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崆峒书生读历史|第002回】

导语

楚汉之争时,有一个成语与霸王的“破釜沉舟”齐名,讲的是在极度的困境中爆发出强大的力量,然后绝地逢生获得最终胜利的故事。

这个成语就是背水一战。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古往今来,背水一战仿佛成了人们在困难中最好的精神支柱,即使不处绝境中,人们也会设想成绝境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

其实背水一战的战例并非在水边大喊一声就能充满力量然后所向披靡那么简单,韩信能背靠绵水以少胜多战胜陈馀,这其中往往有被人们容易忽视的三大制胜因素。

张耳:韩信大军能过井陉的护身符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周旋之际,韩信开启了平定北方的征程,继灭了西魏与代国后,又奉命东下伐赵。

赵国阵营中的领军将领是成安君陈馀,汉军阵营除了韩信之外,还有一人,此人是陈馀的死敌张耳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张耳陈馀剧照

张耳和陈馀原本是刎劲之交,两人于大泽乡起义时投入陈胜帐下,曾拥武臣为赵王,武臣被杀后又立了赵歇为王。巨鹿之战时张耳被王离率部围困,陈馀自觉兵力不济而没有营救,由此两人产生间隙。项羽巨鹿之战后,张耳与陈馀两人因兵权彻底决裂。

后来刘邦骗说张耳已被诛,还送了囚犯的人头做“证据”,陈馀信以为真。然而张耳没死的消息最终还是被得知,陈馀大怒,毅然站在刘邦对面,入项羽阵营。

得知张耳与韩信一并前来伐赵后,陈馀立志定要斩了张耳。

这成了陈馀战败的先决条件,因为韩信要伐赵,首先得过太行山。太行山历来就是赵国的战略要地,过太行可选择的通道就闻名的“太行八陉”(如下图),灭代国后,韩信准备从井陉西口穿太行攻赵国。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得知韩信走井陉口,陈馀阵营里有一名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的将领做出了能取得此次战役的最有利分析和建议:

1.韩信远道而来,粮草与辎重必定在后军;

2.太行山路沟壑不平,道窄难行,应当依托有利地形阻击;

3.建议自己领兵3万,袭击韩信后军粮草辎重,将韩信大军断为两截,然后歼灭。

从策略看,李左车的分析不仅没问题,几乎是此战的上上之策,完全抓住了韩信此行的软肋,行军难和运粮难。然而陈馀并没有采纳,给出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依靠地利偷袭不仁义,非君子所为;

2.我军20万,数倍于敌,具备正面迎战的实力;

3.汉军沿崎岖山路长时间行军,疲惫之军不堪一击。

当然,还有潜在的也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陈馀要通过正面战争,彻底打败汉军,杀了张耳。

也就是说,张耳成了此战中,韩信大军顺利穿越险峻井陉的护身符。

陈馀放弃依托有利位置阻击汉军的消息被韩信得知后,井陉一带危机解除后,韩信选择向井陉北道进军(对比井陉南北二道的艰险程度,南道更难走)。

放汉军过井陉,成为韩信背水之战的重要一步,也注定了陈馀此战的必败结局,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般人,而是战争史上的兵仙,一个善于利用河流、山川布兵,一个善于以少胜多的战神。

韩信的细腻手法:徐徐进兵,灌婴两千轻骑设伏

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他的用兵神奇之处就在于,纵观全局,能从细微处入手。

当先头部队距井陉东口三十里时,韩信又做出了两个细微但作用重大的决定:

1.先头部队驻地休息;

2.命灌婴率两千轻骑抢先偷渡井陉口,悄悄进军,每人带一面小红旗,埋伏于赵军大营侧翼,待赵军大营空虚时,伺机夺赵军大营。

这两个做法看似平平无奇,但在这场战争中却作用重大。首先是先头部队的集结与休息,汉军原本为远道行军,士卒疲惫是难免的,陈馀也知道汉军远道而来一定会疲惫,一支疲惫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会打折。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其次,乘敌军不备偷东渡井陉口,灌婴的两千轻骑将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奇兵,成为决战胜利的最大利器,而这些部署都是韩信在陈馀不知情的情况下,以细腻的绣花手法完成。

