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每一遍看肖申克救贖都有不同的收穫。這次是第幾遍不記得,反正就是又看了一次。因為知道最後結局,所以看時並沒有驚心動魄,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細節上。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詛咒它。時間久了,你習慣了其中的生活。最後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給每一個拒絕被體制化的人帶來力量!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1

他是大銀行的副總裁,無論學識還是判斷力,都超乎常人的可以說。

他進入了一個“人類垃圾場”——監獄,一群三教九流的聚集地。

共同話題?自然沒有。有沒有和自己level水平相仿的人?也沒有。

鶴立雞群,虎落平陽。

那該怎麼辦呢?電影告訴我們,如何在一群level不如自己的群體裡生存。

這一點,很重要。

人活在社會市場經濟中,總有些圈子和工作的合作伙伴不是自己能選擇的。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2

在到一個陌生環境裡,一個充滿著“動物性”的環境裡,適者生存。什麼樣的人能順利存活下來?開頭監獄裡幾個人打賭,有賭那個胖子的,有賭主人公的。

很奇怪,現實往往這樣,色厲內荏的人居多。真實的往往與外象的往往相反。

叫囂的厲害的人往往是個草包,清瘦文弱的往往堅強。

體育老師戴眼鏡,語文老師大鬍子。

真實人生裡充滿著種種不協調。

心理素質差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是被欺負的人。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3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卻鮮少被人察覺。

每個人的學識和見識不同,眼前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

對於安迪這個瞭解地質和建築的人來說,他進入監獄就好像看見了一幅建築工程圖,裡面畫著結構、材質、管道,各種組成。

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就是個監獄,是地獄,冷冰冰的牆,一群無賴到極致的人。

就像小時候,我們坐在課堂裡聽老師講課,一個老師,50個學生。老師對著50個人說的同樣的內容,但是資質不同,基礎不同,每個人接收的知識不同。這就造成了差異化。

每天一點不同,每天一點差異,日積月累,就出現了分層現象。小到一個課堂,大到一個社會。

想一想,真的很有意思。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4

瑞德說安迪,像是“身披隱形衣”。他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彷彿異類。

當然,不會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因為想得東西不一樣,格局和水平不一樣。

但是,也是安迪有意掩藏。

甚至都不是有意,因為身居大銀行副總裁的職位,太容易讓別人讀懂自己,他也做不到這個高位。

天真,固然是好,但是要看年紀!

少年的天真,美好;中年的天真,可悲;老年的天真,可憐。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5

一開始,為什麼我說生活殘酷?因為人生處處是“交易”。貧瘠的腦袋永遠跟不上節奏。

什麼時候充盈自己的腦袋?答案是,年少時。

只是年少的我們並不懂得這一點,大把的時候花費在死記硬背上,而沒有真正的學習。

影史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年:你被體制化了沒?

06

生活從來不會虧待認真活著的人。

再艱苦的環境裡,只要心裡有陽光,依然能感到它對你的善意。

安迪收穫了友誼,他們也幫他找雪花皂市。

漸漸地,連看客也覺得生活有了意思。

總是聽到年紀輕輕的人抱怨,“活著沒意思”。

其實生活的意思,都在你的頭腦中。

人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成也靠他,敗也靠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