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證明夏朝存在的文物嗎?

用戶4078947503


確實沒有文物斷定夏朝的存在。不過二里頭遺址算是最接近夏朝的了,如果大膽點說,可以說夏朝存在;如果保守點說,可以說夏朝存疑。

二里頭遺址在今天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斷代時間為前1750-前1500年左右。這和文獻記載的夏朝有一定重合性。按古本《竹書紀年》,夏朝時間在前1992-前1522年。按《周本紀》:伊洛流域一帶正是夏朝的都城。而二里頭遺址又具備“最早的中國”形態。

另外,二里頭出土文物也是上承河南龍山文化,下啟二里崗早商文化。這又和文獻中的夏商周文化一致性對應,正是孔子所謂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那麼二里頭遺址就應當是在早商之前的時代,這也和夏朝吻合。

由此可見,二里頭遺址和出土文物都與夏朝有相當程度的重合性,於是很多學者認為二里頭即夏朝末年的斟鄩故城。但問題就在於二里頭遺址沒有出土文字,所以不能自己證明身份。所以也有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先商文化,似乎也能說得通。

總之,到現在確實沒有文物能確定夏朝存在,一切還是在於對文獻的信任與否。如果相信周代文獻對於夏朝記載的可靠,那麼可以認為夏朝存在;如果質疑周代文獻反映的只是周人思想,那麼可以認為夏朝存疑。


林屋公子


在國內博物館所展示的相關文物有很多,比如:

甗【yǎn】

陶甗分為兩部分,上甑下鬲,中間以篦子隔開,上邊的甑放米,下邊的鬲放水,三足之處放火加熱,,水熱之後通過水蒸汽將米蒸熟,是當時的“蒸鍋”。


又比如綠松石龍形器

該件龍形器的主人,不是當時的“王”或王室成員,就是負責主持圖騰神物祭祀的“御龍氏”。

然而掐指一算,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目前廣泛認為夏朝就是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斷代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而夏代斷代在公元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時間重合度極高,然而這個時間也是後人推論出來的。


二里頭文化就是夏代嗎?目前是存疑的,就連紮根二里頭文化十七年的考古隊長許宏都直言“我不知道”,無法確認他的王朝歸屬問題,因為 史料系統和考古系統的契合點只能到甲骨文。

文明的三大標誌也正是宮殿建築,金屬器和成熟的文字,我們不否認這一標準帶有鮮明的西方特點,可問題在於不接受這一標準,我們暫時也未能提出更好的方法。


胡適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任何一門學科都應報以此種態度。我們縱然有著足以自傲的文明,也要勇於接受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事情或許比我們想象的好,或許比我們想象的壞。


而夏朝是否存在、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朝都城這本是複雜的學術問題,之所以受到熱切關注,頻頻引發爭論,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在大國之路上的迫不及待。其實,不必急,慢慢來會比較快,畢竟已有的文明成就足夠支撐每一位國人的民族自信。


月曉YB


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議,其實更確切地說是關於夏朝是否屬於文明時代的爭議。


夏禹的想像圖

國際上對於文明的認定,擁有文字是一個基本的標準。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國家根據本國的歷史記載說自己的文明起源於上萬年前,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特別熟悉的韓國“歷史”了。所以除非後世的記載得到出土文物印證,不然古籍裡的記載的古文明在現代國際學術界都是不算數的。


二里頭出土的文物,時間與夏朝存在時間吻合

而現在關於夏朝的存在就面臨這樣一個困境,即沒有夏朝的直接文字證明。在現代得到了認可的古文明裡,無論是古埃及文明還是古巴比倫文明或是古印度文明,都發現了文字,無論其文字形態有多原始;而且其文字得到了破譯。但現在關於夏朝,卻沒有任何文字類的文物說自己的朝代就是夏朝,而且商朝的甲骨文裡也沒有提到夏朝。目前普遍認為,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的一個都城,該地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文物也顯示出其高度發達的文明水平。但遺憾的是,儘管二里頭出土了大量文物,而且其存在時間通過科學測定也證明符合史書中記載的夏朝存在時間,但在二里頭並未出土任何類似文字的材料,因此也就無法最終認定其為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明。


商朝是否存在曾經也有爭議,但殷墟的發現終結了一切爭議

當然現在沒有文字並不說明夏朝就真的不存在,說實話答主並不懷疑夏朝的存在,因為答主一貫相信,中國的古籍是世界上最可信的古籍,沒有之一,而中國古籍裡確確實實地記載了夏朝歷代帝王的名號,所在答主堅信夏朝一定存在。在20世紀二十年代殷墟發現之前,其實商朝是否存在也曾有很大爭議,但殷墟甲骨的出土和破譯證明了一切。而現在夏朝也處在殷墟甲骨出土前商朝的狀態。但要在讓夏朝真正獲得認可,擁有文字這個標準恐怕還是繞不過去。因此要證明夏朝的存在,我們恐怕還要期待在不久後能真正出土帶有相關文字文物,如果真有這一天,相信其震撼程度不會亞於殷墟的發現,在世界上甚至可與埃及古文字的破譯相媲美。