背水列阵:虽是兵家大忌却成有利的骄兵之计

一切准备妥当后,韩信下令渡河。汉军渡河顺序是先头部队一万,然后是主力部队,他和张耳殿后。

因为他猜透了陈馀的心思,见不到张耳绝对不开战。

需要注意的是,当先头部队一万人度过绵水后,采用了一个令陈馀笑掉大牙的列阵方式:背水列阵

看到韩信背水列阵的做法,陈馀大笑愚钝,兵法云:“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显然,韩信犯了兵家大忌。

借山水之势力布兵列阵是最考验一个将军智慧的,因为战争一旦打响,如果不能取胜,背水列阵将退无可退,陷入万劫不复;而背山则不同,胜能追击,败能依山阻击,可回旋的余地要大很多。

韩信背水列阵被赵军从头笑到尾,而随后的战争,陈馀为他的短见付出了代价。

一万先头部队背水列阵后韩信主力渡河,然后后军变先锋直接向赵军发起挑战,这场名冠千古的战争终于打响了!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韩信剧照

陈馀下令出营攻击,短兵相接,汉军抵挡一阵后由于兵力不足明显不敌,纷纷后退,赵军其肯放过,全军乘胜追击。

此时,背水列阵的一万兵发挥出出奇的作用,纷纷放撤退回来的汉军进入,随后以“盾牌”的形式顶上,也正是这一万士兵,降低了了赵军的冲击“惯性”,随后韩信发出了最有名的那句呼喊:

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受之鼓舞,汉军体现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赵军展开最后的奋战。

灌婴袭赵营:打散陈馀军心的致命一击

背水之战果真是靠韩信的一声大喊获胜的?不可能,汉军兵少,赵军势大,这种情况能赢的,书生认为天下只有一人:项羽。

如果单纯靠正面硬扛,韩信成不了兵仙。就在此时,早先埋伏在赵军大营侧翼的两千轻骑发挥了作用!

当汉军出现败退的时,赵军军营守军也出击了,纷纷抢夺战功和战利品,灌婴率部轻松拿下空虚的赵军军营,随后按事先布置行动:换下赵军大旗,换上汉军红旗,然后大喊:赵国已灭,赵歇被俘!

处于上风的赵军纷纷回头看见变动,军心瞬间涣散,韩信杀人诛心,从内心击溃了赵军,然后前后夹击,赵军大败,陈馀向南逃蹿未遂被杀,赵歇被俘虏。

至此,“背水一战”彻底成为天下闻名的战例,韩信一战封神。

结语

背水一战成为历来兵家互相模仿的经典战例,比如三国马谡就因此而打乱了孔明的战略部署,让汉军从此步入被动,由此证明,背水一战的复制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总是高估人在绝境中呢个激发出的能量,过分依赖“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要知道人的潜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压榨往往会适得其反,普天之下真正能在绝境中死地而后生的除了西楚霸王,书生觉得没有第二人。

2.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战胜的制高点绝不在背水列阵,而在灌婴轻骑的袭赵营攻军,《孙子兵法》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作战,军心是关键,通过夺营和灭赵的讯息传播,让赵军失去军心是整场战胜失利的最核心因素。

3.关于背水一战中的“背水”,这就好比甲乙两个武士在比武,甲武士还没动,乙武士就花里胡哨的展示自己的愚蠢,以此来骄兵,从而放松警惕。正因如此才有后来全军出动的可能,如果赵军没有完全放松警惕,陈馀20万大军并非倾巢而出,而留万儿八千守军,那汉军将遭遇西边主力被推进河里喂鱼、东边灌婴两千轻骑尽数被剿杀的惨局,势必包围不成反被歼灭,背水一战也就不会成为激发人潜能的经典战例,而会成为千古笑柄。如此说来,背水列阵重在诱惑,重在骄兵。

4.背水列兵的人数。韩信没有让一千人渡河列阵,而是一万。这一万人的数量不多不少,根据当时韩信的兵力,如果背水列阵人数太多,那前去决战人数会大减,如此一来,不等退回来或许就已被陈馀大军尽吞;如果背水列阵人数太少,又会无法成为退回来的汉军“盾牌”,依然会被陈馀的大军一股脑全部歼灭,灌婴的两千骑兵也会失去意义,最终满盘皆输。由此来看,背水列阵的人数也是一大学问。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兵之事,不能不慎重,韩信用艺高人胆大的手笔,以绵水为棋盘,以士兵为道具,成功的上演了古代战争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战,也正因这一战,奠定了韩信兵仙的历史地位。

说明

1.文中资料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说观点仅代表个人见解。

封神之战|浅析韩信“背水一战”中容易被忽略的三大制胜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