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银行抗疫突击队下沉和祥里社区纪实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2.5公里、距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分院不足600米、下辖8个居民点,其中5个居民点无物业,2000余户居民、老龄人口和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这就是和祥里社区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情况。如何能够在基层抗疫战中履行好职责、坚守好阵地,汉口银行抗疫突击队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火线下沉,迅速定位

2月8日,市委组织部的一纸紧急通知,吹响了市属国企员工下沉社区工作的号角。汉口银行积极响应,火速落实,当晚便成立了针对三个行政区共计500人的第一批抗疫突击队,第二天一大早便按照规划安排进驻对应社区。其中,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总行科技金融部和九通(香港路)支行组成的一支突击队,挺进了形势颇为严峻的和祥里社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汉口银行干部员工怀揣着热血进驻了社区,无论从前是什么岗位,从进入社区的这一刻起,大家都成为了这场“社区抗疫战”的“战士”,迅速承担起社区“宣传员”、“守门员”、“疏导员”、“跑腿员”、“巡逻员”、“消杀员”等角色。

在了解了社区的情况之后,抗疫突击队内部进行了明确分工:由闵格宁,杨穗、李梓等7人组成的中心服务组,作为收集居民生活诉求、传达社区管理服务、协调9个小区内部需求的大本营,负责统筹调度、沟通联络、统计登记等工作;胡祖辉、李瑞志、任小敏、张捷、王俊等19人组成的排查宣传组,则根据社区统一安排,分兵驻守在各个小区,严格执行区抗疫指挥部和社区各项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每个社区的卫生消杀、秩序维护、体温测量、出行查验登记和志愿服务等日常工作。

主动摸排,逐步完善

“一开始大家都比较迷茫,一方面是对社区矛盾的处理方式和管理要求还不明确,对各个小区的情况也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不够了解,如何在做好社区服务的同时也做好自身的防护”。这是大家在下沉工作开始时的普遍困惑。抗疫前线没有战火硝烟,却直面病毒肆虐的生死考验,面对未知和担忧,汉银人选择的是勇往直前、上下齐心、各个击破,让下沉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做到“沉的深”。无论是成片的成熟小区,还是独栋的老旧居民楼,哪里有人员进出流动的风险,哪里就安排抗疫人员驻守管控,确保不漏一处、不留隐患。有些驻守点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就着公交车站亭或者临时搭建帐篷,遇到雨雪天气,雨衣成了唯一的“庇护体”。

其次做到“沉的稳”。每个小区对接到人、责任到人,不轻易换岗,也绝不轮岗。这种安排的稳定性保证了责任人在小区长时间的值守中能够更加了解本小区的情况,积累经验,建立共识,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做好对接和安排。

最后做到“沉的住”。从早八点半到晚九点,每天超过十二小时的值守,确保了每个小区的管理有序。上下午的宣传和消杀、查验出入证明和测温登记、团菜买药天然气圈存,为了让居民在封闭管理中能保持正常的生活,下沉干部化身多面手。

全面对接,竭力保障

经过一周的下沉,突击队的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为了帮助居民解决买菜问题,突击队积极对接大润发、中百等附近大型商超,联络一大批“饿了么”、“美团”等平台配送员;为了帮助居民解决买药问题,与周边的各大药店都建立了联系网,定期收集购药需求,争取一次买齐;对于一些特殊情形的处理,也建立了社区报备研究、值守点严格执行的机制,在全面落实封闭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最大限度地“人性化”解决居民的各种问题。

当突击队员们把中风的居民背下7楼送上救护车、把一大袋重症药品交到老人手中、把自己的盒饭让给了困难居民、将一袋袋“爱心菜”、“专购菜”送到居民家门口,居民们也对突击队的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可。有的居民为突击队员送来了面包、水果,甚至是紧缺的口罩、雨衣、消毒水和酒精,让所有人都倍受感动和鼓舞。

曙草相望,春晖复期

疫情爆发以来,能拿着一份出行证明走出封闭的小区,代表的不是一种权利和自由,而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工作伊始,突击队员每个人都签署了一张责任状,但真正激励和约束自己的,是汉银人长期以来众志成城的信念。此次疫情爆发的中心是武汉,而作为扎根武汉的地方银行,理所当然的要承担更多、付出更多、坚守更多。突击队员中,有初为人父就奔赴社区的新晋奶爸、有主动请缨敢为人先的巾帼女杰、有大批的80、90后……虽然当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但此时,“汉口银行抗疫突击队”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名字。突击队员把自己的一份承诺与援助社区系在了一起,用行动诠释着汉口银行人的初心和使命。

生而平凡但心怀热忱,身披微光也要传递希望。希望和祥里社区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再续祥和,这是抗疫突击队所有“战士”们共同的心愿。

(汉口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