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产业扶贫释放“溢出效应”

【访惠聚】巴州产业扶贫释放“溢出效应

丝路楼兰网全媒体讯(陈彦强)和硕县曲惠镇老城村的蘑菇、焉耆县查汗采开乡哈尔布热村的“恐龙蛋”、且末县巴格艾日克乡克仁艾日克村的蔬菜小拱棚……随着巴州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有力拉动困难群众增收,让他们稳步走上了增收路。产业扶贫释放出的“溢出效应”,正在让巴州广大农村发生深刻变化。

培育产业闯市场

产业扶贫,关键是让产品与市场对接好,有了市场主体的带动,扶贫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你看这个蘑菇就有200克,市场价格是两块钱,这样想是不是干活的劲头更足了?”4月25日,在和硕县曲惠镇老城村的蘑菇大棚里,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毛少骏正在和村民徐文华交流“致富经”。

和硕县人民法院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为了让产业扶贫有抓手、可持续、能长久,为12户村民申请庭院小拱棚惠民生项目,并统一定制了蘑菇种植所需的菌架、拱棚毛毡、保湿装置,由村内一家采摘园的技术人员负责村民的岗前培训和技术指导,所产蘑菇由采摘园统一按照市场价格分等级收购。

由此,包括徐文华在内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老城村第一批种蘑菇的人。“我第一次采摘了70公斤蘑菇,采摘园按一等菇每公斤10元的价格收购,我有了700元的收入!” 徐文华高兴地说。

在发展养殖业方面,和硕县农业农村局、交通局驻新塔热乡新塔热村“访惠聚”工作队围绕困难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合作社+农户”的扶贫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庭院土鸽养殖,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养土鸽效益很好,市场前景也不错。4月,我们收购了困难群众喂养的600多羽土鸽,今后还要继续大量收购土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新塔热乡珍禽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小兵说。

巴州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培育、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重视农产品销售环节的拓展,把扶贫产业引向市场,围绕市场确定产业发展,从而最终让扶贫产业的产品变成商品,为困难群众创造稳定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发展产业促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今年,焉耆县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优选西梅、“恐龙蛋”、吊干杏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种,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惠民补贴等措施,全县新种植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500亩。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们在小麦地里套种了杏李新品种‘恐龙蛋’,树苗和肥料都是工作队员免费送上门的。这样的套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效益,让我们又有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焉耆县查汗采开乡哈尔布热村村民陈忠说。

“针对特色经济林头3年不挂果,只有投入没有收入这种情况,村里对新种植的400亩‘恐龙蛋’每亩补助500元。‘恐龙蛋’亩产两吨多,盛果期可达20年。”哈尔布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曹雪华说,今后,村里将千方百计拓展果品销售渠道,提升产业效益,让林果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像巴州工信局驻哈尔布热村“访惠聚”工作队一样,巴州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发挥产业在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中的“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依托产业提素质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要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巴州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注重让村民获得“物质”的同时提升“素质”。

巴州税务局驻且末县阿克提坎墩乡托格拉克艾格勒村“访惠聚”工作队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立足村情谋发展,破解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积极搭建从业帮扶机制,引导村民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就业,与多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实现稳定和弹性就业121人。

“工作队和村里不但给我们培训技能,还给我们联系工作,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村民艾山·艾拜说。

若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若羌镇楼兰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帮助居民佐合热古丽·扎克尔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在经营中适时对她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她出主意、想办法,使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好的时候,一天有1000多元进账。”佐合热古丽说。

依托产业,广大村民普遍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农技水平、增强了协作精神、培育了市场意识,为持续增收提供了长久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