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開讀資治通鑑:成為魏趙韓之首,魏文侯做對了什麼?

魏桓子時期,魏國在魏趙韓三國之中算不上最強大的。

魏桓子的孫子魏文侯當上魏國國君後,魏國很快成為魏趙韓三國之首。

魏文侯在位時,各國諸侯都難以和魏國爭雄。

讀《資治通鑑》中對這段歷史的描述,不難發現,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魏文侯在以下3個方面做到了極致。

王美開讀資治通鑑:成為魏趙韓之首,魏文侯做對了什麼?

第一,維護聲譽:努力做一個仁德的君主

讀到這段歷史時,我首先想到這樣一個問題:

戰國時期,一個君主最核心的資產是什麼?

經過思考,我的回答是:聲譽。

司馬光在評價智伯滅亡的原因時,認為智伯的滅亡在於才勝於德。

儘管我對司馬光的這一評價不甚認同,但從這一評價中可以看出智伯的所作所為,被認為是一個無德的人。

用智伯的族人智果的話來說,就是很不仁厚。

可見,當時聲譽對於一個君主是多麼重要。

在這個問題上,魏文侯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魏文侯正在與群臣飲酒時,外面下起了大雨。

魏文侯卻下令,冒雨驅車到山野中去。

陪同的人不解的問,外面下著雨,國君這是打算去哪裡呢?

魏文侯回答說,我與山野村長約好去打獵,不能不遵守約定。

這件事本身不算什麼大事,卻能從一個側面看出魏文侯對自己聲譽的重視程度。

可見,努力做一個仁德的君主,小心呵護自己的聲譽,是魏文侯成功的訣竅之一。

王美開讀資治通鑑:成為魏趙韓之首,魏文侯做對了什麼?

第二,謀求共贏: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英國有位名人曾經說過:

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這個敵友定律,在戰國時期同樣適用。

在魏文侯上臺之前,魏國、韓國跟隨智伯一起圍攻過趙國。

同時,魏趙韓三國也一起進攻過智伯。

可見,魏趙韓三國交往,本質上也是利益交換。

魏文侯在位時期,這一本質並沒有改變。

概括起來,利益交換過程中,可以有3種結果:

一種是我要贏,並且讓對方輸。

一種是我要贏,對方輸贏我不管。

一種是我要贏,我也幫助對方贏。

魏文侯在處理與趙國、韓國關係時,追求的是最後一種結果,也就是:共贏。

韓國邀請魏國一起攻打趙國,魏文侯說:

我與趙國是兄弟之邦,這事我不能幹。

趙國向魏國借兵討伐韓國,魏文侯也用同樣的理由加以拒絕。

可見,魏文侯在處理與趙國和韓國關係時,拒絕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於是,趙國和韓國在得知魏文侯這種謀求共贏的做法後,十分感激,都來朝拜魏國,尊魏國為三國之首。

王美開讀資治通鑑:成為魏趙韓之首,魏文侯做對了什麼?

第三,苦練內功:廣納各種人才為己所用

俗話說,打鐵還需本身硬。

有了仁德君主的好聲譽和良好的外部關係,還不足以成為三國之首。

更重要的事情,是廣納人才、任用賢能,把自己搞得兵強馬壯。

有一次,魏文侯在和田子方飲酒時說:

你聽,這編鐘的樂聲不協調,左邊聲音高一些。

田子方見狀,勸諫說:

國君的職責是任用樂官,而不必懂得樂音,國君這樣精通音樂,我擔心您會因此疏忽的自己任用官員的職責。

魏文侯聽罷,連連點頭稱是。

為了專心於任用賢能,魏文侯聽從了田子方的建議,放棄了對音樂的愛好。

為了找到心目中的良相,魏文侯廣泛徵求意見。

尤其是在魏成和翟璜之間選擇哪個拿不定主意時,專門找李克徵求意見。

對於前來投奔自己的吳起,則揚長避短,任命為大將,用以攻擊秦國,連獲勝利,攻佔五座城池。

在魏文侯的努力下,得到了大批人才。

既有可以作為魏文侯老師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人。

又有得力干將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人。

還有敢於直言進諫的任座等人。

可見,魏文侯為了廣納人才,甘願離開舒適生活,不惜代價奮力爭取,終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王美開讀資治通鑑:成為魏趙韓之首,魏文侯做對了什麼?

結論:無極致,不高手

看完以上3點,你也許會說,這些道理也很普通,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啊。

的確,當時的趙國、韓國的國君也不會完全不做這些事情。

甚至,還可能比較努力的做這些。

但是,魏文侯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把這三個方面做到了極致。

趙國和韓國的國君與魏文侯的差距,也就在一小步之間。

但是,恰恰就是這微不足道的一小步,最終產生的結果,卻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推而廣之,無論做什麼事,要想成為頂尖高手,都需要奮力跨越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成為自己領域內的頂尖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