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BonBon Photographie 好好拍照


说到著名的华人摄影师,何藩一直是我们徕友圈绕不开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徕友@pan 来倾听他的故事,重温他镜头下的街头画面。
何藩,摄影师、导演、演员。在那个时代的记录者中,何藩有着敏锐而温情的眼睛和魔术师般的技巧,他说自己「念香港人的旧」,我说他是个念旧的香港人。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少年何藩
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祖父与父亲是上海滩知名的商贾。出身在父慈母爱的富商家庭,何藩的童年衣食无忧,也打下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基础。
1941年,上海彻底被日军侵占,租界也未能幸免。而此时,外出经商的何藩父母却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困在澳门,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才回到何藩身边。
在这段时间中,既要忍受分离之苦,又要经历社会动荡的少年何藩,开始寄情于文学、电影,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路。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拿起父亲留在家中一台柯达布朗尼(The Kodak Brownie)相机,何藩拍下了一些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在家里的阳台上俯拍的《上海的雨天》、《上海外滩》等。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何藩的摄影启蒙阶段。
1945年,日军向国民政府投降,何藩的父母回到上海,一家团聚。因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持续恶化,1949年,何藩的父母决定举家迁往香港,并从此在香港定居。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香江岁月
1949年,18岁的何藩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 他的妻子Rita Chong。两人都是古典音乐和文学爱好者,也都是电影发烧友。最重要的是,Rita送给何藩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这个行动鼓励了本身就在摄影领域天赋异禀的何藩。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那时的何藩,最热爱的还不是摄影,而是文学,可惜因为身体原因被医生要求停止阅读和写作至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迷茫而失望的时间里,何藩经常在香港的街头漫步散心,父亲便提议他可以带上相机,记录大街小巷的风景。不久,何藩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 -- 禄来3.5F(中画幅双反)。这台相机,伴随着何藩,走过了大半的摄影人生。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1957年,何藩的第一次个展在雪厂街(如今的雪厂街,依然是艺术家们聚集的地方)的思豪美术馆举办,策展人就是Rita。1958年,何藩与Rita结婚,结束10年恋爱长跑。
50年代起,何藩加入了多个摄影爱好者俱乐部(当时叫业余摄影师协会),包括香港摄影学会和中国摄影学会。在没有学校可教授摄影技巧的情况下,这些沙龙性质的协会,就成了何藩汲取养分的主要场所。那时的香港,摄影还难登大雅之堂,这些协会的“沙龙影展”,就是最好的对外展示的窗口。何藩作为各个协会的活跃分子,经常主持讲座、研讨会,并同时为多个期刊撰写摄影类文章。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何藩的摄影发展阶段。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时间进入60年代,何藩在香港的一众业余摄影师(业余并不是个贬义词,当时的相关摄影师中有很多人都自称“业余”,意在与影楼、婚纱、新闻、时装等“专业”摄影师区别开来,代表为自己拍摄的艺术家气质)中脱颖而出,凭借独特的摄影风格,拍出了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香港。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摄影风格与成就

何藩的作品极具辨识度:强烈的光影效果和明暗对比就像是他的“签名”,将宏大与细微融于一体的叙事方式,再加上独特的构图和视角、对层次的把握还有动静结合的镜头语言为何藩的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诗意。另外何藩也是少数会对自己的作品、且非常善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刀阔斧地后期裁剪的摄影师,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不止一次强调过“再构图”的重要性。这是非常独特的摄影风格。


