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劍橋大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突變為三種不同類型的菌株,並在全球範圍內繼續進行著致命的傳播。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人員通過繪製了Covid-19在人體中的傳播路徑圖和重建了病毒在各國間的早期進化途徑,他們發現了三種不同類型但卻密切相關的變異種。通過分析人類患者的前160個完整病毒基因組,科學家發現與蝙蝠最接近的變異體是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患者中發現的,而不是在中國武漢。


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圖:來源自網絡)


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博士說:“現在有太多的快速突變體,傳統方法無法準確地繪製Covid-19遺傳家族樹。於是使用數學網絡計算法將所有可能的該病毒家族遺傳樹進行可視化。這些技術目前主要是應用於通過DNA來繪製史前人類的遺傳圖,這還是它們第一次被用來追蹤冠狀病毒如Covid-19的感染途徑。”

專家認為,這種名為SARS-CoV-2的病毒會通過不斷變異,以克服不同人群間免疫系統抵抗力的差異。他們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間。發現表明,目前存在Covid-19的三個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突變體,他們將其稱為A型,B型和C型。

研究人員發現,在蝙蝠和穿山甲身上發現的最接近新型冠狀病毒類型是A型,也被研究人員認為是疫情的根源,即感染人類的原始病毒基因組,存在於中國武漢,但並不是該市的主要病毒類型。B型是通過A型突變而來,而C型又是B型的“女兒”。


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圖:來源自網絡)


據報道,在居住在武漢的美國人中發現了A型,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患者中則發現了大量的A型病毒。而中國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為B型,這在亞洲東部各地的患者中也普遍存在,但在沒有進一步突變的情況下,這種類型的傳播性不強。


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圖:來源自網絡)


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研究人員說,C型突變體主要存在於歐洲類,在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患者中均有發現,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和韓國也見過,但在中國大陸樣本中沒有。該分析還表明,這種病毒最早是在1月27日進入意大利,是通過德國感染而來的,而另一種早期的意大利感染途徑與新加坡有關。

1月19日新加坡君悅大酒店曾舉辦商務會議,參會者英國人史蒂夫·沃爾什結束會議返回英國過程中,將病毒傳給了法國、西班牙和英國至少11個有接觸的人,被人們稱為跨洲“超級傳播者”。


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劍橋大學發現新冠病毒並非來自中國武漢,歐洲疫情或與新加坡有關

(圖:來源自網絡)


遺傳學家Peter Forster對B類病毒還有一個解釋——它發展出適應東亞人群的特徵,因此,它如果要傳播到東亞以外的地區,還必須進一步變異。在疫情初期,研究人員在東亞觀察到的變異速度比其他地區的來得緩慢。


他補充說:“我們詳細描述的病毒網絡是流行早期的快照,當時新冠的進化路徑被大量突變所掩蓋。”
儘管尚未經過同行審查,但Peter Forster說,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的首次感染和傳播是在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間發生的。目前,劍橋研究團隊已將其分析擴展至1,001個病毒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網絡技術準確地追蹤了既定的感染途徑。這些"遺傳"方法可以應用於最新的冠狀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幫助預測未來全球疾病傳播和激增的熱點。劍橋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福斯特說:"遺傳網絡分析有可能幫助識別不明新冠感染源,然後可以隔離,以遏制該病在全球的進一步傳播。"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