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詠春秋 華夏正音——記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定陽 王常權


琴詠春秋   華夏正音——記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琴詠春秋   華夏正音——記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這幾個月來,林海妍好事不斷,這位古琴家丁承運教授的弟子先後當選浙江樂清古琴研究會會長;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請到樂清“泛川派”古琴傳承項目,成為“泛川派第五代傳人”。

泛川琴派的產生就是長江上下游琴風交融的結果,體現了一種開放性傳承的精神。泛川一名,泛指祖國的高山大川。林海妍的老師丁承運就是泛川派第四代傳人。

林海妍家學淵源,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很小就開始學習詩文、書畫,同時也見識過父親習練武術。拜師丁承運之前,是“浙派”代表性傳承人徐曉英的得意門生,可謂身兼兩派所學。

她和徐曉英的交誼可追溯至1989年10月,浙江省詩詞協會在雁蕩召開,民革委員徐曉英帶著大女兒也來到雁蕩山,現場彈唱《陽關三疊》。徐老師的表演,震撼了林海妍的父親林宏安,林先生不但是詩人,也是有名的古錢幣收藏家。

琴詠春秋   華夏正音——記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林先生聽了演奏之後,打電話給林海妍讓她馬上跟隨徐老師習琴,接著又把自己當時收藏中最有價值的錢幣,以800元賣掉給女兒置換了一床古琴。

徐曉英的演奏具有浙派古琴清、微、淡、遠的獨特風格,並以聲情並茂的琴歌演唱而蜚聲海內外。她先後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瀟湘水雲》《平沙落雁》《普庵咒》《漁樵問答》等,又打譜創作了《稚朝飛》《烏夜啼》《關雎》《陋室銘》等優秀曲目。

經過多年的磨練,在操縵生涯中,林海妍在老師的指點下,通過對中國文化的深究與理解,逐漸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氣息貫通於琴音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之後,因了一個特殊的機會,林海妍又得以拜丁承運為師,開始兩派並舉的習琴之路。

丁承運彈奏古琴別具一格,出音沉雄蒼古,如棉裹鐵;運指如行雲流水,舉重若輕;琴風雅正蘊藉,氣象高遠;處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機而時出新意。在當今舉世崇尚表現、技巧的風氣中,丁承運彈琴的格調更顯得樸厚大雅,與眾不同,浸透著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顯示著創造性繼承的魅力與智慧。

在恪守傳統的同時,丁承運也並非固步自封,而一直是精鑽求之,不斷賦予古譜以新的理解與詮釋,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這就是他常說的以古琴凸現中國文化的精神。

琴詠春秋   華夏正音——記古琴“泛川派第五代傳人”林海妍


在兩位大師的悉心指導下,林海妍也成就了自己。她很感謝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她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聽過林海妍彈琴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有一篇文章裡這麼描述:“那天在焦桐琴館,我們距琴的距離只有區區一兩米,窗外有細雨,室內薰香正好,紅茶可口。三五聽眾看林海妍表演,第一次發現古琴可以彈出那麼多微妙的琴音,可以有這麼多手指細微的手法,真是第一次體會白居易的‘輕攏慢捻抹復挑。”

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的古琴大家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

彈琴的大家,既有以自然之美為琴意,也有以人性之美為琴意。大自然裡有窮山惡水,有巧奪天工的瑰麗,林海妍取其瑰麗。人性有種種不堪,也有自愛愛人的尊敬,林海妍取其尊敬,彈琴便是彈尊敬。

人間諸藝,以琴棋書畫為歸宗——去接近琴棋書畫的理法和審美。關於古琴,最高的評價是,琴為華夏正音,正氣正心,人生必修之器。

推薦:樂清日報社

審核:陳俊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