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比书法更让人敬仰的,是他的视死如归,为国赴难!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陕西京兆府。

颜氏家族起源于山东,在南北朝时期由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举家搬迁到长安一代。颜之推在今日为人所耳熟,是因为他曾编著了汉族历史上第一本家训《颜氏家训》,长期以来被奉为儒家教育的典范。

再往上溯源到春秋时期末尾,孔子最优秀的弟子,儒家“复圣”颜回则是这一家族的始祖。

颜真卿幼年丧父,由母亲殷夫人抚养长大,教他念书识字。历史上的许多天才都在少年时期表现出不俗的文才,如果再加以勤奋的练习和不断学习,往往能在日后创造出颇高的成就。颜真卿就属于这种天才与勤奋兼备的人。

二十五岁那年,颜真卿考取进士甲科,被授予校书郎的文职。不久之后,母亲殷夫人去世,按照礼法,他回家丁忧守孝三年。

守孝除服后,颜真卿回到长安,再次参加制举考试,被授予县尉一类的小官。经过几年历练,颜真卿在任上的声誉极高,因此官运亨通,很快被授予监察御史的职务。

御史一职主管监察,类似于现代的纪检委和廉政公署,有权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弹劾甚至是审判,职责重大,直接关系到吏治的清廉与否,因此常常由品德和名声较好的官员担任。

巡察到五原一带时,遇上天气大旱,当地人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存在冤假错案,致使上天发怒的结果。颜真卿于是将案件重审,推翻原先的判决,代之以公正的宣判。当案件结束后,居然奇迹般地下了一场雨,当地人将此称为“御史雨”。

颜真卿生性纯孝,对于有违孝道伦理的恶行绝对不能容忍。在巡查河东朔方时,县令郑延祚的母亲去世二十九年都没有下葬,灵柩一直停放在寺庙之中,兄弟为此反目长达三十年。

即使是在相对开放的唐朝,这种有悖人伦的做法都无疑是对礼法的极大触犯,更何况还发生在一方父母官的身上,对政府的形象也产生了不小的损害。

颜真卿将此事上奏朝廷,极力弹劾郑延祚,最后依照律法褫夺郑延祚的所有官职,并且终身不得录用为吏。这件案子在当时几乎震动天下,也为颜真卿博得了清正刚直的美誉。

如果是在唐太宗朝,或者是唐玄宗朝的前期,一个清正刚直的官员无疑会得到升迁和重用,但是到了奸党林立的天宝年间,这种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当朝宰相杨国忠是个不学无术,只会耍弄小聪明的无赖,凭借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才做了右相,执掌朝政。在此期间,杨国忠瞒上欺下、鬻官卖爵,将朝堂和地方弄得乌烟瘴气,国家发展渐渐走上下坡路。他与安禄山的争斗倾轧,也是引发后来“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杨国忠一直有心拉拢颜真卿,借机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出身书香门第,素有刚直之名的颜真卿又怎么会看得起杨国忠这种货色,因此多次拒绝其伸出的橄榄枝。

这样的做法令权倾朝野的杨国忠忌恨不已,不久后,就借机将颜真卿排挤出朝廷,外放到河北做了平原太守。

平原在当时属于安禄山管辖的地区,杨国忠向来与安禄山有仇,而且料定他会起兵造反。到那时,第一个挨刀子倒下的就是颜真卿,这一招“借刀杀人”不可谓不毒。但是,上天也许有意保佑颜真卿,惩罚杨国忠,因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毫发未损,杨国忠反而在马嵬驿被己方的乱军杀死。

颜真卿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赴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则在755年伙同史思明以渔阳为据点,发动荼毒天下的“安史之乱”。

当时,普天之下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不知道安禄山包藏祸心。平原郡距离渔阳近在咫尺,一旦战事突起,这里就是第一前线。因此,太守颜真卿早早就做了准备。

为了麻痹安禄山,颜真卿假借雨水泛滥之名增固城墙,疏浚护城河,私下里招募了近万名新兵加以训练,同时还储备了数量可观的军需和粮草。

表面上,他则整天和一群文士在一起饮酒作诗,驾船游玩,使安禄山相信自己只是个毫无远见的迂腐书生,并未作过多防范,备战工作才得以秘密进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河北二十四郡首当其冲受到乱兵进攻。由于缺少防备,除颜真卿驻守的平原郡,几乎全部沦陷。

战乱开始后,颜真卿率本部一万三千名士兵在平原城西门誓师,决心与敌死战。在高台上,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使得军心为之一振。不久后,济南、清河、饶阳等地的军队会师平原,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盟主,主持作战事宜。

