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國王的演講》是湯姆·霍珀執導,科林·費斯、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獲得2010年度十佳影片(第19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第68屆美國金球獎,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3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

影片主要講的是:英國王子約克公爵從記事起就有結巴的毛病,在公眾場合幾乎無法開口,為此苦惱不已。在妻子的幫助下他遇到了良師益友般的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羅格,在萊昂納爾的幫助下,他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礙。在父親喬治五世去世後,兄長愛德華八世為了和結過兩次婚的辛普森夫人成親而選擇退位後,約克公爵迎難而上,成為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發表了著名的聖誕講話,鼓舞了面臨二戰的英國軍民。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們可能對於“國王”這兩個字具有天生的敬畏感與距離感,覺得皇親貴族的生活離我們小老百姓太遙遠了。看過電影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所謂“國王”,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奮鬥史對於我們來說亦有許多啟示意義。

基於《國王的演講》的故事情節,我們談談從國王克服結巴的過程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國王的演講》)

從全局來看

我們本可以掌握90%的人生

影片一開始,約克公爵在倫敦溫布利舉行的帝國博覽會致閉幕詞。密密麻麻的聽眾,滿心期待的看著約克公爵,然而,他們沒有等到約克公爵口中吐露慷慨激昂的言語,只聽到了他們的王子支支吾吾不成語句。觀眾們失望的轉過頭,人群中約克公爵的妻子伊麗莎白難過的流下了眼淚。影片鏡頭的快速切換,我們甚至可以猜測,這次的演講並沒有完成。

而在電影的結尾,已成為國王的約克公爵(喬治六世)通過無線電波向全國的軍民發表聖誕演講,這次的演講觀眾相比於第一次更多。但此時的他相比於電影的開頭,已經是天壤之別,說話很流暢,只有微小的瑕疵,整個人也從容自信了不少。演講過後,國王獲得大家一致好評與熱烈的掌聲。

兩次演講形成鮮明對比。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約克公爵)

整個影片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約克公爵身上的缺陷——結巴、不敢公眾發言所展開。如同主人公一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各種缺陷,這些缺陷由各種因素造成。許多人會因為這些缺陷陷入不良的情緒,正如約克公爵一開始也是對自己有點自暴自棄,對深愛的妻子直言要放棄治療。但是從最後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困擾約克公爵的缺陷最終被他克服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即:

“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對於約克公爵來說,自幼結巴的毛病就是他所無法掌控的”10%“,這和他所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出生與環境無法隨心意所變化,約克公爵能掌握的是他對自己“結巴”這件事的態度,這就是他能掌控的90%。影片中間的大部分過程其實就是講的約克公爵如何努力掌控他能控制的90%。

總之,從電影全局來看,約克公爵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了能控制的90%,讓自己的人生沒有因為那10%而失控。這也是我們能通過這部電影學到最有價值的一點啟示:

我們本可以掌握自己90%的人生。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約克公爵的第一次演講並不成功)

那麼,約克公爵是如何把握這90%的機會呢?這個過程又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從影片的過程中找答案。

喬韓窗口理論——認識自我是掌握人生主動權的第一步

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約瑟夫.魯夫特和哈靈頓.英厄姆)提出了關於自我認識的“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有四個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喬韓窗口理論)

從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是有很多面的,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也是不完全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中有一句話:“如果你不去了解自己的話,就不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約克公爵最初在接受萊昂納爾治療時,很容易發脾氣,就像一個刺蝟,喪失了治療的信心。萊昂納爾一直以朋友的姿態傾聽他內心的不安與無奈,耐心地引導他講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多次對話後,約克公爵才卸下自己的偽裝,吐露自己並不是天生的結巴,而是因為自小嚴苛的家教、對父親的害怕、哥哥的嘲笑以及乳母的欺負給小時候的他留下的陰影,這些外在的因素導致了他的結巴。揭露內心深處的想法後,約克公爵鬆了一口氣。

