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住房時代的幾點思考

從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開始,中國住房商品化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房地產也創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據2018年1月16日數據顯示,萬科總市值達到4026億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房企市值冠軍,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房企,有7家是中國企業,而在2016年底,只有4家是中國企業。在中國,房子已然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買房甚至成為了人生標配,有房已經成為了人生最大的政治正確;與此同時,政府不斷調控,樓市屢創新高,十餘年來看空樓市的專家聲音更是不絕於耳。房子可謂牽動著所有國人的神經。

房地產行業繁榮了二十年,看空看多樓市的爭論不斷,但住房市場已面臨飽和,開始進入存量市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東方證券跟蹤到的部分城市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北京、深圳、南京、無錫、大連等重點城市存量房交易量已經明顯高於新房銷售,一線城市表現得更為明顯,其中北京二手房成交套數已經達到新房成交套數的3.3倍。今後住房市場何去何從?問題太大我給不了答案,但我嘗試從其他角度給出一些思考。

1.物品使用方式在逐漸由擁有權向使用權轉移。

要理解住房市場的變化,首先從人類對物品使用方式的演化說起。

在人類歷史上,資源一直以來都是稀缺的,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在致力於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去配置手頭上有限的資源。

但如今的現代社會,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類產品物質供給嚴重過剩,豐饒性已經超過了稀缺性。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幾百年之後人類回顧這段歷史,會認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明不是技術,不是互聯網,不是電子商務,而是發生了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一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情,就是人類面臨的選擇是如此之多,而資源已經變得不再稀缺。

因為選擇的無限多,使用成為比擁有更好的選擇。凱文·凱利在其《必然》一書中預測道,未來的人們更關心物品的使用權,而非擁有權。由於越來越多的的事物被髮明和製造出來,而每天能夠享受它們的時間總量不變,所以我們在每件事物上花費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在我們即將迎來的世界,短期使用將成為常態。換句話說,我們現代生活的長遠發展趨勢就是大多數物品和服務只做短期使用。微信創始人張小龍也曾說,一個好的應用,是用完即走的。

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節奏正在加速,而足夠快的速度就是“立刻”。現代社會發展傾向於將每一個事物都導向按需即時使用。而按需即時性,則會更加偏向使用權,而非所有權。

因此共享經濟在全球掀起狂潮,根據數據發佈網站statista2015年10月發佈的數據,全球獨角獸前十強中,有四家是共享經濟公司,分別是uber(共享出行)、airbnb(民宿)、滴滴出行和wework(共享辦公空間)。2017年,以OFO和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揭起了共享經濟創業浪潮,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經濟已然成為了中國2017年最熱的創業領域。

從前,我們使用的便是自己擁有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合一,所謂小家庭的男耕女織,即種的糧食自己吃,做的衣服自己穿,而如今,社會協作分工的發展,因為選擇無限豐富,我們希望能夠更為便捷的使用這些服務,美團餓了麼點餐,自如住宿,滴滴打車,摩拜騎行,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服裝、美食、房子以及車子供我們使用,我們可以不再穿自己做的衣服,吃自己煮的飯,住自己的房子開自己的車,但是體驗比我們擁有的更好,所有權開始與使用權分離,我們的選擇無限多,豐饒性正在以一種我們司空見慣的方式改變我們的世界。

2.中國住房市場將進入“共享”時代。

百度百科對共享經濟的定義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本質上來說就是弱化“擁有權”,強調“使用權”。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符合這一定義的都屬於共享經濟,就這一定義來說,住房租賃也屬於“共享”的範圍。

中國房地產經過20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日漸飽和,據統計,中國人住房自有率達到了80%,開始步入存量市場。

隨著住房供應量的飽和,人們將不僅僅滿足於有房子住,還希望獲得更好的居住體驗。我們設想以下場景,小孩上學的時候,家安在學校附近便於接送,有兩個孩子的話要有三室一廳的空間,但是當孩子長大考上大學,離開家獨立以後,三室一廳的房子就顯得空蕩。年齡大了,不再希望家離學校近,會希望家離超市近一些,離地鐵,醫院近一些,以前買的房子就成了一種負擔。因此租房反而更好,根據不同條件的變化選擇合適的房子,小孩要上學了就住離學校近的房子,有兩個小孩了就住大一點的房子,工作了住離工作地近的房子,年紀大了住離超市、醫院近的房子。

當房子是稀缺資源的時候只要有房子住就可以了,但當不再需要考慮住房問題的時候,開始考慮如何依據住房來滿足自己的實際需求,因此相比買一個固定不變的房子(擁有房子的所有權),還不如在不同時期根據自己的需要租用最適合自己的房子(行使房屋的使用權)。

中國的住房自有率遠高於發達國家,但根據鏈家研究院數據統計,我國租賃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12%,對比日本33%和美國31%的數據都明顯偏低。

但中國租賃市場在迅速擴大,據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一二線重點城市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將以10%的速度增長。屆時,北京、上海有望成為租賃市場規模最大的兩大城市,而合肥、鄭州、南京、武漢的租賃規模增長速度也將大大加快。

