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赵可,字献之,金代高平(今宁夏固原县)人,是金国海陵王贞元年间(1153~ 1155)进士,官至翰林大学士。此人文采出众,书法俊美,言语诙谐,行多机智,是位少见的风流倜傥之士。贞元二年,赵可赴金大都(今北京市)应试,试题为“

王业艰难”。他一看这个题目并不难做,挥笔之时,文如泉涌,很快就交了卷子。交卷后他想想自己做的文章,无可挑剔。但是,“科场多险,卷要适公意”,这次能否考中,就像闭上眼睛过河,很难说过去过不去。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赵可是宁夏固原县人

想到这里,他提笔在号房的粉墙上写了这样一首小词: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是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他是过也不过?这首小词,因写在很显眼的地方,很快被主考官见了,觉得挺有风趣,也就随口说道:“王业艰难,好叫你知我”。于是,那考官便借题发挥,让赵可知道,给帝王家干事并不容易,赵可今番“过也不过”,他也没有把握。你我都有难处,应该彼此相匆。说来也巧,这天正逢海陵王完颜亮前来视察考场,见号房墙上写有这首小词,也觉得很有意思,便嘱人抄录回去。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黄河

不久,官内传出话来,赵可今科是否考中,要上奏朝廷。考官一听皇上的意思,有意要录取赵可,而赵可的文章做得也确实很好。就这样他顺顺当当地登上了黄榜。赵可做官后,确也不负皇恩,充分施展其才干,当时朝中一切诏书、诰令、典法等重要文件悉出其手,成为金代重要文臣。赵可所以高中,想来是他的卷子做得可以。倘若赵可的文章不佳,那首小词写得再有趣味,恐怕也会无趣而归。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举子的卷子明明写错,眼看失去了考中的机会,竟也凭着一首小词感动了考官,被破格录取。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诏书

清代就出现过这种怪事。顺治朝时,在宣城(今属安徽)举行省试,题目为“宝藏兴焉”。语出《礼记.中庸》篇。原文是:……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意思是宝藏多生在山间,要以此加以发挥,写出自己的见解。一位考生,把这句话的出处记错,误把宝藏生在山间写成生在水边。待文章写好之后,他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想再重新答卷,时间来不及了。他知道今科必然落第,何不借机开个玩笑,也不枉此行。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水边

于是重又掭笔,在卷子后边的空闲处,顺手写了一首小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巅。这一回,崖中真跌杀撑船汉,告苍天,留些蒂儿,好与朋友看。这首小词写得也很有趣。试题要求紧扣山间去写,自己却错误地当成水边去做,以致闹出“山头盖起水晶殿”的笑话,这一回,可真跌杀我这个“撑船汉”了。紧接着,作者又祈告苍天:请给留些面子吧,不要使我太难堪了。短短一首小词,一边自责,一边辩解,一边求情,真是心思皆到,着笔巧妙。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水晶殿

说来也是这位考生走运,他遇上了一位爱才的主考官。此人名叫施闰章,顺治进士,官为侍读(负责典领奏章,勘对公文等),也是安徽宣城人氏。这次奉旨来家乡主持科考,有意要选拔些才俊之士。他看了这位考生的卷子,连连摇头喟叹,痛惜离题万里。最后看到那首小词,却渐渐舒开了双眉。他拿起朱砂笔,在卷子上和了一首:宝藏将山跨,忽然间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常见他登高怕险,那会见会水淹杀!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为何对学子来说,可贵的是遇会识才之人?

朱砂

施闰章借考生答错了题目,先开了几句玩笑话,然后评论他“题目虽差”,“文字却佳”,这样的人才,“怎肯放在他人下?”绝不能让会水的人被水淹杀,应该录取这种偶有过失而确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于是这个考生被录取为举人,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