桃花石雜談


遺址有,山西陶寺,洛陽二里頭,登封王城崗。這些是目前考古界發覺疑似夏都的遺址,尤其是二里頭遺址,感興趣可以百度

文物有,代表文物,夏代乳釘紋青銅爵,綠松石龍飾,疑似文字的陶罐等。在二里頭遺址有一萬多平方的青銅器冶煉工坊

重點!沒有任何夏代系統文字的出土!這是核心

不過國家已經將二里頭作為夏王朝都城寫進了教材,充分彰顯了我國的文化自信

作為夏晚期都城的二里頭現在發掘進度百分之一,我們靜待佳音



拿史實講證據


證明夏朝的文獻和遺址特別多,夏是“萬國之國”,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中後期的城址;洛陽 、臨汝 、 、陝縣三里橋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崗、安陽 等都是夏時代的遺址。

特別是神木的石峁遺址,規模之大,很壯觀。正在開挖。屬於夏朝前期的城址。

要說明的一點是,夏朝屬於“萬國之國”,也就是從部落到國家的轉換時期,甚至一個村就是一個國,開汽車一天能路過幾十個國,和歐洲感覺類似。

至於西方人懷疑夏朝的存在,很多做過企業的人比較清楚,如果行業標準是別人的企業寫的,那你的產品和服務的好壞,都需要以他們公司的標準來衡量。國家文明也一樣,用沒有上古文明的西方國家的近現代歷史標準,要求我們拿出上古時代的“近現代物證”,這不是他們有道理,而是因為我們國家實力太弱,沒有參與到譜寫“標準”……相信未來國力強大了,不用挖祖墳也能理直氣壯的講歷史。


終南高揚


有,並且還不少,包括遺址和文物,足以證明夏代的存在。

夏商周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組織的大型文化工程,旨在確定我國以前未能確定的夏商周三代的年表,一次來確定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

夏商周文明探源工程可以說是成果豐碩,僅就夏代是否存在這一課題,也取得了突破進展。根據課題的研究成果,能證明夏代存在的遺址和文物很多,這裡就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例吧。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鑄銅作坊、製陶作坊、墓葬、窖穴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骨角器、銅器、玉器等遺物。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遺址的底層考證可以確定其年代為夏代,其建築遺蹟可以確定其為當時的都城,其出土的精美器物又說明其文明發展的程度。

這些都能證明夏代的存在。

以這些圖片為證!


河南文化信息中心


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相結合,仍然是目前探索夏文華最佳選擇和必由之路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夏的存在。在《尚書》、《詩經》、古本《竹書紀年》、《戰國策》等眾多先秦古籍中,有許多關於有夏一朝和商革夏命的記載。太史公纂《史記》時對於夏的記載也多引這些文獻的記載。雖始皇“焚書坑儒”使得諸多上古文獻散佚,使得諸儒對於經典的解讀多有附會和誤讀,但是對於夏存在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王國維先生利用他在安陽出的甲骨文中發現的先公先王的記載,寫下了《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討論了《史記·殷本紀》所記的真實性,論證了商代歷史的信史地位,觸類旁通,《夏本紀》中的記載應當也是有可信性的。雖然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疑古派對上古三代存在的真實性表達過質疑之聲,但是卻破除了之前史學界唯古是信的僵化陳舊傳統。

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展以來,夏文化的研究遂又成為了學界的研究熱點,觀點層出,討論激烈。經過多年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許多學者的認識也逐漸趨於一致。

在對夏文化的定義問題上,諸家便頗有爭議。此處引《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的說法:“考古學中的夏文化,是指夏代在其王朝統轄地域內以夏族為主體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核心內容是關於夏王朝(國家)的史蹟。”因此,在這個特定時間段之前的文化可以稱之為先夏文化,之後的稱為後夏文化。

哪些考古學文化是夏文化?

