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中藥三七來源於五加科植物三七的乾燥根和根莖,其支根習稱“筋條”,而根莖則稱之為“剪口”。三七的道地產區,現代普遍認為是雲南文山州。文山一帶的三七產量大,質量較好,習稱“文三七”,是當地十分知名的中藥材。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掰開剪口的三七

不過,明代的張四維,可不是這樣說。他在自己編撰的《醫門秘旨》中提到:“三七草,其本出廣西,七葉三枝,故此為名。……邊上將官寶之為珍。如有傷處,口嚼吞水渣敷於患處即安。血證之奇藥也”。依據張思維的記載,三七之名,來源於其植物形態;而民間常稱三七為“田七”,其名則源於三七最初的原產地——廣西百色地區的田州。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我國藥典對於三七的功效作用如是說:“三七,味甘而微苦,性溫,功長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中醫臨床主要應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和跌撲腫痛”。

從我國藥典對於三七的描述可以得知,三七的功效和作用特點,都離不開一個“血”字。而且,它的作用是雙向的,既能散瘀活血,又能止血,可應用於內病外傷之各種血癥和由此而導致的腫痛。因其在外傷諸症的廣泛應用,民間又將之稱為“跌打損傷要藥”。

事實上,我國古代醫書對於三七功用的概括,也非常精闢。如《本草綱目》載其:“止血散血定痛”;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編撰的《本草綱目拾遺》則記載道:“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等等。這些論述,都概括了三七最突出的特點,擅長活血、止血、補血和定痛。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三七的作用是雙向的,用書面的專業術語,叫做雙向調節作用。這個“雙向調節”,很多人會覺得雲山霧罩、玄乎其玄。實際上,許多中藥和中藥複方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如人參、桂枝湯,等等,並不僅僅侷限於三七,這也是中藥功效的突出特色之一。怎麼理解雙向調節呢?其實我們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自然界的絕大多數事物都不是非白即黑,許多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紛雜繁複中,維持平衡往往是最重要的。中藥的雙向調節作用,我們也可以這樣對應著理解。

當人體處於病理狀態時,藥物作用的本源其實也是促進身體回覆某種平衡。三七藥材中既含有可以溶解血栓的成分,也含有促進血凝的成分,當身體出現血瘀或是出血症狀時,平衡均被打破,三七活血、止血且不留瘀,這看似矛盾的功效作用,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令身體恢復到血止而不瘀的平衡狀態。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三七,有何功效和作用特色?

理解了功效,落到實處,還得要合理應用。日常生活中三七的使用,以磨粉後服用比較多見。很多朋友關心用量的問題,用量以多少為宜?因為雙向調節也是一把雙刃劍,用量大,超出可調節的平衡,就有出血的風險。長期服用,則更成問題。粉末藥材,因比較容易分散和溶出,用量不能太大。根據這個原則,同時參照我國藥典,三七粉的日常服用量每次一般以1-3克為宜,每日服用一次即可,最多不宜超過兩次。

此外,三七的使用,女性月經期、孕期和哺乳期均應禁服;感冒期間,特別是風熱感冒,也宜禁服。文末,再次強調用量的問題,不可大意,特別是長期服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