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上一期陌路为大家简单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也可称之为

“爱情三元理论”,这一期就详细介绍一下根据这个理论划分的几类爱情。

“爱情三元理论”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是由三种成分组合而成——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种成分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这三条边交叉组合,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爱情。此外,三种成分的强度不同,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长短不一,所以爱情的三角形可以有各种大小和形状。


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爱情三元理论图示

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成分根据不同的强度、配比可以组成无数种不同的爱情类型,下面的几种类型只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的类型

零元爱情


无爱

在一段关系中,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要素全部不存在的话,爱情也就不存在。有人认为“无爱”即代表“关系不好”或者“不熟”,就像“萍水相逢”或“点头之交”一样,随意肤浅且不受约束。

陌路认为,将“无爱”等同于“关系淡薄”并不完全对。在“爱情三角理论”中,“无爱”特指没有爱情,但是不代表没有其他的亲密关系,比如友情、亲情。当然,这些内容不在“爱情三角理论”范畴中,陌路只是觉得“无爱”不等于“关系不好”。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比较符合“无爱”的定义,就是比较符合中国特色的——

包办婚姻/形婚,或者一些因为利益等原因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在有些包办婚姻/形婚中,两个人虽然有了婚姻关系,但是对彼此没有任何感觉,在一起只是因为迫于压力或利益。

有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两个人没有对彼此没有冲动,不会有亲密需要,更不会对对方有任何保证或需要负责的想法,比如同性恋者被迫选择的形婚。

所以,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结婚不代表是一种承诺,婚姻不一定是因为爱情。

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一元爱情


​在“爱情三元理论”中,三要素是可以单独存在的,这个时候就会形成“一元爱情”,主要有三种“一元爱情”:迷恋、喜欢和空爱。

喜欢——只有亲密

只有亲密感,两个人在一起很舒服,这只能叫“喜欢”。

在“喜欢”中,两个人没有激情冲动,也不会有厮守一生的承诺,仅仅是“在一起挺好的”。

在“爱情三元理论”中,“喜欢”和我们日常生活所提到的“喜欢”这个词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友谊也算是“喜欢”。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很舒服,愿意彼此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但是,并不会有激情和承诺因素。

很多人会把喜欢当成爱情,想方设法将友情变为爱情,最终却连朋友都做不成。

喜欢这种“一元爱情”缺乏激情支撑和承诺巩固,因而是不会长久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早期恋爱最终都不欢而散。

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喜欢不等于爱

迷恋-仅存激情

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

激情来源于人类原始冲动——性吸引,但是激情并非仅有性,其实所有的原始欲望的满足,都应该属于激情因素。常见的激情因素有:身体欲望、金钱欲望。

身体欲望属于动物求偶中原始冲动的满足。

金钱欲望属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虚荣性满足

健身房里的肌肉男、夜店里性感的妹子等可以满足身体欲望,这时就会激起迷恋。

有些人会迷恋多金男人,因为可以满足金钱欲望,只要舍得为她花钱就行。

至于很多女生无限幻想的白马王子、霸道总裁,属于同时满足身体和金钱欲望的完美结合体。

迷恋是不健康、不长久的爱情,甚至是不平等的、不现实的。

在我们陷入迷恋当中时,就自觉将自己放在了低一等的地位,没有办法和伴侣平等的爱。

比如某著名主持人对其老公的爱,很大程度上可能仅仅只是迷恋。

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迷恋-Pexels 上的 Hoang Loc 拍摄的照片

空爱-空有承诺

在一段关系中,空有承诺,没有激情与亲密,就成为了空洞之爱。

有些“夫妻”或“情侣”,尽管对彼此没有激情冲动和亲密需求,但是仍旧会有所承诺,对彼此负责,共同维持这段亲密关系。

在某些包办婚姻中,有些人试着先结婚后恋爱,先共同维持婚姻关系,然后慢慢培养和获得激情与亲密需求。但是,有时候“婚后试爱”可能就会失败,这个时候就留下“空爱”。

我国近现代有很多文人都曾经历过包办婚姻,结局却各不相同:闻一多从一而终、爱情美满,胡适从一开始的反对到善终,徐志摩和妻子生了孩子又离婚。

在众多的文人包办婚姻中,鲁迅先生的经历,应该算是“空爱”了:一生不待见妻子朱安,却维持了一生的婚姻关系。

爱情心理学:什么叫“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你知道吗?

空有承诺的空爱

以上就是陌路对“零元爱情”和“一元爱情”讲解,下期会更新更加常见的“二元爱情”和完美的爱情——“三元爱情”。

关注,及时获得更新。

回顾“爱情三角理论“/”爱情三元理论”↓


关注 ,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世界。

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