那个时代的街头纪实作品通常强调客观而直接,但何藩的作品却充满了写意、灵动与赤子之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建立了自家的视觉语言,我们作品糅书意摄影、新闻摄影、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于一身”。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何藩既爱香江上飞扬的瑰丽风帆和壮阔的海上景色,也爱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和芸芸众生。他最爱的时刻是日落西山时,余晖勾勒出的长长的斜影,空气在阳光下氤氲,如梦似幻却又带着三分凄美。可能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吧。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逆光这种对多数摄影师来说都是噩梦的环境,却是何藩展示技艺的舞台:你总能看见他站在街头一角,将相机对准来来往往的人群,长长的影子就在他的面前,成了画。
在何藩的作品里,你能够看到那个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时代在流动,你更能看到何藩对这个城市的留恋、痴迷和感怀。他念香港人的旧,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念旧的人吧。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何藩是当时在国外参展(沙龙摄影展)最多的相关摄影师,曾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和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推选为荣誉会员。1958-1967年,连续10年,何藩在美国摄影学会的排行榜上,蝉联世界排名前十的摄影师,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大小小超过200个海内外摄影奖项。
但始终,何藩都未曾将摄影作为自己的主业,他说:“在摄影的世界,我只想做我想做的作品,但如果作为职业,你必须满足别人的要求及受到规限,更要有生意头脑,我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人生轨迹
虽然在摄影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执意不以此为生的何藩就必须要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的职业。在确定了自己不愿意从事学术研究(何藩毕业于新亚书院比较文学专业,新亚书院就是现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也不善于从商之后,高中时学习过戏剧的何藩决定投入一家电影公司成为演员,并且颇为风顺。后来何藩又投入导演事业,但屡屡受挫,未能实现自己成为艺术电影大导演的梦想,却因为拍了大量分级电影而留名香港影坛。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1996年,何藩前往美国与家人团聚(Rita与他们的孩子早在80年代就移居美国),并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整理过去的底片和笔记,并对其中的一些照片做了新的修正。这就是何藩的最后一本影集《Protrait of Hong Kong 念香港人的旧》。可惜何藩在2016年离世,并未能亲眼见到这本最后的影集出版。2017年,这本何藩遗作由他的家人继续整理完成,并由Sarah Greene在香港出版。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Protrait of Hong Kong 念香港人的旧》是何藩晚年从过去的底片中挑选出的约500张底片中再进行整理、编辑和修正而成的,其中大部分不曾公之于世。据说光是挑选第一批500张底片,就花了大约1年的时间。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图片就是何藩先生认为值得、也希望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既包括了经典的“何藩风格”作品,也有不少更加接近纪实视角的非典型作品;既有黑白胶片,也有部分彩色底片。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纪念的画册。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何藩其他的摄影集包括:

  • 《香港追忆》(2006)
  • 《人生舞台》(2009)
  • 《香港‧往日情怀》(2014)


不过这三部书都已经绝版,某鱼上已经炒到了7000+人民币的天价了。实在买不起的我,也只能寄希望于何先生的后人和版权代理商能够再版了。好在,《念香港人的旧》目前还能买到。喜欢的朋友们要赶紧下手了。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何藩的摄影名言

  • 摄影是一种大众艺术。
  • 文学家和画家可以依靠记忆去创作,但写实摄影家无法将记忆拍摄出来,因此必须把握时机。
  • 没有一种艺术媒介能像摄影那样表现得十足肖妙自然、精确逼真、一成不变。构图是获得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力与统一性的必需手段。
  • 主观的真实是摄影者内在的心眼中所感见的一切声色形貌的印象。
  • 到底拍摄哪一派的作品为佳呢?我个人的答案是:各适其适。
  • 从事摄影艺术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尝试、尝试、不断的尝试。
  • 优秀艺术作品的妙谛不在复杂,而在单纯;不在杂多,而在齐一。


再读何藩,品味他镜头下的香港印记



关于Leica徕卡相机和他的朋友们 这是一个、两个、三个......一群·喜欢用徕卡相机来摄影表达的朋友们的自组织交流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徕卡相机核心用户社群,我们一起·交流些摄影作品·分享些拍摄体验·发布些个人作品·聊一聊摄影与之周边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群内早晚自习的分享和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共同学习提升群友们的徕卡使用技巧和摄影水平。
如果你也拥有徕卡相机·请微信搜索 LeicaFamily加群主好友按要求加入,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Leica徕卡相机和他的朋友们的大家庭。

欢迎添加群主微信号:LeicaFamily,加入群聊- 徕卡同城摄影群 -除“Leica徕卡相机和他的朋友们”大群外想入同城群请加群主微信并发送地名| 北京 上海 川渝 杭州 云南 粤港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