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文

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我祖父辈兄弟共十五人,分别是讳井田、公田、立杰、立英、立彦、立价、立健、立伦、立保、立安、立俊、立仁、立佐、立伟、立侃。

过去偶听老人们说,我四祖父王立彦两口民国时期带着年幼的两个儿子王永恕、王虎恕因逃荒流落到兴平渭河南岸一带。不久立彦公去世,虎恕伯支壮丁。孺人王氏改嫁张姓,我永恕伯随之改姓张。多年来,我根据这些少有的信息,周末往返西安与天度,顺途找遍了兴平辖区渭河南岸几乎所有村庄的张姓人家,虽无结果,但总是不甘心。

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文/王宁波

4月18日,从家父处得知四婆娘家在召公凹里,娘家侄子就是他的同事同龄好友王志义,昔日曾经提及过此事。我急切的请父亲立即与王志义老叔通了电话,得到较为详细的信息是,我四婆和永恕伯多年前相继去世,王永恕在当地叫张光明,有一个儿子也不知道名字,具体地方在兴平西吴端南,渭河以北的候村。次日下午,回西安途中,我便开启导航,直奔候村。惊喜的是,中断九十年的亲情得以接续,家族近百年不被人知的故事由此揭开。

民国十八年,关陕大年馑。四爷、四婆带着年仅九岁的永恕伯和六岁的虎恕伯为了活命,不得已离别亲人,离开家乡,南下绛帐,顺着渭河一路向东,沿门乞讨,一年后流落在兴平的候村。不料四爷为了养活妻子,忍饥挨饿,一病不起,死在了候村。善良的候村人,十分同情四爷的不幸,更是怜悯一双孤幼的儿子和其寡母王孺人,捐来一张芦席,埋葬了不足30岁的四爷。收容四婆母子住在了破庙里,但仍过着乞讨的生活。

由于四爷埋在了候村,孤儿寡母白天乞讨,晚上还是要回到破庙里安息,几年间不曾离开候村。渐长中,永恕、虎恕兄弟靠出力流汗与母亲相依为命。1940年左右,十六七岁的虎恕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至今音信全无。永恕和母亲也在候村庙旁凭着自己的双手安下了家。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四婆无奈嫁给了当地的张姓之人。这时,四婆给永恕说,咱天度是大家族,家里有私塾,妈把你送回去,如果情况允许,你就留在老家。

四婆改嫁到张家后,陆续为张家生了两个女儿,但永恕还姓王。临近解放时候的一天,四婆母子回到了天度老家。但出乎意料的是,四爷当年住的房子不见了,家里已是面目全非,自己在何处容身呢?永恕哭了,四婆也哭了!四婆领着永恕去祖坟上了个坟,头也不回的去了凹里的娘家住了几天。永恕总还不甘心,第二天又回到了天度老家,免不了还是一回绝望的痛哭。此后永远离开了生他的天度镇,回到了兴平候村。四婆在候村也没有生下个儿子,和张家人商议,由永恕给张家顶了门户,由此改姓张,名叫光明。

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文/王宁波

永恕母子回家的消息,后来才传到我七爷立仁公和十二爷立伟公耳朵里,兄弟俩决定去趟兴平,看望他们的四嫂和侄子,去后知悉其四嫂和侄子均已成为张家人,也便作了罢。

四婆人很刚强,1986年去世。她生前数次交待过永恕,死后最好和四爷立彦公,还有小儿子虎恕葬在一起。孝顺的永恕未违遵母命,安葬母亲时,请先生在两块砖头上写下了先父王立彦、胞弟王虎恕的名字,同穴并葬。

永恕伯人很厚道,尽到张家的人子之道,但念念不忘天度,常给儿女交待说他的根在天度,他是大家出身。

永恕伯生于1921年,1995年去世,享寿75岁。在他二十七八岁时,与一位由河南逃荒来到候村的女人结了婚,婚后不久生下了女儿张凤娃,张凤娃后来嫁给同村解姓人,儿子叫解小生。凤娃姐十多年前因病去世,如果在世,正好70岁了。永恕伯在生下女儿12年以后的1963年,才生下了儿子张西会。

候村的规模不亚于天度村,村容村貌显得十分干净整洁,住户也很集中。到了候村,我开车慢行,见一老翁倚门而坐,下车走近,先是自我介绍。老人得知我来自扶风天度,在异乡少遇的热情使我打消了原有的顾虑。原来老人的舅家也在扶风黄堆的阁老村。我问及张光明,老人沉思片刻,一声哀叹便站了起来,说张光明去世多年,我带你去找他儿子家。

西会堂兄向我诉说这些故事时,竟是泪如雨滴,也不由得我涌出伤感的泪水。

堂兄张西会育有两子,分别叫张飞龙、张新辉。孙男张雨豪,孙女张时妤。

我向西会兄说明了来意,作为同宗同祖的兄弟,我找你找了十多年,这只缘于亲情的牵挂。你若富贵我不攀,你若贫贱我不弃。我代表天度王氏族人问候你。西会兄表示,我的到来,是他作梦也想不到的。如果父亲在,那不知该有多高兴!

从堂兄家出来,他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似乎有好多话还要向我诉说,我也是意犹未尽,但是天色已晚,我要急着赶路,只得恋恋不舍地告别。坐在车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年寻亲的愿望得以实现,断了九十年的亲情终于接续。我们今天的团聚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2020年4月21日于西安

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文/王宁波

作 者 简 介

未被历史湮没的亲情    文/王宁波

王宁波,陕西扶风人,生于1966年,高中文化程度。佛教居士。爱读书,喜诗文,常自吟。习作见于《扶风文史资料、》《扶风报》、《佛教文化》、《陕西市政网》、《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等报刊和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