2018年1月3日,易居企業集團 CEO 丁祖昱在2018年度發佈會上對未來住房市場做了以下預判:

1. 住房租賃是未來政策紅利最多的行業;

2. 2016 年中國有 1.89 億的租賃人口, 2030 年將達到 2.65 億人口,未來人口和客戶基礎很大;

3. 未來住房用地有 3 成以上為租賃用地;

4. 品牌運營商、中介系、酒店系、房企、國家隊等多方主體拼殺,租賃行業剛剛啟幕。

與此同時國家加快建立租購併舉,推進租賃立法,對租賃市場由鼓勵到支持,在政策紅利及市場巨大需求的背景下,萬科、碧桂園、龍湖、鏈家等各路玩家紛紛卡位“長租公寓”也就不難理解了,鏈家自如更是以200億估值獲得40億A輪融資。由此2017年也被稱為房企租賃住宅元年。

3.住房是唯一還沒有被互聯網深刻改造的剛需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我們把衣擴展為零售業,首先誕生了阿里京東為首的電子商務,近年來小米開設小米之家,阿里收購高鑫,騰訊入股永輝廣泛佈局新零售,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也相繼爆發;我們把食看做飲食,首先誕生了美團及大眾點評,之後以餓了麼為代表的外賣平臺興起;而在行方便,誕生了滴滴打車和共享單車,瓜子二手車等二手車網站,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及無人駕駛也已踏上日程。

與之相比,住房市場仍是未被互聯網改造的傳統行業,Airbnb的學徒們未能在中國落地,共享辦公空間也尚未揭起波瀾,長租公寓亦未解決盈利難題。易於被互聯網改造的行業大多是剛需、高頻、低價、標準化的服務,餐飲,零售,打車都滿足這些條件,而住房交易雖然是剛需,一方面中國尚未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另一方面住房市場交易標準化程度低,交易價格高,交易頻率低等特點,使得其被互聯網改造的難度較大。

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線上流量越來越貴,2017年互聯網開始從線上走到線下,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共享經濟,都已經不是純線上的互聯網,互聯網開始深入滲透傳統行業並展開變革。正因為住房市場沒有被互聯網改造,也就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線下剛需的“衣、食、行”,在互聯網的滲透下都已獲得新生,同樣的住房行業亦不能例外,只不過住房自身特殊性使得其需要更深層次的改造。

4.住房可能成為替代手機的新的集合載體

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索斯曾說:我們不要去關注未來十年裡什麼東西會發生變化,而要關心未來的十年什麼東西不會變,不變的永遠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人類對更美好居住的無止境的追求,就是一個不變的基本需求,只不過在新的時代,要賦予它新的功能和意義。對一個城市來說,最大的資產是房子。房子究其本質,是一個生活空間。房地產不是剛需,住房所佔據的生活空間才是剛需。房子本身是個殼,怎麼組合房子裡的新內容,是這個時代大家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可以以手機的發展來對住房未來發展做一些思考。功能手機時代,手機僅僅用於通信,3G的普及使得智能手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智能手機如今成為了一個集合器,它是照相機,是播放器,是社交軟件,可以打車可以上網,通過智能手機我們連接了無限多的服務,由此開啟的移動互聯網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今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手機幾乎佔據了我們的24小時,最受益於智能手機發展的企業也獲得迅猛的發展,在國外,智能手機的引領者蘋果市值達九千億美金(全球市值最高);在國內,微信是佔據中國用戶時長最多的應用軟件,而它的擁有者騰訊市值達到五千億美金(亞洲市值最高)。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得用戶時間者得天下。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提出了“國民總時間”的概念,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即我們的時間是既定的,時間成為了唯一稀缺的資源。今後的競爭將是基於時間維度的競爭,一切佔據用戶時間的都會成為競爭對手。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一個空間底下度過的。無論是你的休息、生活、工作,甚至娛樂,有相當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可以說,我們花在“空間”裡的時間遠比“衣、食、行”加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

而5G時代意味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一切皆可連接。人臉識別、語音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了擺脫手機,更便捷的與智能設備互動的可能,在智能音箱方面,亞馬遜的Echo,小米的小愛已經能夠實現無需手機僅通過語音就能夠進行操控。而當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等家電都能實現智能化後,萬物互聯時代下的智能家居使得住房成為遠比手機更大的集合載體,屆時新型的居住環境將迎來新的變革,人,流程,數據和事物結合一起使網絡連接變得更加相關,更有價值,將會形成一個集合十億甚至萬億連接的網絡,在萬物互聯時代,所有的場景要素都將被重新組合,這將是比移動互聯網更為深遠的變革。

現今,越來越多品牌房企開始以社區為載體,嘗試給住房賦能,例如碧桂園打造4.0智慧社區,金科

後住房時代的幾點思考

與微軟(中國)聯合,啟動國內首個社區大數據系統,立足打造人工智能社區生態圈,可以看做地產開發商在這一趨勢中所做的嘗試。

隨著生產資料的過剩、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對物質的使用形式逐漸從擁有權向使用權轉移,住房租賃市場也應時迎來風口;而在政策紅利,市場需求以及技術革新的多重作用下,後住房時代將迎來新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