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遊,如何製造一個完美假期?

(本文內容來自本人公眾號:歐美時尚雜誌導讀)

假期是用來休閒充電的,而充電方式是否有效的標準是你選擇做的事是否足夠productive, 從而讓你有了續航的能量。多數人的工作是在做著自己並不十分熱愛的事,迫於生計而已,而這種安排對一個人的生命力或多或少都會造成損耗,回望生活,盡是瑣碎無聊,而life goes on, 我們總要做點什麼去打敗這種庸常。

假期出遊是一種經典的休閒項目,而法定節假日各大旅遊勝地的人山人海會讓我感覺比工作日還辛苦,旅遊異化成了排山倒海到此一遊的行為藝術,不再有詩和遠方的鬆弛。那麼宅在家裡做些什麼才會不感覺荒蕪?以下是我宅過各種假期後的心得建議,希望能給看到的讀者一點靈感。

1 整理東西

我是非常不擅長整理歸納物件的人,但一年之中為數不多的幾次衣櫥和家居物件大清理都會讓我感到對生活多了一點掌控感。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困難和最受益的部分是扔東西,我不是熱衷斷舍離的人,我喜歡被我喜歡的物質包圍,衣服也好、家居擺件也好,不管貴賤,都被我視作個人審美在現實世界的外化與延伸。但久而久之難免會造成雜物的堆砌,空間會變得有壓迫感,找東西也變得耗時,因此定期處理掉一些東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扔東西比買東西更難,因為取捨本就是需要智慧的事,恰好前幾天看了一個極簡主義的視頻對我有了點啟發,裡面提到扔東西時說,判斷一樣東西值不值得留下的標準是:擁有它是否讓你感覺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

與其糾結某樣東西有沒有該被丟棄的理由,不如思索它有沒有被留下的價值,如果沒有,就果斷扔了吧。

2 讀書、看電影、刷劇

把這三樣活動歸為一類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只是媒介形式的不同而已,就目的而言,都是可以讓你可以短暫從實際所處的世界抽離的活動。

讀書的益處不必贅述,我最近在讀書方面的感悟是,可以適當走出自己閱讀的舒適區,看一些以往沒有接觸過的類別,對世界多瞭解一點,就會越覺察到自己的無知,而這種自我覺察是謙卑的基礎,也是成長的必經。並且儘量做筆記,不願手寫的可以用一些讀書筆記軟件,個人推薦幕布。(順便分享一下,我最近在讀的書是《現代藝術150年》、《私攝影論》及《月亮和六便士》)

不出遊,如何製造一個完美假期?

看電影和電視劇我也幾乎從來不抱著純粹娛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學到點什麼,特別是電視劇,一般時長較長,一旦開始,則需要很大的時間投入,如果純粹為了娛樂,會有負罪感,感覺虛度了時間,但如果完全枯燥無味也會讓人看不下去,因此我一般會選擇戲劇張力強、以劇情取勝的英美行業劇。比如描述傳媒業的"新聞編輯室"(Newsroom)、“新聞之爭”(The Press), 華爾街金融戰主題的“億萬”(Billions),律師戲“傲骨之戰”(The good fight),最近BBC新出的以公關行業為背景的“Flack”等等,這些有利於幫助瞭解歐美社會各行業的現狀。此外近兩年我也愛看間諜劇和偵探題材的戲,比如像“摩斯警長探案前傳”、“基本演繹法”(Elementary)等等,這類劇一般節奏快,看著過癮,欣賞緊湊劇情的同時也可以鍛鍊一下邏輯推理能力。

3 與藝術相關的一切活動

不出遊,如何製造一個完美假期?

逛畫展、看話劇、音樂劇、芭蕾、聽交響樂.....每一個人都需要藝術,藝術是對這個庸俗世界的另類平行解讀,也是一種抗議,沉浸於藝術中的人看世界會比別人多幾個維度,多出來的那個視角便是一種賦能,讓你暫時在精神上脫離這個不那麼完美的世界,而精神上的生活才是一個人實際經歷的生活,不是嗎?

哪怕以上那些“高雅”的活動不願費力費資參與,花市隨意買幾枝鮮花插進陶土瓶裡也是一種有趣增色的體驗,凡事只要有點創意參與進來,就有了不必循規蹈矩的快樂。

4 陪家人

家人的珍貴看似老生常談,可其珍貴性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賦予不同含義的。我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可言,這也就使建立一個“支持系統”尤為重要,而在這個support system裡面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閱歷人事後我們往往會發現,只有家人的愛是無條件的,而在有空閒的時候陪伴他們,哪怕不做任何特別的事,只是簡單吃一餐便飯,也會獲得一種心不設防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以後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力量,支撐著你去披荊斬棘。

Happy holiday!

不出遊,如何製造一個完美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