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如果以一種沉默的哀嘆來結尾

正在熱映的《我不是藥神》口碑和票房俱佳,劇情不做贅述。電影最後的十分鐘,好像是主角出獄了,藥進醫保了,藥價下調了,問題解決了......如果沒有這段,或者以一種沉默的哀嘆來結尾,《我不是藥神》可能在我心中能封神,像《辯護人》《素媛》《辛德勒名單》。但是他如果被封了神,可能就過不了廣電大門。

電影《我不是藥神》如果以一種沉默的哀嘆來結尾

影片中公安局局長在刑警隊長說假藥有效時,立即打斷“沒獲得國家藥物審批私自賣的就是假藥!”這句話涉及到情與法的問題。

法律與感情我們到底要站在哪一邊?法律到底能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當法律與現實,與人情相沖突,到底要不要維護法律的尊嚴,看完之後我看了很多生產銷售假藥罪的案例,很多都是無良商家為了賺黑錢,藥品是很貴的,但是如果是假藥,成本低廉,但卻沒有藥效,賣假藥真的很令人髮指,所以國家才會制訂嚴格的規定,沒有通過國家檢驗的就是假藥。

電影《我不是藥神》如果以一種沉默的哀嘆來結尾

電影裡警察說這個藥不是假藥,真的能治病的時候,上司說的那句話,確實很無情,不講道理,但這就是法律的規定。當初這樣規定是因為能更好的把控藥品質量,方便追查,但是現在出現了問題,但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改進,而不能破壞他的威嚴,即使程勇做的是好事,是病友的英雄,但我們始終要像一個法律人一樣思考,我們能做的只是讓法律變得更好,因為程勇的問題出現,我們要始終相信法律永遠可以保護我們,雖然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我們就可以以法律無用論一言以蔽之嗎?顯然不能,法律有其侷限性,它是保護我們的權利的利器,但它很傻,它很少主動地改變自己,只有當我們受到傷害了,它才會像一個孩子一樣意識到自己錯了,需要與時俱進,需要被改變,我們給它一點耐心和信心,相信它能做的更好。

電影《我不是藥神》如果以一種沉默的哀嘆來結尾

程勇的結局最後雖然還是入獄,但他入獄的不是狼狽的,而是令人潸然淚下的,他是病友的英雄,他選擇了服從法律,更是一個偉大的英雄,就像蘇格拉底面對大多數的暴力的時候依舊選擇維護法律的權威一樣,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最後,中國這樣的電影的出現,有可能會推動立法的修改,而且評分高,也讓我看到了國民對於看病貴,法律與人情的衝突的思考與珍視,看到了國產電影的曙光,為電影產業樹立起了行業標杆,電影就應該拍的這麼認真,就應該能夠這麼深刻地引發人的思考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而不是一味譁眾取寵,除了熱鬧一無所剩。也許中國的電影和韓國的《熔爐》等相媲美的場景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