颜真卿的堂兄名叫颜杲卿,这时担任河北常山太守。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合谋,袭杀了驻守土门的乱军将领。土门在当时为一重要关口,其归属决定了双方在河北战场上的优劣地位。

土门既破,河北二十四郡中的十七个郡得以从叛军手中脱离,集结兵力共计二十万人,全部归于颜真卿的部下,进而直接切断了安禄山前线部队与河北后方的联系。

清河郡士人李萼描述颜真卿此时在河北的重要性:“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长城自古以来被用于抵御外族入侵,在平民百姓的心中,雄跨北境的长城就是安定和平的象征。以长城为喻,颜真卿在众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李萼的谋划下,颜真卿决定发兵攻打乱军驻守的魏郡,以便和大将程千里率领的十万大军呼应,最终以五千军队击败两万敌军,斩首一万余人,在当时朝廷军节节败退、人心惶惶的局面下,给予了士气极大的激励。

为了夺回河北战场的优势,安禄山趁着乘虚派遣史思明进攻饶阳,并阻断了平原郡的援军,河北诸郡再度沦于敌手。

在巨大的压力下,驻守北方的贺兰进明有了些许动摇,一度生出投靠安禄山的想法。一旦贺兰进明倒戈,不仅会导致朝廷军队在战场上的失利,甚至会造成许多心智不坚的官员效仿,到那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挽回。

为了稳住贺兰进明,颜真卿派遣部下送去大笔军费,并且力排众议,将自己刚刚年满十岁的儿子颜颇送去作为人质,只为坚定贺兰进明的信心。在古代,交换人质的做法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由君王子嗣担任,大臣没有交出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的责任,颜真卿的这个做法,无疑表明了自己家族誓与大唐共存亡的决心。

事实也的确如此,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派大军围攻颜杲卿驻守的常山,俘获了他的儿子、颜真卿的堂侄季明,以此要挟颜杲卿献城投降。颜杲卿在城上怒斥恶贼,坚决不为所动,敌将恼羞成怒,直接在阵前将季明斩首戮尸。不久后,常山城破,颜杲卿被押往洛阳,在安禄山面前仍拒不投降,嗔目怒斥贼人祸乱天下,最终被安禄山处以极刑。

两年后,颜真卿终于寻到侄儿季明的头颅,焚香祭奠痛哭不已,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在“三秦流血已成川”的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族已经为国家奉献了力所能及的一切,这个向来以文章和书法传世的家族在此期间表现出了文人身上罕见的血性与坚忍。求仁而得仁,如果说儒家有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惜舍弃生命的决心,那么颜真卿一族即是最好的例子。

颜真卿,比书法更让人敬仰的,是他的视死如归,为国赴难!

颜真卿《祭侄文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唐肃宗和太上皇玄宗也相继还京。

经此一乱后,朝廷的礼法和制度都经受了很大的破坏,不复当初庄严肃穆的景象,急需重新规划和约束。

乱世当用重典,不仅体现在刑罚力度加大上,对于道德有教化作用的礼法也应当以更加严格的姿态奉行。颜真卿深谙此道,在此后的数月间,有多位大臣因为做出有违礼法的举动而被他弹劾,朝堂风气为之一改。

在长安陷落期间,李唐宗室的太庙被战火焚毁。颜真卿认为“虽天子梦晨,典法不废”,于是奏请皇帝在长安郊外修筑祭坛,并依照古代礼仪面朝东方哭泣,以告慰先代帝王之灵,同时也能对人心起到安抚作用。但遗憾的是,这条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

对于大乱甫定的朝局,颜真卿倾尽所能去加以挽救,军国大事、礼法条例,但凡亟待修整的,他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当中去。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大乱之前,他曾因为过于刚直廉明而被奸相杨国忠排挤,现在,他再次因为直言劝谏被宰相和御史攻讦,不久之后就遭到贬谪,外放为饶州刺史。

在此之后,因为预言了一次小规模的叛乱,颜真卿被肃宗短暂召回京师担任要职。在此时的皇室中,肃宗虽然登基称帝,但玄宗李隆基仍然以太上皇身份居住在宫中。一直以来,肃宗都对玄宗有所戒备,生怕以不光彩手段得来的皇位会随时被夺走。