這個問題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是學界百家爭鳴的論題。早前有人提出仰韶文化為夏文化之說,曾得到翦伯贊在內的大家支持。而後,有學者提出龍山文化或為夏文化的存在證據。50年代末期,學界的目光轉向了二里頭遺蹟,二里頭遺址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的宮殿宗廟遺址、出土了代表王權象徵的青銅器和玉器。這種種跡象,都將學者的思維與那個神秘的王朝聯繫了起來。後又經過多年的研究論證,現在的主流觀點也逐漸統歸為兩種:一種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徹頭徹尾的夏文化,其餘早於二里頭和晚於二里頭的都不是夏文化的範疇。另一種則是在前一種的基礎上,將夏文化的時空範圍擴大了。雖偶有異聲,但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認識已經是學界共識。關於夏代的年份,一般採用前2070年——前1600年。(下圖為二里頭遺址平面圖及宮殿遺址)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就顯而易見了。二里頭文化出土的成組的青銅器、玉器和大型宮殿區等目前看來應可以作為夏代存在的有力證據。


圖片均採自《中國考古學·夏商卷》


閆達觀


瞎耽誤功夫,也不用腦子想想,夏朝怎麼可能出現在河南呢?

按照邏輯說,人類文明是從遊牧狀態漸漸的轉變為農耕狀態的,起碼是從追著野獸過日子轉變成安頓下來過日子吧。那麼安頓下來吃什麼呢?肯定是發現了五穀雜糧的栽培吧,接下來就是如何能旱澇保收的問題了。

中原地區沒有草原,要想養活人口只能是不斷的開墾土地,所以有了開墾經驗的人民群眾才開始往中原聚集,這個邏輯關係不難理解吧。

所以說中國的原始祖宗不在中原,而應該是在三江源頭一帶,為什麼?因為要放牧才能活下去啊。喝奶、吃肉、扒下來的皮還能禦寒,就這麼簡單。

吃生肉肯定對團伙的繁衍不利,大部分年紀輕輕的就死於不明不白。吃糧食的明顯與眾不同,口齒伶俐尚在其次,料事如神是顯而易見的。會總結經驗,都知道不能在一個坑裡摔三回,用現在的話說叫“舉一反三”。

也就是夏朝的人太實在,見著上都奮不顧身的掏心窩子,結果讓“商”地方的人看到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機會,造謠說夏桀不務正業花天酒地,然後取而代之。


土牛大哥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目前,國際考古界確實不承認中國文明史以夏朝開端,從民國時期開始,以著名考古學家顧頡剛、胡適和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批疑古派,也都認為夏朝的歷史是西周時期虛構的。但近年,隨著山西陶寺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和二里崗遺址的考古成果,特別是一批文物的出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肯定了夏朝存在。

說到你想了解的夏朝文物,全國只有3個博物館收藏比較豐富,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和洛陽博物館,它們都特別開設了夏朝文物展區,其中以洛陽博物館的夏朝文物最多,一半以上來自偃師二里頭遺址。下面簡單列舉幾件,請大家欣賞。

1.夏朝灰陶杯

這件文物收藏於洛陽博物館,出土於洛陽小潘溝遺址,距今4000左右,是夏朝人飲水使用的。雖然灰陶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但像這件具有現代外觀,注重美觀性和實用性的生活器具,代表著夏朝的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

2.夏朝青銅鼎

這是一件出土於二裡頭遺址的文物,它是我國最早的青銅鼎。按古文獻記載,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這件禮器從側面反映了夏朝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具備了國家特徵。

3.夏朝青銅爵

這是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夏朝的青銅爵與商朝明顯不同,它器形細長,造型樸實,遠不如商朝青銅爵造型厚重,紋飾繁複,但從整體構造上,又體現著夏朝和商朝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關係。

4.夏朝刻畫符

這是二里頭陶器上的一些刻畫符。之所有叫刻畫符,因為數量太少,而沒辦法考證是否屬於文字,也無法被我國考古學家釋讀。

其實,在我國考古界,已經發現大量夏朝時期的文化遺址,以及夏朝相關的文物,問題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夏朝文字上。目前,二里頭遺址發掘面積太小,隨著後期考古工作的進展,說不定那天就會有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


琅琊神話


我們一起來背誦: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這些我們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在國際歷史學界卻引發懷疑:夏朝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級的文明?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印證了商朝的存在!

那麼史書裡的夏朝是不是存在呢?

1959年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出土了一些文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還有陶器上面貌似文字的陶文,但出土量太少,陶文也不繫統,無法破譯,於是僅僅依靠《竹書紀年》等文獻的記載是不成立的。



所以,國際學界的質疑完全有道理,這是本著學術謹慎的態度。文明史的三大證據:金屬器、國家、文字。二里頭文化最大的遺憾是缺乏可破解的文字和可形成證據鏈的文物。

我們國內強調夏朝存在的意圖很好,五千年文明史的長度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如果夏朝不存在,就剩下4000年了。

1996年國務院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參與的學者多達200人,試圖證明夏朝的存在。2000年,發佈了階段成果報告,但一發布,就遭到學術界的批評,專家組也無法自圓其說,此事在花費高額的費用後不了了之。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在證據不足的時候就應該質疑。絕不能以某種意識形態的目的人造歷史,這樣的悲劇曾經多次上演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