出溼巾,將兩手反覆擦拭,然後,雙手接過“我”,仔細端詳。雖然隔著手機屏看過多遍,但面對面地欣賞,我還是有些激動。

我腦子裡突然冒出個想法:應該和老先生一起手持這張油畫合個影。陳老師請夫人拿起手機,拍了幾張。我一看,兩人的表情都挺自然飽滿,連聲說“中”。誰知,老先生拿起手機,左右端詳後,竟皺起了眉,搖了搖頭。然後,告訴夫人該如何將作品的造型拍“正”,如何將作品的色彩拍“足”。噢!我這才明白,我關注的是個人的面部表情,老先生關注的是繪畫作品的整體效果。

又拍了幾張,老先生仍是不滿意,乾脆讓我和其夫人拿著作品,他來拍。待他拍滿意了,又讓其夫人站在他的位置,反覆交代手機在什麼高低位置之後,他才拿著作品與我合拍。此時,我心裡有些愧疚:老先生畢竟也是七十出頭兒的人了,從山東坐臥鋪,剛從寶豐火車站來到郟縣,馬不停蹄地參觀了一個多小時文廟,肯定累得夠嗆。我耽誤先生和夫人休息這麼久時間,實在不好意思。

我說:“陳老師,差不多了吧?”

陳老師露出了微笑,拿著手機讓我翻看。看來,這裡面有他較為滿意的效果。

張帥鋒:真情即藝——陳明老師為我畫像

本文作者張帥鋒與陳明老師(左)合影

然而,我的心裡卻猶豫起來。走吧,好像我來就是衝著作品來了,東西一到手就走;不走吧,怕耽誤老先生休息。腦子裡正鬥爭,忽然又冒出了想法:我該如何回報先生呢,我該付多少錢呢,我能付得起嗎?要知道,他隨便拿出一幅油畫作品都是價值不菲的。

當我吞吞吐吐地把想法說出來時,陳明老師和夫人相視一笑,繼而是哈哈大笑。陳老師邊笑邊說:“我畫畫憑的是興趣,我願意畫什麼,願意為誰畫時,是不考慮這個的。”聽了這話,我心裡不再那麼忐忑了。

張帥鋒:真情即藝——陳明老師為我畫像

本文作者與陳明老師分享《以蓮為鏡度春秋》

我拿出剛剛到手的《萬花山》,與陳老師分享發表在其上的《以蓮為鏡度春秋》,這篇文章的靈感正是來自陳老師的作品——《蓮》;陳老師拿出他剛出版的《抹彩隨筆》,與我分享繪畫生涯的點點滴滴。就這樣,一對兒跨省忘年交忘記了時間,相談甚歡。

然而,我心裡清楚,陳老師再有興致,我也不能繼續打擾兩位老人午休了,下午還有活動呢。

回到家,我再次打開油畫,仔細端詳。略顯蓬鬆的頭髮富有動感,臉部造型比我本人微胖,更顯得精神飽滿。一雙眼睛明亮有神,可以看出,陳老師對我的眼部進行了“美化”處理。而一對兒“喝酒窩”則真實地展現了我的特徵,甚至連紫色襯衣說不定也是陳老師特意安排,與我這個“紫雲山人”遙相呼應的呢。整幅畫作明暗處理得當,層次分明,把我原有的形象提高了N個百分點。我對這個“我”是十分滿意的!

第二天晚上,趁請陳老師及夫人喝粥的機會,我們對人物肖像畫的創作進行了探討。得知陳老師在人物肖像繪處理上注意三點:一是要“像”,讓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誰。怪不得他畫人物肖像發朋友圈時,並未註明為誰而畫。我的這幅肖像畫就是堂弟看到後,認出畫的是我,然後轉發給我的。第二是要體現繪畫語言(或筆墨語言),這應該是繪畫區別於照相的專業活兒,要體現藝術特色的。第三是要讓人滿意。自古以來的畫師都會在為人物畫像時進行美化處理。這點兒,大夥兒都理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這也正是不少人拍照時用手機“美顏”功能的原因吧。

這幾天,我在繁雜的事務之餘,總要抽空將陳老師的《抹彩隨筆》讀幾頁,深切感受到陳老師是求真之人,重情之人。通讀全書,印象最深的是:說真話,抒真情。回頭想想,陳老師畫如其文,文如其人。“真情即藝”之言不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