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陳(家溝岔)公路神木新村段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府(谷)高速公路窟野河大橋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通村公路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錦(界)快速通道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爾林兔通村公路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神木爾林兔鎮新修建的阿納路

#點贊榆林70年#看西部第一縣的交通鉅變!

城市道路

“過去從農村進趟城,路不好,沒有車,步行從老家孫家岔鎮前往神木,至少得一天一夜。”談起神木的交通,今年85歲的李權姓老人至今記憶猶新。李權姓老人沒有想到,如今柏油馬路已修到了自己家門口,一出家門就可以坐車,從家進趟城,乘車只需要40分鐘,交通非常便捷。

新中國成立之前,神木交通出行異常困難。“晴天滿身土,雨天兩腳泥”是70年前神木交通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嚴重製約著神木經濟的發展。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去的迫切心情在當時成了人們的一塊心病。

時間的刻度,標註著神木交通闊步前進的步伐。70年來,神木攻堅克難,苦幹實幹,交通變化翻天覆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神木交通建設更是一路快馬加鞭,高歌猛進。

高速公路、鐵路從無到有,境內幹線不斷提檔升級,農村公路不斷延伸覆蓋,公共交通加快發展,公路技術等級、路面通行條件發生質的飛躍,道路綜合運輸體系日臻完善。

從羊腸小道到四通八達

“從公路到鐵路再到航運,新中國成立以來,神木交通運輸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塹變通途,山河歸咫尺,交通最是體現的直接鮮明、淋漓盡致。寬闊平坦的大路替代了坑坑窪窪的羊腸小道,公路四通八達。”作為神木交通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神木交通局工會主席魏小強深有感觸。

魏小強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神木境內僅有幾條幹線公路,西包公路、榆府公路、府新公路都是土石路面,等級低,坡陡路彎。多數鄉鎮不通班車,縣城不通公交,鐵路、航空更是想都不敢想,群眾出行只能靠雙腿。

而如今,神木通車裡程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近20倍,公路、鐵路建設成績斐然,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道構成的“四橫兩縱”骨幹網絡,工業園區、重點旅遊景區和鄉鎮等基本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通。

神木公路總里程達3675.2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7公里,一級公路268.25公里,二級公路374.03公里,三級公路695.57公里,四級公路2127.807公里;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達100%,公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幹線公路為骨幹,縣鄉道路為分支,鄉村公路為脈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成為了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神木境內建成包西鐵路、包神鐵路、神延鐵路、神朔鐵路、準神鐵路、紅檸鐵路等6條幹支線鐵路和23條鐵路專用線,神木北站至大保當電氣化擴能改造完成。形成“四縱二橫”的幹線鐵路網,境內幹、支線鐵路通車裡程達298.32公里,佔榆林市干支線總里程30.44%,鐵路網面積密度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靖神鐵路、馮紅鐵路全面開工建設。同時,航空運輸也迎來零的突破,神木通用機場已獲批准,正在有序推進。

1989年4月15日,建成了神木第一條鐵路包神鐵路,為運煤專線,同時承擔少部分客運業務;2002年2月8日神延鐵路首部列車運行,神木火車站正式投入營運,從此神木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客運專線。

在鐵路建設方面,靖神鐵路神木境內51.5公里全面開工建設,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累計完成投資10.26億元;馮紅鐵路公司完成股權重組和新線路定測工作,相關報批手續正在加快推進,控制性工程開工,完成投資5617萬元;榆神煤礦鐵路朱大專用線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

從不通公路,農民出門靠雙腿、牲畜,到如今航空、鐵路出行方便,連通全國各地,公路出境去往內蒙、山西、榆林僅需不到兩小時,更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道構成的“四橫兩縱”骨幹網絡,工業園區、重點旅遊景區和鄉鎮等基本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通;村村通了油水泥路。

鋪就 “四好農村路”

路網連民心,神木人用智慧與汗水,建設了“四好農村路”,也鋪就了鄉村致富路。

納林採當是神木中雞鎮曾經唯一的貧困村,短短几年時間,由四無貧困村變成精準脫貧示範村,再到現在的鄉村振興標杆村,納林採當村實現華麗轉身。這一切都歸功於那條新修的阿納路。

