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遠方:“湖廣填四川”,遠離故鄉的楚人,最終紮根於巴山蜀水

“湖廣填四川”在歷史上有據可查,並且持續時間長、影響也廣泛,在歷史上楚人這樣遷徙遠方,並最終紮根巴蜀,大規模的有幾次,零散的就更多了。筆者這篇主要想談談,

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因為這一次是歷史上比較大的一次,可以從一箇中國曆史上唯一建都重慶的元末割據政權說起。另外,明朝在平巴蜀之後,面對地廣人稀的事實,因麻城歸附早,麻城孝感之民成為強制遷徙對象。下面主要分兩點大概講下過程。


遷徙遠方:“湖廣填四川”,遠離故鄉的楚人,最終紮根於巴山蜀水


1

來自湖北,定都重慶的割據政權,滅亡後帶來大量楚籍軍民於四川定居。

《明史》:明玉珍,隨州人。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徐壽輝起,玉珍與裡中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及壽輝稱帝,使人招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玉珍引眾降,以元帥守沔陽。

公元1351年,元末腐朽的統治,激起了農民起義的風起雲湧。其中活躍於荊楚地區的南翼紅巾軍,是由徐壽輝、鄒普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起事於鄂東,在攻下蘄水(今湖北東南部)後,建立“天完”政權。雖然說南翼紅巾軍主要是以徐壽輝為代表,但是實際控制權在鄒普勝手上。鄒普勝是來自湖北麻城的鐵匠,在發動起義中起來重要作用。

明玉珍就是當時投靠徐壽輝參加農民起義。

《明史·明玉珍傳》:久之,玉珍帥鬥船五十艘掠糧川、峽間,將引還。時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慶,義兵元帥楊漢應募至,欲殺之而並其軍,不克。漢走出峽,遇玉珍為言:“重慶無重兵,完者都與右丞哈麻禿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襲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決,部將戴壽曰:“機不可失也。可分船為二,半貯糧歸沔陽,半因漢兵攻重慶,不濟則掠財物而還。”玉珍從其策,襲重慶,走完者都,執哈麻禿獻壽輝。壽輝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

由於這時湖北戰亂,環顧周圍,只有四川相對穩定,是一個好去處,所以民間自發就有很多向四川移民。元末農民戰爭的第七年,明玉珍在川、陝劫掠糧,趁著四川防守的空虛,攻取了重慶。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陳友諒,自稱隴蜀王。隨後,明玉珍稱帝,國號大夏,定都重慶。疆域最盛時,東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雲南中慶(今雲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北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


遷徙遠方:“湖廣填四川”,遠離故鄉的楚人,最終紮根於巴山蜀水

元末夏政權疆域


1366年,明玉珍病故,廟號太祖,享年38歲。子明升繼位,後大夏國為朱元璋所滅。

從夏的建立,到最終被明朝滅亡,大量的楚籍軍民入川,這些在很多地方縣誌都有記載。並且明玉珍在四川除了隨軍移民,還在荊楚招募了很多移民,充實人口。在夏被明滅亡後,夏主被遠遷朝鮮,而大量的夏軍民,被四川就地安置。大夏政權,主體大多是荊楚之民,所以這也是“湖廣填四川”人口來源之一。

2

明初的四川,人口凋敝,主要原因是:一是宋元戰爭造成的人口減少,在整個元朝是沒有得到有效恢復的。二是夏政權入蜀時間太短,並且環境一直都不穩定,對四川人口恢復有限。

而麻城在明初一直是作為戰略重鎮經營的,洪武初,明太祖頒佈“遷民策”,位於

麻城的東南磨子場的孝感鄉,是遷民的聚集地,在宋元以來,人口都很興旺。而遷入的荊楚之民,不僅僅只是作為勞動力的存在,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經濟的作用。這段歷史,在民國的《瀘縣誌 招民榜文示》可見,明初的移民多為麻城孝感之民。

《瀘縣誌 招民榜文示》:可歸而不歸,意或曰“懸弧志遠,何必懷此江城;樂土堪怡,聊以棲遲衡泌。”獨不聞萬派尋源仍會海,千枝落葉必歸根。又不聞梁燕營巢知舊宅,老狐泥首不忘邱。何必捨己之父而謂他人之父,捨己之母而謂他人之母。喪家狗尾,籬下頻搖;鷦宿枝頭,自矜得所。祖宗墟墓,睨如紫寨骷髏;世守田園,拋若邊陲赤地。捫心自問,能不憬然?(粵)[奧]稽西漢,曾移俠士郭解,以實關中之曠土;迨我國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實富、榮二邑。今固不能移外籍之民於江陽,亦安得空江陽而遊爾民於外籍。

3

這個開始於元明時期的遷徙遠方,“湖廣填四川”已經成為了一種歷史記憶,飽含著對身世來源的追索,祖籍更成為了一種心靈的寄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川渝人,遠赴湖北麻城尋根問祖,發出了“君從何處來”的追問,在歷史的天空迴響。

遷徙遠方:“湖廣填四川”,遠離故鄉的楚人,最終紮根於巴山蜀水


參考書目:《明史》、《瀘縣誌 招民榜文示》、新聞報道《千名川渝移民後裔麻城尋根祭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