心理學上認為,孩童時期所有的痛苦經歷都掩埋在無意識的自我中。這次對話之後,約克公爵才真正和自己的內心對上了話,對萊昂納爾的治療方法信任度明顯提高,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假如約克公爵一直不審視自己,萊昂納爾就很難對症下藥,而且他自己也會很容易否定自己,將口吃歸結於自己的無能,無法正視自己口吃的缺陷。認識和接納自己,是掌握人生主動權的第一步。

一般來說,認識自有三種基本方法:

  • A.自我剖析法:對自我的動機與行為的審視與反思
  • B.比較法:通過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從而認識自己
  • C.求助他人法:通過他人的評價和建議認識自己

當然,這三種方法,也可以混合使用,約克公爵認識自己就經歷了“自我剖析”和“求助他人”。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約克公爵和萊昂納爾)

分蘋果理論——掌握人生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

在約克公爵身邊有兩個人對於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他的妻子伊麗莎白,二是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

在接受御醫的治療沒有效果後,約克公爵惱怒下決定再也不提治療的話。伊麗莎白依然拖關係私下找醫生,勸解約克公爵再試一試。沒有伊麗莎白,約克公爵就不會遇到萊昂納爾,也就錯過了一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在約克公爵無數個想要放棄自己的時候,伊麗莎白的愛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光明。

萊昂納爾對於約克公爵來說,既是良醫又是益友。從見面之初,萊昂納爾就知道約克公爵的王子身份,但他堅持叫他的名字“博迪”——只有家人會這樣稱呼約克公爵。在約克公爵因為治療沒有達到效果而想著放棄時,萊昂納爾會用溫和的方式勸解;在約克公爵內心不能認同自己是國王時,會用激將法激怒他喊出的“我是你的國王”,讓他真正接受自己是國王的事實。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約克公爵和妻子伊麗莎白)

我們常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在這社會上行走,總會與人有交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學會藉助他人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自己。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何做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呢?

俞敏洪提過一個“分蘋果理論”:

你有六個蘋果,把另五個給別人吃,因為別人吃了你那個蘋果後,當他有了橘子,一定會給你一個,你得到的水果總量可能不會增加,還是6個水果,但你的生命的豐富性成倍增加。你可以嚐到不同味道,看到不同顏色的水果。更重要的是,你學會了在六個人之間進行人與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質的交換。這種交換能力一旦確立,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會不斷得到別人的幫助。

從“分蘋果理論”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得到他人幫助的秘密——資源交換,互助共贏。當我們想要獲得別人的幫助時,不妨先列清單:

  • 1.我有哪些資源(比如物品,金錢,人脈,主意,滿足他人情緒上的需求等等)
  • 2.對方需要哪些資源
  • 3.我可以為對方提供哪些資源

清楚了這些,再有誠意地請求別人的幫助,成功率會更大。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分蘋果理論,你學會了嗎?)

行動,是掌握人生的關鍵

除了妻子伊麗莎白和萊昂納爾的幫助,約克公爵自身努力的因素也不可忽視。

對於約克公爵來說,口吃是別人無法體會到的痛。面對治療無望,他嘴上說著放棄,卻還是跟著妻子去嘗試見醫生,哪怕這個醫生是個澳洲平民。萊昂納爾給他的治療方法是他所沒接觸過的,在地上滾,聽音樂錄音,面對窗子講話等這些做法,他都跟著做。為了治療,勇敢地面對心靈上沉痾已久的傷疤。如果說伊麗莎白和萊昂納爾的幫助是錦上添花,那他自身的行動力才是他能夠掌握人生的關鍵。

德國哲學家約翰.菲希特說:“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決定價值。”

如何讓自己成為行動上的巨人呢?這裡給大家推薦兩種方法:多巴胺控制法博弈論控制法

  • 多巴胺控制法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類完成某項工作或者困難時,即體驗成功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而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的感覺”,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這種傾向被稱為“強化學習”。

