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馮溫,什麼鬼?

晚唐詩人薛能交際廣泛。與人離別時必做詩相贈,往往從詩題上就能看出送別對象的身份。如某舍人、某大夫、某尚書,某秀才、某處士,某上人、某禪師等。而直呼其名,說明該人的身份難以確定,唐代某年所送馮溫就是這種情況。

馮溫,生卒年、籍貫無考。某年擬遊黃河以南。薛能作《送馮溫往河外》相贈:

琴劍事行裝,河關出北方。

秦音盡河內,魏畫自黎陽。

野日村苗熟,秋霜館葉黃。

風沙問船處,應得立清漳。

首先,題詩從宏觀表明他前往的地域“河外”。據《史記·魏世家》《正義》:“古帝王之都之在(黃)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再據《左傳》:僖公十五年(前645),“晉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杜注:“河外,河南也。”故馮溫所去的地方即今河南一帶。

首聯出句為身份判斷,描述了馮溫非官、非文、非隱、非僧、似俠非俠的奇特形象。對句是行為說明,揭示了他前往河外的第一站,即由潼關出發前往目的地北方城縣。據《魏書》地理志卷七:北方城縣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置,屬建城郡。治所在今河南葉縣西南。景明末廢。永熙二年(533)復置。東魏時,與赭陽縣使合併為建城縣。北齊廢。

頷聯在向馮溫介紹河內、黎陽兩地秦音、魏畫藝術的流行狀況的同時,表明河外之行的第二站是黎陽。黎陽:古縣名,唐屬衛州(今河南浚縣東)。東邊有黎陽關,據《元和志》卷十六衛州黎陽縣:“白馬故關,在縣東一里五步。……高齊文襄徵穎城,仍移石濟關於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東南有古黃河渡口,黎陽津。南邊有黎陽山,西南面有黎陽倉。

頸聯以日照稼熟(九月初)至霜染葉黃(九月十五)半月間的時間段意象起興,為馮溫從黎陽至清漳做了耗時估算。尾聯預計在常有“風沙問船”的氣候,馮能就會到達目的地清漳(漳河)。


唐代馮溫,什麼鬼?

馮溫河外旅行圖

綜上,相對於詩題對馮溫所往地域“河外”的總括,詩體將各行旅站點進行歷史化藝術包裝,從而大大增加了該詩的文化信息量。首、頷兩聯以歷史地名、藝術特徵定義前兩個行旅站點及後兩聯對第三站點到達的季節性耗時與氣候的預測,使得全詩呈現為平面域、時間軸的二維化描寫,並把殷殷關切情成功的附加到馮溫行旅的全程。與李白《贈汪倫》:“不及汪倫送我情”相比,該的特點是含情不露。此外,該詩所涉地名均為唐前歷史地名,即體現了濃郁古風情趣,又說明作者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那麼,馮溫到底是什麼身份?從該詩首聯對馮溫外在形象“琴劍”行裝的描寫及頷聯對秦音,魏畫在河內、黎陽兩地流行狀況的介紹得知,馮溫是個精通琴棋書畫的藝術青年。

為與大家同勉,特將該詩創作思路表示如下:

唐代馮溫,什麼鬼?

《送馮溫往河外》創作思路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