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高管養女案報道,問題出在哪裡?記者只採訪了一個當事人

 財新網高管養女案報道,問題出在哪裡?記者只採訪了一個當事人

財新網報道高管養女案的稿子最終還是撤了,財新網也發了一個聲明。也就是外界說的財新網道歉聲明。

這個事情裡最讓我覺得意外的是,這是一個明顯的採訪操作有疏漏的稿子,但是在一向自我標榜為客觀公正的財新網,卻發出來了。正常來說,任何媒體做這種存在爭議的案件的報道的時候,起碼需要有不同方面的聲音,才能下筆寫稿子。比如這個案子,起碼要有原告方、被告方和警方三個方面的採訪,才能成稿。但很遺憾的是,這個稿子很顯然記者只採訪了被告方鮑某,原告方和警方都沒有采訪到。最起碼是從稿子中看不到直接採訪所獲得的信息。


對財新這種多年來以調查性報道見長的媒體來說,出現這種問題,還是讓人感到遺憾。

在一個正常的媒體裡,領導和編輯看到這種稿子,都會直接打回去,要求重新採訪。

因為這等於被採訪對象帶走了,在給別人當傳聲筒,失去了起碼的公正性。


而這種只有一個信息源的所謂採訪,實際上就變成了人物專訪。人物專訪當然是很常見的,但如果不配合其它的對整個事件的調查和梳理,這種專訪往往是缺乏公信力的。

 財新網高管養女案報道,問題出在哪裡?記者只採訪了一個當事人

對任何媒體來說,理性、中立、客觀都是必須的,這是生命線。能做到多公正,就能得到多少尊重,這也是媒體這個行業裡的基本規則。財新以前的從業人員無論立場怎麼樣,起碼轉業水平還是讓人覺得值得尊敬。很多事情的報道中,都能看到記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採訪了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信息。包括在武漢疫情期間,財新的幾個報道也都是很值得尊重的,雖然立場未必能讓很多人滿意,但在新聞採訪操作上,並沒有太多值得指責的地方。這次財新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這個道歉聲明中所說的,採訪結果不符合大多數人的預期,而是因為它連最基本的新聞採訪操作規範都違反了,完全沒有絲毫財新網所說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味道。

這個稿子中很顯然記者只採訪到了鮑某,既沒有采訪到受害人一方,也沒有采訪警方,就靠著自己腦補,加上網上之前的一些信息,寫了這個稿子。

這當然是很不嚴謹的,也很不新聞專業主義。對財新這種號稱獨立的媒體來說,簡直是在謀殺財新的獨立性。

正常情況下,這樣的稿子應該是交到編輯手裡,就會被打回去。因為每個編輯看到這種稿子,都會下意識的覺得根本沒有完成採訪,就倉促成文了,是不合適的。但現在財新卻出現了這種問題,說明兩個問題吧。

第一是財新的採編人員從業素質在下降,應該是收入水平下降的結果。第二是財新也受到新聞快餐化的影響,沒有時間做細緻的採訪和梳理,直接把時效性放在第一位了。這大概也就是大家說的,所謂傳統媒體已死。財新的這個稿子,就像是給已經死去的傳統媒體燒了一張紙。

 財新網高管養女案報道,問題出在哪裡?記者只採訪了一個當事人

但這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了。此前《南方週末》在報道山東的於洋案的時候,很明顯的就是被律師帶走了,基本上是按照律師提供的材料寫的稿子,記者沒有進行其它的調查和採訪。

在此之前,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其實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某一方的律師負責提供材料給媒體記者,記者寫稿,製造輿論,來改變整個事件的走向。

但印象中,這種事情是比較少發生在《南方週末》、《財新》這樣的媒體身上的。大多數時候,即便是輿論洶洶,他們的採訪和報道也還是讓人覺得比較理性和冷靜的,起碼是在努力的還原真相。

此前因為財新支持方方的立場,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而這次鮑某的高管養女案如果操作得當,是可以繼續用自己的專業性來證明自己的,但可惜的是,財新這個報道讓它失去了起碼的中立性。

無論記者本人如何腦補,如何說作為當事人的受害方是不是故事會人格,記者本人的故事會人格都是顯而易見的,也缺乏作為一個記者應有的基本的冷靜和理性、中立、客觀。

財新網的聲明發布後,被許多人視為道歉。但從財新網的聲明全文來看,其實並沒有道歉的意思。只是輕描淡寫的承認了“確有採訪不夠充分、行文存在偏頗”,之後就是表決心了。

無論傳統媒體是否已死,新聞都不會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