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澶渊之盟"缔结后,起初,宋真宗很高兴,觉得总算和平解决了边境问题。但高兴过后,却越琢磨越觉得屈辱,加上朝堂内外的非议,他的内心时常觉得惶恐。

副宰相王钦若看出了他的心思,便鼓动他进行泰山封禅:

"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所谓"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祭拜天地举行的大型典礼,只有政绩德行突出的君王才有资格。

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宋真宗为了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对王钦若的提议十分心动。但他还有一些犹豫,因为"封禅"需要有代表"天意"的"祥瑞"出现,否则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王钦若最擅长猜测圣意,立刻献策:

"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前代的那些所谓"天瑞",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只不过是君王将它们当做真的进行宣传而已。

宋真宗听了,顿时来了灵感:是的,没有祥瑞,那就造啊!

虽然已经打定了主意,但宋真宗还对一个人不放心,他就是宰相王旦。

宋真宗的担忧,被王钦若看在眼里。于是他便开导真宗:官家莫要忧心,臣出面做王旦的思想工作,告诉他这是官家您的意思,他必然不敢反对。

宋真宗高兴地答应了。

王钦若与王旦沟通后,王旦陷入了沉思。

思虑再三,迫于王钦若口中的"官家之意",王旦很勉强地同意了。

宋真宗觉得,王旦的"勉强"是一颗随时会爆的定时炸弹,万一自己进行泰山封禅的中途被他叫停,该如何是好呢?

宋真宗愁眉不展,绞尽脑汁地琢磨,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

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他将王旦邀请至宫中,然后设下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君臣共饮,相谈甚欢。酒足饭饱之后,宋真宗让内侍抬出一坛子美酒送给王旦,嘱咐道:"拿回去和家人一同享用吧!"

王旦回到家后打开一看,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这竟然是满满的一坛子金银珠宝。

为了不让宰相王旦反对自己的"封禅"大计,宋真宗天才地想到了给其送礼。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至此,王旦便只能闭口了,对宋真宗的"封禅"再也没有提出抗议。

没了反对声音的宋真宗,此后便专心地进行造神运动,为他的"封禅"事业造势。

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王旦、王钦若带领着文武百官、地方官吏、僧人道士等两万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宋真宗进行"封禅"。

为了名正言顺,他们还策划了"天书"事件。

大中祥符元年的10月,宋真宗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这场"封禅"闹剧,参与人数众多,耗资巨大。百姓深受其害,民间怨声载道。

来过泰山进行"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

在这些"封禅"的皇帝中,泰山封禅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他既没有这些皇帝的雄才大略,又没有他们的丰功伟绩,那么,他为何执意要进行"泰山封禅"呢?

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一、对谣言的恐惧

宋真宗的内心,对谣言是十分恐惧的。

这从他还是太子时,便有所体现,"时有飞(蜚)语闻上(太宗)"。

他在这种"飞语"的恐惧中长大,对谣言便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比如,因为出现"有星孛于井鬼"的天象,他便放弃了他的生辰庆典。

这种诚惶诚恐的心理,逐渐被他带入到政治生活中。为了安定内心的恐惧,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便需要"祥瑞"和"封禅"之类的"神道设教"。

宰相王旦的神道碑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

"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

这件事反映出宋真宗对"日者"交结"朝士"及"言宫禁事"等行为的敏感。

为了控制流言蜚语,防患于未然,他还曾下诏:

"民间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

为“泰山封禅”,给宰相送礼,宋真宗为何执着于这项活动?

二、对皇位的担忧

对于皇位的担忧,始终像噩梦一样缠着宋真宗。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李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赵元佐、赵元僖、赵元侃曾先后被立为太子。

宋真宗赵恒成为太子后,拥护废太子赵元佐的呼声依然存在。

除了李皇后和大宦官王继恩的拥戴外,还有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的支持。朝堂内外又时不时地响起"立嫡以长"的舆论声援。

这一切都使宋真宗处于一种随时被废黜的恐惧之中。

登基后,他在短短的十天内,便对五个弟弟和一个侄子进行了加官赏爵,封王封公。表面看是恩遇,实际上是防备。

他首次亲征契丹时,需要在京城留有一位坐镇者。五位弟弟中,他选了身患重病的赵元份。后来,由于赵元份身体羸弱实在不能履行留守职责,他又暗中派参知政事王旦从前线回到开封辅政。

这些无一不是对失去皇位的担忧。

怎么牢固自己正统继承人的位置,怎么加强民间舆论的拥戴,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基于这种心理特征,也就不难理解,宋真宗为何要执着于“泰山封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