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新時代建築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王建國:新時代建築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主題演講人:王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在全國高等學校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暨院長系主任大會上,王建國院士以新時代中國建築教育的幾點思考為題目作主題報告,對以下四個方面做了報告:

首先,王院士對建築教育的歷史線索進行了簡要介紹,並表示當前整個建築教育應當形成一種類似工匠傳承的模式。蓋房子自古以來就存在,是由工匠帶徒弟這種初步形式帶動進而組織化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統治管理性集合。從維特魯威到帕拉第奧,從意大利布魯利亞第一個大學到後來的巴黎大學,這一發展過程所代表的正是大學教育對於建築設計與建造的能力培養開始有了系統化的思考。其中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為建築教育體系的建立做出了時代性的歷史貢獻,它制訂了一整套嚴格縝密的技能訓練方法,並逐漸形成了一個規律性極強的建築學人才培養模式。


王建國:新時代建築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社會發展往往會帶來新的發展要求,因此包豪斯面對工業化進程時嘗試著將建築設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對建築材料、工藝、實驗教學等多方面進行了全新的實踐,這些探索為現代建築的產生留下了重要火種。到了五十年代,怎麼把建築設計教好成了一個重大問題(How to teach modern architecture)。這時美國德州奧斯汀分校一群年輕人前往各大院校教學,其中有柯林羅與康乃爾大學、赫斯利與ETHZ等等,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築教育進程或是為其做出了重大貢獻。當然中國建築教育也不乏優秀的傳統,比如我們從古至今一直在實踐中的營造方法。來自發達國家的建築教育模式及其發展的不同線索,組成了中國最早的建築教育體系,即以“布扎”體系作為主流、多元化探索並存的格局。


王建國:新時代建築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面臨一系列高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新時代的建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學們從過去跟著老師在課堂上一對一教學發展到今天的全方位、多通道的時代性“多對一”教學。而在數字時代“學為中心"的新概念如何詮釋?我們的文化特色如何保證多樣性?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中說明了:教育必須為一個尚不清楚和不確定的未來培養新人。我們無法預料到未來會怎樣,所以我們應當過往不戀,去學習與吸收更多新事物與新知識。

移動互聯網+“萬物互聯”正在帶來新的城鄉空間形態及其組織模式,過去的建築類型包括商業、圖書館、博物館等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可替換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教師們沒有終身學習、更新知識的意識,該去如何面對身處當下知識扁平化和同時性交互的學生們呢?今天,學生通過數字化方式的即時性鏈接與互聯網中的知識聯結在一起,由此代替了傳統意義上的“傳業、授道、解惑”的法則,即是在許多場合下可能是無原理可授、無方法可學、無標準可衡的。數字化時代拓展了人們的想象和設計邊界,通過數字建造甚至3D打印可以實現傳統設計方式無法達成的複雜空間建構。比如近年來Zaha的作品在世界到處開花,其中涵蓋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東京奧運會場等巨碩建築。

面對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建築學的任務使命如何?建築教育體系和教學課程內容設置的“變”與“不變”的關係又該如何建構?未來的建築學該教些什麼?王建國院士提到未來的方向將指向新技術、新材料、與數字化時代並行的建築設計。數字化時代的參數化精準建造產生了建築與城市空間的全新組構方式,舊建築改造更新和廣義遺產保護再生也將會成為未來建築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是中國城鎮化發展轉型、存量逐漸取代增量的必然要求。在城市和鄉村物理空間急劇變遷的今天,建築的社會人文屬性承擔著重構人際交往和人文復興的中心性使命。建築教育應該突出優秀的中華建築文化,讓學生明白無論在何時飽含民族文化、富有地域特色、舒適宜居的城鄉空間環境永遠是無可替代的。

王建國:新時代建築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或許對於一個學校的建築教育和教學來說,這會是一個過於理想而全面的願景。面對在座不同地域、不同賽道、不同類別的建築院系,比起所謂的面面俱到,有目的、有理想、選擇合適的關注方向做出特色則更值得稱道。世界上一直存在“大同小異”的建築教育,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好與不好”的價值評判標準。在不斷完善和提升建築教育教學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藝術素養內涵的同時,我們需要做到“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大力促進並加快完善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那麼建築院校應當如何保持教育特色?王院士強調選擇適合學校本身的教學定位是直面挑戰的關鍵點。就中國建築教育而言,人才培養應該在滿足數量要求的基礎上追求質量提升,進而滿足此雙重需求。具體來說,未評估的學校應積極建設,爭取早日“達標”申請評估,使中國整體的建築教育平均水平得以有序上升。而對於已評估過的學校,特別是辦學歷史悠久、質量穩中有升的學校,應積極謀求特色和多元化的發展。多元化的發展應當包括多極、多流派、包容邊緣和個性化的教學探索。不能簡單地把特色看成是實驗性,建築教育的特徵體現在方方面面,可以是注重工地現場實踐、可以是與地域、地形、地貌和生物氣候特點緊密結合、可以是注重文化的傳承等等。

報告的最後,王院士表示,我們應當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使命,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建築教育受教者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備生態倫理、職業操守的意識。如何通過建築設計重新建構具有中心性、互動性的場所,塑造富有文化內涵和情懷的城鄉人居環境,這些都成為建築教育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王院士認為建築院校背景的差異性並不會影響大家朝向同一目標前進這一事實,中國建築教育發展的“藍海”依然可見可達。他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建築教育的群峰競秀、“百舸爭流”,最終得以呈現出不同特色的建築教育學百花齊放的“叢林”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