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2018年的女排世錦賽再次在中國大地掀起一股濃濃的排球熱。雖然女排姑娘最終只獲得第三名,沒能實現一些媒體所津津樂道的“新三連冠”,但國人對郎平和國家女排大多寬容以待,而且普遍都認為,女排發揮出了自己的水平,中國女排半決賽對陣意大利隊雖敗猶榮,因為她們已經竭盡所能,充分發揮了女排固有的拼搏精神。女排姑娘們在此次比賽中,還表現出公平競賽的良好風貌,在可以挑選對手的情況下,仍毫無保留,全力出擊,不僅贏得對手的尊重,也獲得全世界的讚譽。

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女排姑娘們的表現,再次讓“女排精神”四個字成為熱搜詞。已經退役的NBA巨星科比,還在中文社交平臺轉發一段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的名言,向這位世界頂級女排教練和中國女排致敬:“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明知道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然充滿堅定。”這段文采斐然且頗有哲思的文字,成為“女排精神”的最新表述。

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曾幾何時,女排精神成為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八十年代初,全社會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和“鐵榔頭精神”的熱潮,到處都是學習女排精神的口號和運動,從而固化成為國民深處的集體記憶。這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億萬國人有了“女排情結”,並代代相傳,而女排姑娘們也格外爭氣,她們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歲月中,一共獲得9個世界冠軍,寫下了中國三大球唯一的傳奇。

“女排情結”從未離去,“女排精神”歷久彌新。在中國體育界,女排從來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她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體育。

如果說,在過去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女排精神”反映了一種艱苦物質條件下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神,從而能夠引起億萬國人情感上的強烈共鳴,那麼,今天的“女排精神”,應該回到體育的原點,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理性看待“女排精神”

過去,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圖騰,一種信仰,就像郎平曾在自傳《激情歲月》中寫的那樣:“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行為,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於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徵。”而今天,中國女排根本就不必要揹負如此宏大而才沉重的精神負擔。中國女排就是一支優秀的體育隊伍,團結奮進、勇於拼搏的女排精神依然激盪人心,但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它——

一是,“女排精神”不是萬能的。就像老教練陳忠和說的,光喊“女排精神”,是喊不出冠軍的。郎平也曾說過,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能說打得好,就有“女排精神”,打得不好,就沒有“女排精神”。女排宿將趙蕊蕊則表示,“女排精神”是建立在每天的訓練基礎上,沒有每一天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他們表述各異,但意思是一樣的,在競技場上,沒有精神是不行的,但僅有精神也是遠遠不夠的。比賽是靠一場一場,一分一分去打的,而日復一日、枯燥艱苦的訓練更是球迷看不見的。“女排精神”的確讓人神往,但女排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因為她們尊重項目的規律,堅持刻苦而科學的訓練。這種專業態度和隊伍的精神力量,缺一不可,並最終造就了中國女排的戰鬥力。

二是,不要用“女排精神”去綁架中國女排。如前所述,比賽結果取決於許多因素——平日的積累、臨場的發揮、運動員的傷病,甚至還有場外因素、一點點運氣等。“女排精神”不能包打天下,所以要允許女排輸球,允許她們拿不到冠軍。此次中國女排在世錦賽獲得第三,民眾仍一面倒地送上各種讚美,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人體育觀的進步。

三是,也不必神化郎平。某種程度上,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代言人,既是體現者,也是傳承人,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存在。國人,向來有造神的傳統和熱情。對郎平,許多人也認為她無所不能,但其實,郎平一樣是人,就像她的助手安家傑所的,“她本身也是個女人,不是一個神。她也有受不了的時候,她一個人也會哭。”郎平同樣會犯錯誤。比如本屆世錦賽,郎平對於朱婷的使用,是否過度,以致影響中國隊最後的戰鬥力,類似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我相信,郎平也會接受外界有益的意見。

虛懷若谷,敢於否定自我,超越自我,這同樣應是新時期“女排精神”的一種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