簡單理解就是,某項行動獲得成功時,大腦在“多巴胺”的刺激下會主動去持續這項行動。基於這個科學理論,《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提出了“多巴胺控制法”來幫助我們更好行動,具體步驟如下:

  • step1.自我暗示

法國藥劑師埃米爾·庫埃在售藥中偶然發現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在一名顧客的糾纏下,他將過期的藥物賣給了顧客,但令人意外的是,過幾天該顧客真的痊癒了。對此,庫埃提出“庫埃療法”:“ 通過人內心強大的心理暗示來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問題和麻煩,是一種不依賴外力外物的自我修復方法”《國王的演講》主人公約克公爵的原型艾伯特王子就是庫埃療法的患者之一。

當我們準備行動時,就可以往好的想法暗示自己,比如“這件事很簡單”、“我一定可以做成功”等。通過暗示給自己做事的信心,讓自己狀態更好。

  • step2.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後,小目標更容易達成,這樣每次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能積累到一次成功的經驗,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有種愉悅感,就更容易做的持續行動。

電影中萊昂納爾對約克公爵的治療也是循序漸進的,先引導他面對自己內心的自卑,再通過各種項目放鬆和訓練其心態,最後用激將法迫使他突破自己的“自卑情結"。如果一開始就下猛藥,強制讓約克公爵擺脫自卑變得自信是很難的。

  • step3.促進多巴胺分泌

廣泛分佈著大腦皮質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是最重要的獎勵機制神經系統。接收到預期獎勵的信號時,“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通過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來進行反饋。當大腦察覺“可能發生大事件”時,無論事件好壞,為了保護自己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因此,我們變得幹勁十足。

這段話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讓我們更加有幹勁。所以,我們只要採用合適的方式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就能讓自己行動起來更帶勁。一般來說,提高多巴胺水平好的方法有享受運動、冥想、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聽音樂、做新鮮的事等等。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三步學會“多巴胺控制法”)

  • 博弈論控制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曾提出一個電椅思想實驗:

讓一個人坐在一個通電的椅子上,坐上去的人會很痛苦,但是椅子前有個按鈕可以讓電流中斷。實驗規則是:如果前5分鐘內按下按鈕,那他就需要以後每天到實驗室在椅子上痛苦30分鐘;如果五分鐘內沒有按下按鈕,休息一下後,再堅持25分鐘,就從此可以不再來了;如果後面那25分鐘沒有堅持下來,那他明天依然需要來,直到他能一口氣忍受30分鐘的痛苦。

在這個實驗中,前五分鐘按下按鈕的人是意志力薄弱的,一口氣能堅持30分鐘的是意志力很堅定的,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是處於這兩者之間。那我們想要控制自己堅持30分鐘,有什麼辦法呢?最簡單的辦法是,找另一個人幫你綁住手。

但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能保證別人時刻在我們身邊的,那就需要我們用“一個自己”來管理“另一個自己”。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腦海中有多個自己,有個懶惰的自己不想幹活,還有個勤快的自己想要上進。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多個人,一個積極的“管理者”與一個消極的“被管理者”,讓他們之間博弈,這就是博弈論控制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做一些積極的事情來增強“管理者”的能量,比如讀書增長知識、與優秀的人看齊、培養一些好習慣等等。同時,我們還需要減少“被管理者”的主動權。如果你總是因為追劇而耽誤學習,就可以把手機裡娛樂的app換成學習的app;如果你總想睡懶覺,就可以鬧鐘調早一點。讓好玩的事情不容易開始,讓應該做的事情容易開始,堅持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讓自己來管理自己,掌握人生行動的節奏。

從《國王的演講》談“費斯汀格法則”

(博弈論管理法:一個自己管理另一個自己)

總結一下:

《國王的演講》通過一位國王的蛻變史,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人生有10%我們是不可以掌控的,但我們可以努力把握住另外的90%,從而掌握人生的主動權。通過分析國王的克服結巴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掌握人生的三點啟示:

  • 認識自我與接納自我是掌握人生主動權的第一步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掌握人生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
  • 行動,是掌握人生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