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最近江蘇省緊跟上海步伐,下發了從明年開始施行“公民同招”政策,禁止熱門民辦學校通過筆試、面談等方式篩選學校。

這下子,焦慮的家長們又進入了新一波的焦慮:

本來打算給孩子衝民辦的家長這下連民辦也沒得衝了,民辦學校不準“掐尖兒”了,那生源還有保障嗎?本來就比公辦貴了幾倍的學費還值當嗎?

想來想去,不行!還得買學區房啊!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學區房是城市“中產”的標配

真正為學區房焦慮的只有一種人:自認為達到了“中產”水平卻又沒財務自由的一幫人。

真正的窮人,沒有那個錢去買學區房,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買不起,所以不用想,想了也是沒錢。

而真正的富人根本不屑於為了個學區房擠的頭破血流,市區的幾套房產,想住哪個住哪個,或者讀個國際學校不比擠學區強嘛?

所以為了學區房掙扎的就是我們這幫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某個大城市打拼、定居下來,拿著看起來還算可以薪水,希望能給下一代提供儘量好的教育環境,能讓下一代再跳一跳。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為什麼“中產”不甘於讓孩子讀“菜場學校”?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也是被賣學區房的中介們用爛了的典故,雖然用爛了,但的確也反應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其實這個就是一種著名的心理學效應----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的發現是從挪威漁民開始的,當地人特別愛吃沙丁魚,但是沙丁魚喜歡聚在一起而且不好動,所以大家擠在一塊兒被捕上岸後很快就窒息而死。

但是老漁民們卻總能賣出鮮活的沙丁魚,原來是因為老漁民會在沙丁魚群裡放進幾條生性好動的鯰魚,鯰魚一直動來動去,沙丁魚也被迫動了起來,這樣一來空氣流通,沙丁魚存活的時間自然變長了。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他們認為如果團隊中有一些表現優異、爭強好勝的人,可以帶動整個團隊積極向上。

家長們拼盡所能買學區房,無非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身邊能有優秀的孩子起到積極的影響。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傾盡所有拼學區房,小心搭上一家人的幸福

學校的環境重要,家庭環境更重要。

如果經濟實力夠強,買學區房壓力不大,不會影響到一家人的生活質量,買個學區房當然是錦上添花。

但如果本身經濟實力一般,需要全家勒緊褲腰帶、甚至傾盡所有去換一套學區房,這種做法我個人是不贊成的。

1、經濟壓力過大,影響夫妻感情,家庭氛圍變得緊張。

這個大家應該都有體會,當家庭遇到經濟危機時,人的情緒會變得緊繃且敏感,隨便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觸動一個人的情緒。

《小歡喜》中,在劇情開始,方圓和童文潔都拿著豐厚的薪水,住著三居的大房子,看起來是標準的“中產”,可後來夫妻倆雙雙失業,加上文潔父母被騙80萬,夫妻倆不得不賣掉房子來緩解財務危機。夫妻倆頂著巨大的壓力,陪伴兩個孩子高考,而他們兩人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依然能撐住也是靠著方圓樂觀豁達的性格,支撐了文潔堅持下去。

現實生活中,類似方圓這樣的“中產”家庭太多了,可是方圓這樣的丈夫卻很少。更多的是面對經濟壓力,夫妻倆互相埋怨、家庭關係緊張。

如果傾盡所有想讓孩子上個好學校的結果是犧牲家庭的幸福,我認為是本末倒置了。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2、 經濟壓力大,生活水平下降,影響孩子見識。

夫妻倆頂著巨大壓力買了學區房,為了節省開支,杜絕一切不必要的開支。這是我經常見到的場景。

甚至還有的媽媽誇張到除了孩子的培訓班等教育相關的支出和生活必須支出,其他一概能不花就不花,更別提帶孩子出門旅遊了。

但其實學習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應該是全方位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愛好,找到孩子特長的最好時期。

如果在這個階段放棄了這些探索,只是培養了一個”死讀書”的沒有見識的孩子,即使走上社會,競爭力依然很弱。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有了學區房就高枕無憂了?

對於那些經濟實力較好的家庭來說,是不是買了學區房就高枕無憂了?

幾年前我曾聽當時的領導吐槽她女兒學校的老師:

“今天老師把我找到學校,說你們家對孩子的學習太放鬆了!兩個人都忙工作,誰忙孩子?所以你們家這個成績就不行啊,學習主要還得靠你們家長盯啊,你看那個XXX 和XXX媽媽都是全職陪讀的,我建議你們夫妻倆至少有一個要辭職,把心思花在你女兒的學習上。”

當時還沒生孩子的我,聽到這番言論驚訝的下巴都掉了,心想一線重點小學的老師都是這樣的?

時至今日,當我帶著椰子去參加某知名幼兒園面試時,被老師問道:

“您是全職帶孩子嗎,我們園主要考慮高學歷的全職媽媽或者自由職業者,因為這樣的家庭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多,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度比較高。”

至此,我不禁感嘆,原來好的生源不僅來源於孩子,更來源於家長的精心栽培。

好學校之所以能出成績,一方面是生源好、老師抓的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家長在培養孩子上普遍花費了極大精力。

即使買了學區房,家長也依然不能放鬆,依然要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想指望通過學區房就把孩子變成學霸,恐怕是天方夜譚了。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其實相比盲目跟風去買學區房,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更實際。

畢竟學區房的劃片會變、政策也會變,但是好的習慣養成了不太容易變。

1、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是多小呢?

我認為兩歲左右就可以了,具體表現為:固定時間讀書、唱歌、繪畫、學習語言,每天按照一個時間表有序的來執行,時間長了,孩子會習慣於這樣的生活模式。

三歲以後可以開始做一些“作業”,比如迷宮、專注力習題、背詩歌、英文單詞等,讓孩子習慣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有收穫,讓孩子能夠坐得住。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2、 培養學習習慣,關鍵在於家長持之以恆

前面說了,孩子兩歲開始就要慢慢接觸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但這些繁瑣的事做起來並不容易,需要家長極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堅持去做。

夫妻倆可以分工,每個人負責自己比較擅長的方面,製作一個時間表,每天按照這張表格來執行,這樣可以避免每天不知道陪孩子玩什麼浪費有效的時間。

為了孩子教育,拼盡所有買了“學區房”,結果卻...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經寫過一則寓言:

南風和北風比賽,看誰能先讓行人把大衣脫掉。北風不由分說鉚足了勁兒颳起一陣大風,想把行人的大衣吹掉,結果因為太冷,行人不禁把衣服裹的更緊了。南風則不緊不慢的慢慢吹起了暖風,行人不知不覺中覺得越來越熱,脫掉了身上的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

由此可見,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才是真正深入的、潛移默化的。

相比於一直對孩子不聞不問,到了入學後忽然去糾正和培養,從小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滲透才是明智之舉。

總結:教育是當代父母的心頭病,家長們有所焦慮很正常,只要不過度焦慮,提早進行規劃,結果一定不會太差,未雨綢繆永遠比臨時抱佛腳要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