宦官李辅国和皇后张良娣了解了肃宗的心思,趁机从中作梗,迫害玄宗,将其强行迁往破旧的西宫居住。

颜真卿认为做臣子的不应忘记故主,于是率领百官前往西宫向玄宗请安。这个举动招致了李辅国的怨恨,很快就下达了对颜真卿的贬谪命令。

此后的数年乃至整个唐朝中后期,朝政始终掌握在宦官和一群心术不正的宰相手中,许多对朝忠心耿耿的大臣都因为不愿趋炎附势而遭到陷害,颜真卿自然也不会幸免。

宰相元载为了把持朝政排除异己,要求刚继位的代宗下诏,群臣上奏的奏折必须先经自己过目才能呈给皇帝御览。这一举动,无疑是僭越和对君王的蔑视,奉行儒家思想的颜真卿绝对无法容忍,于是上奏坚决反对,结果却遭到元载一党和宦官们的群起攻击,被贬为官职极其低微的“峡州别驾”。

接下来的十年里,颜真卿一直在外地做官,不得参与中央朝廷的事务,但在地方任上,他也是政绩卓著,对抚州一代的水利和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日,在当地千金陂一代,还存有纪念他的庙宇祠堂。

元载因罪被诛后,颜真卿还朝担任尚书之职,但经历也与之前大略相同,他提出的诸多意见都因为权臣阻挠而不得实施。先后几任宰相都十分畏惧他的刚直不阿,但因为他的声望高著,并未作出过分的举动,颜真卿依然身居太师之位。

这样的局面如果长期持续下去,颜真卿或许得以安享晚年,他的一生已经尝过太多的痛苦艰辛,理当得到片刻的安歇和抚慰。但是,不知是天意的安排,还是人之险恶心肠的陷害,颜真卿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慷慨壮烈、令人泪水沾襟的归路。

公元783年,手握重兵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攻陷汝州城。这时主政的宰相名叫卢杞,向来以相貌奇丑、性格狠毒阴鸷闻名。

卢杞的父亲名叫卢奕,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死后首级被送到颜真卿处。当时,卢奕首级上满是鲜血,颜真卿不忍用布擦拭烈士之首,竟然以自己舌尖舐尽鲜血。这份恩情,按理说做儿子的应当心怀感激,但卢杞却以此为耻辱,处处寻找机会陷害垂垂老矣的颜真卿。

李希烈兵变后,卢杞趁机上奏唐德宗,要将颜真卿派往乱军中宣读朝廷旨意,而昏聩的皇帝居然准其所请。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百官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失去颜真卿这一国老,将令朝廷蒙上巨大的耻辱。

颜真卿当然明白卢杞心中所想,但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不允许他违背君主的旨意,他也迫切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即便自己已经年近八旬,此去必会死于贼人刀下,也毫不在乎。

颜真卿刚到乱军中,还未来得及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和部将们合计上千人就围了上来,手持尖刀对颜真卿加以不堪的辱骂和恫吓,但他始终面不改色。

为了洗刷罪行,免于被追究责任,李希烈逼迫颜真卿给皇帝写信,要求下达赦免叛乱之罪的圣旨。颜真卿既然已抱定必死之下前来,又怎么会为了贼人辩护,污自己一生的清名?于是他对李希烈的威逼利诱置若罔闻,只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孙要刻苦读书、勤勉为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事实上,这些话已经相当于遗言。

不久之后,李希烈举办宴会,在颜真卿的面前假借伶人之口攻讦朝政,炫耀自己将会像古代枭雄那样攻陷长安然后称帝。颜真卿面叱了这种荒唐狂妄的举动,打算转身拂袖离去,李希烈出于羞愧,才叫停了伶人歌舞。

宴会上,李希烈的手下不断吹捧颜真卿,称一旦李希烈称帝,颜真卿就是做宰相的不二人选。

颜真卿大怒而起,说:“你们听说过颜杲卿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在安史之乱中宁死不降安禄山。我如今将近八十岁,蒙大唐的恩赐才官居太师,余生能做的就是守护我兄长和侄儿留下来的忠贞节气,虽死不渝,又怎么会屈从在你们这群乱党小儿的胁迫之下!”

说完转身离去,只剩下一群人留在原地羞愧难当,一言不发。

李希烈见劝降不果,于是恼羞成怒,派人在庭院中挖了一丈大的坑,扬言要将他活埋。颜真卿却说:“死而死矣,又何必搞这些鬼把戏?”

李希烈无奈,只好将他押送到蔡州龙兴寺,颜真卿已经将自己的遗嘱、墓志铭和祭文全部写好,指着寺院西墙对李希烈说:“此处就是我的死地。”

公元784年,朝廷军在战场上渐渐取得优势,接连平定了几处的大规模叛乱,只剩李希烈还在苟延残喘。他派人将颜真卿架到柴火堆旁,最后一次逼迫颜真卿投降,得到的仍是与之前相同的答复。

李希烈怒不可遏,在同年八月二十三日,派宦官将颜真卿缢死寺中,享年七十六岁。消息传回长安后,三军缟素,天下震动,一代忠骨就此长埋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