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01

知乎熱搜榜有一個提問:為什麼有些成年人會以把孩子弄哭作為“逗”。

有一個回覆扎心了:其實不是逗孩子,是拿孩子當玩具逗自己。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深以為然。

前段時間,一條“寒假作業被我媽炒菜了”的短視屏引發網友熱議。

寒假前,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中,有一項是培育蒜苗。

小男孩每天細心的呵護、精心的培養,看著一天天長高的小蒜苗,滿心歡喜的期待著假期結束後被老師美美的表揚一番。

一天,媽媽趁他不備把蒜苗割下來丟進了湯鍋。看著自己的作業個個都成了獨頭蒜,小男孩憤怒的指責媽媽,並傷心的大哭起來,媽媽見此哈哈大笑,甚至還拍了視屏。

網友紛紛留言批評媽媽,覺得媽媽擅自作主破壞孩子勞動成果本來就不對,哈哈大笑的態度更是傷害了孩子。

而這種大人在笑孩子在哭的場景時常出現。親戚朋友歡聚一堂,不少大人都會拿孩子開涮,以把孩子逗的窘態百出,嚎啕大哭為樂。

殊不知,這樣的玩笑,開心了大人,卻傷害了孩子。

02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親子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有一期是讓孩子在玩具和媽媽陪伴卡中二選一。

蔡少芬的湯包姐妹選擇了玩具,面對被拋棄的陪伴卡,工作人員告知:媽媽陪伴卡代表著媽媽,不選的話這幾天媽媽就不能陪伴左右了。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隨後把陪伴卡放進粉碎機,並告訴她們從現在開始沒有媽媽了。

妹妹當場懵了,怯怯地問道:“在香港是不是可以找媽媽?”

“媽媽已經‘碎’掉了”。聽著回覆,妹妹噙著淚水一言不語,雖然姐姐告訴她是假的,但是在工作人員一而再再而三的“是真的”回應下,妹妹恐懼之餘,終於控制不住哭了出來。

當孩子選擇了玩具,媽媽內心一定會感覺到失落。而節目組為了讓孩子能珍惜媽媽的陪伴,與孩子的互動中無形傷害了孩子。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她們還不能分辨真假,在他們眼裡沒有玩笑。

對於孩子的理解,媽媽陪伴卡碎了,就意味著“媽媽死了,在也見不到媽媽了。”這些假設的話讓她們信以為真,還有什麼比失去媽媽更讓人害怕的呢?

在大人看來只不過讓孩子緊張一下,哭一下,這個過程挺好玩。殊不知,這樣的逗實則是對孩子的一種捉弄,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安,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陰影,甚至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可能增加了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感。

大人之間的玩笑還講究一個度,而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有失分寸,往往傷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03

文章開頭的提問中,有一網友血淚控訴自己的成長經歷,被逗傷害的“遍體鱗傷”,讓人心疼。

網友的父親是個逗娃愛好者,可以說她是在父親逗弄中長大。

從搶半塊餅乾到五毛錢零花錢,每次都在她高興的時候搶走它,等她憤怒、狂吼時在哈哈大笑還給她,每每此時她都心生厭惡,卻無力反擊。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最讓她崩潰的是,每次求助媽媽,得到的永遠是:“爸爸在逗你玩呢。”甚至媽媽認為這是家庭溫馨的表現,一度還制止被逗時她的大喊大叫。

在媽媽那裡得不到庇護,每次被爸爸逗急眼了,就用拳頭打他洩憤,爸爸的一句:“小拳頭打的真舒服”更是讓她傷心欲絕。

被爸爸逗已經讓她暗無天日了,親戚的逗無疑是雪上加霜。

伴隨多年的自卑源自姑姑搶她氣球開始,那次的她歇斯底里的吼,發了瘋似的鬧騰,甚至拿掃帚威脅姑姑不給就打死她,結果換來一屋子人的哈哈大笑。

最終,一個人哭,一屋子人笑的畫面,在她心裡就這樣永遠定格了。

後來,不管爸爸怎麼逗,她都冷漠回應,以致於爸爸說她長大了,不好玩了。

媽媽常和她討論對父親態度的問題,她始終過不了心裡那個坎。逢年過節,她寧願窩在家看書也不願意走親戚,父母始終不理解她的態度為何這般冷漠。

曾經的她經歷了兩年的重度抑鬱,幾度掙扎,大學選擇了心理學,最終和自己和解。在她心裡,無論父母是多麼的愛她,逗弄的行為給她造成了傷害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網友提及自己小時候遭遇過的經歷,哪怕是長大成人,卻依然不能釋懷。

過度的逗無異於家暴,哈哈大笑成了孩子心裡的一根“針”,時時刺痛著孩子。大人以愛之名的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甚至給孩子造成了一生的影響。

以逗孩子為樂,看似無心的玩笑,實則對孩子確是最大的傷害。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04

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人喜歡披著善意的外衣,以逗之名,行捉弄之實。為了保護孩子不被戲弄,父母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要袖手旁觀,也不要跟著起鬨

如果說,逗弄是對孩子的第一次傷害,父母旁觀或起鬨的態度,則是第二次傷害。

作為父母,如果遇到孩子被逗,不要礙於面子保持沉默,甚至幫腔“阿姨逗你玩呢?”這樣只會在孩子傷口上撒鹽。

此時,我們哪怕是丟掉面子,也一定要阻止別人的惡意玩笑:“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這樣的玩笑”“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不過孩子接受不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帶孩子離開。父母要以實際行動做孩子堅強的後盾,來保護孩子的內心不受傷害。

其次,安慰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被逗獨自傷心落淚時,父母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安慰孩子,主動和孩子說明事情的原委:“大家其實是喜歡你的,只是這種方式讓你很難過。”

從而讓孩子明白,大人對他並沒有惡意。一直陪在孩子身邊,這個過程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愛,從而慢慢放鬆下來。

最後,父母要以身作則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們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溫暖的教育。”

父母逗孩子一定是出於愛,只是這樣的愛讓孩子無法承受。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他們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他們幼小的身心比較脆弱,需要一個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需要得到父母的平等對待和尊重。


網友用兩年重度抑鬱的經歷告訴你,中國式逗小孩有多可怕?

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讓他快樂成長。

作為父母,保護孩子是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當孩子被逗弄時,父母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為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

所以,逗小孩應該是以孩子快樂為前提,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孩子快樂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逗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