4月28日,記者行走在神木市中雞鎮納林採當村的阿納路上,沒有一點顛簸的感覺。村民說:“以前沒修路的時候,這條路大部分是土路,路面坑坑窪窪,一到晚上黑漆漆一片,出行極度不便。根本沒有人願意來我們村子,更別想銷售農特產品。”

據介紹,這條全長17.5公里的阿納路在2015年以前都是土路,路寬僅3米,車輛經過塵土飛揚,一下雨又變得泥濘不堪。2015年,一條寬6米、長17.5公里的瀝青馬路穿過村子,公路兩旁路燈林立。原來塵土飛揚的狹窄土路,現在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

說起通村公路修好後為當地村民帶來的好處,納林採當村村民楊明功說:“現在道路修建的光溜溜的,賣農產品也方便了,還引進了兩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村1623人,有100多人都去廠子工作,不僅收入穩定,銷售農特產品也不用愁了。”

截至2018年底,神木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達100%,公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並創建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同時,在納林採當村,“四好農村路”建設將交通、農業和旅遊相結合,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也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縱觀神木全市,這些只是“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8年,神木搶抓戰略機遇,創新紮實工作,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各鎮辦創建示範路206公里,農管站創建125.1公里,並確定爾林兔、高家堡兩鎮為“四好農村路”示範鎮。通過示範路及示範鎮創建活動,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了良好的創建氛圍。

“百億交通項目”再推進

4月28日,記者在336國道神木店塔至張板崖(東過境)公路工程施工現場看到,上百名工人正在現場緊張施工中。

“截至目前,該段完成路基土石方1430萬立方米,完成總量的91.6%;防護排水工程55450立方米;橋樑樁基1101根,系梁、承臺333道,梁板預製720片;隧道掘進5714.6米,完成總量的55.2%。”該工程總段管理處處長韓元詳說。

神木店塔至張板崖(東過境)公路是336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336、337、338三條國道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神木“百億交通項目”建設之一。路線起於店塔鎮以東1.7公里處,與338國道府店一級公路設互通式立交相接,向南沿東溝設線,設隧道穿越辛夥盤、邱家峁後上跨草地溝,在永興溝二堂村設互通立交上跨神楊路與神府高速,繼續向南設隧道,在散岔上跨神馬路,終點接337國道神盤公路張板崖收費廣場,路線全長32.21公里,路基寬度24.5米,全線採用一級公路技術標準,總投資25.5億元。

為全方位提升和完善全市出入境及城鎮交通格局和功能,努力形成對外成鏈、對內成網、互聯互通的交通新格局,2018年神木市啟動了“三年交通大轉型戰略”,實施了“百億交通項目”大建設,走上“交通強市”新徵程。

全年共實施交通路網項目11個389.684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個164.65公里,二級公路8個225.034公里),開展前期項目6個,總投資111.2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0.33億元。目前,東過境、沿黃路提升改造、涼水井至河口岔、沙峁至賀家川、神木至馬鎮、高家堡古鎮過境、孫家岔柳樹峁至袁家村、神錦大街至西過境連接線8個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神盤公路改擴建工程徵遷摸底完成2個鎮(12月底全部完成),中錦路二改一、韓解路及李家陰灣至解家堡公路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儲備項目3個已完成工可;高家堡龍泉寺觀景平臺完成工可及施工圖設計;截至11月,累計完成投資19.46億元。

“未來,神木的交通必將體現出更大的魅力。”魏小強表示,今年,神木將持續推進續建項目按計劃實施,按計劃完成東過境、沿黃路提升、沙賀路、神馬路、涼河路的年度投資任務,全面完工高家堡過境公路、柳袁路改造、神錦大街至西過境連接線,確保神盤路改擴建工程按期開工。逐步完善“四縱五橫一環”主骨幹公路網;改造縣鄉公路,與周邊省、市、縣主骨幹公路網、重要節點、交通樞紐銜接,形成次骨幹公路網;加大通村公路建設,全力打造以城區為中心的市域1小時經濟圈。

70年來,貧窮、閉塞、偏遠、落後……一直是捆綁在神木身上的羞澀字眼。如今,沐浴新時代的春風,順暢、快捷、安全、超前……已經成為神木交通事業突然迸發出的閃光詞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