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上,内阁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整个文官体系。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实际上,内阁成员的官职,其实并不算高。内阁当中,一般设立有一到七位大学士。按照明朝的官制来说,这七位大学士,实际上不过只是正五品的小官而已。

自身品秩不过正五品的大学士,为什么能够在明朝中后期,发挥出类似宰相一样的作用?能够统领百官?甚至某种程度上,能够和皇帝分庭抗礼呢?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建文四年,或者说是永乐元年确立的。但是这种制度的雏形,却是在开国初期的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说起来,内阁制度的诞生,还和明朝初年的一桩大案有关。

胡惟庸案。

明朝初年,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马上得天下。对于国家运转方面,也没有太独特的见解。所以,明朝初年,国家的官制体系,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皇帝之下,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丞相辅佐皇帝,大家一起处理政务。

这种制度,在明朝建立最初的十几年里,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等到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并且彻底将明朝的统治稳固下来以后,就开始出问题了。

问题并不是出在这套制度本身,而是出在朱元璋身上。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老朱本身是个劳模皇帝,出身穷苦,总是喜欢把所有的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所有政务,也都由自己来决定。如果把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按照勤奋程度做一个排名,朱元璋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这时候,就出问题了。

喜欢把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的朱元璋,很快就看到了挡在自己面前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叫做丞相,或者说中书省。

在明朝以前,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丞相的。丞相或者说宰相,是皇帝之下全国政务的最高处理者。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替代皇帝,直接处置这些政务的。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喜欢把权力自己一个人抓住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允许有这样的人物或者机构存在?

于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悍然发动胡惟庸案。以谋反为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并且前后牵连了超过三万人。在这场惊天大案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将原本属于中书省的权力,分给了六部。而丞相的权力,则被他收归己用。

废除了宰相和中书省之后,老朱大体上是非常满意的。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宰相的工作,朱元璋可以自己做;中书省的权力,可以分给六部。但是,原本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负责草拟计划的这部分工作,由谁来做呢?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但却没有什么自虐倾向。这部分工作,他是不打算自己做的。既然不打算自己做,那肯定就得找别人来做啊!于是朱元璋就想了个法子,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他干这一块的工作。

所谓的四辅官,其实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行政秘书。

不过,这所谓的四辅官,终究还是没能让老朱满意。就算是单单起草诏令这份工作,也会让老朱觉得,是在和自己争夺权力。所以,仅仅一年之后,老朱就废除了这个制度。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不过,这个制度,已经算是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了。

至于腾出来的那份工作,老朱只能选择自己来干了。

2.内阁制度的建立

老朱本人或许是个工作狂,但是想要求他的子孙后代和他一样,这就很困难了。

老朱死后,孙子朱允炆上位。朱允炆虽然也算勤政,但和老朱比起来,就差太远了。而且朱允炆在位仅仅四年之后,就被他四叔朱棣给拉下了马。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明朝开始进入永乐年间。

到了永乐年间,原本的辅官制度,终于开始变化了。朱棣本人倒是很想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在自己手里。但问题是,这位在战乱中出生的皇帝,没事就玩御驾亲征。他自己带着军队出去打仗的时候,后面的政务工作谁来做呢?

这个时候,原来的宰相,同时拥有议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地位仅次于皇帝。但是在朱棣的设计下,内阁只有议政权,决策权在自己手里,行政权给了六部。再加上内阁大学士本身官位很低,在朱棣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制度了。

3.内阁权力的提升

朱棣的设计,原本想的是一劳永逸。但他的这种设计,很快又遇到了问题。

因为官太小,谁都敢欺负你。

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内阁官员,虽然有正五品的官身,但在朝堂之上,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以至于,有资格上朝的官员,基本上都有资格训斥他们。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

小官制定的策略,随便来个大官,就有资格更改。而内阁学士,也很有可能迫于外界压力,做出一些不正确的策略。这对国家来说,危害反倒更大。

这该怎么办呢?

朱棣想了半天之后,最后想出了一个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办法的办法。

既然内阁大学士这个官小,那就让你身上再兼任一个大官就是了!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从永乐中期开始,内阁的权力开始飙升!内阁大学士,开始兼任六部的尚书。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官,是朝堂上当之无愧的大官。

以五品官的身份说话,没人听;那以二品官的身份说话,总该有足够的力度了吧!

朱棣大概没想到,他的这份小聪明,竟然在后来两百多年当中,一直延续了下去。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三杨辅政。全国各地来的奏折,都要送到内阁去处理。处理完以后,再通过司礼监转呈皇帝批准。也就是说,皇帝的工作量进一步减少了。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现代人都知道,权力,往往等同于义务。需要做的工作多了,那么内阁的权力,自然也就上升了。

等到又过了几十年后,到了成化年间的时候,内阁再加上司礼监,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当年宰相的职责了!

到了这时候,明朝中后期的权力三角,终于彻底形成。

皇帝,宦官和文官集团。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整个明朝中后期,权力其实一直被这三方牢牢控制。有时候皇帝会联合宦官打压文官集团,有时候会反过来联合文官集团打压宦官。

到了明朝后期,更是出现一种极为奇葩的现象。

宦官和文官联合,一起从皇帝手里争权!

比如嘉靖年间的著名大奸臣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就已经相当于当年的宰相了。而到了万历时代,内阁权力更是夸张的吓人!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其权力之大,已经相当于君主立宪制下,负责组阁的首相了!

没错,类比一下今天某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大国,看看他们国家首相有多大权力,大概就能理解张居正当时的地位了。这么说好像也不太合适。因为当时的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体系下。

那时候的首辅,应该是比今天的首相还大!

真正意义上的站皇帝!

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只是五品官,为什么好像比皇帝权力都大

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内阁的大学士,虽然还是五品官。但其身上兼任的,却至少都是正二品以上的官位了。如严嵩、徐阶、高拱以及张居正这种猛人,身上更加兼着类似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者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样的一品官身了。

这时的内阁,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皇帝,行使全部的统治权力。而皇帝本人,大概也就只剩下一个签字的权力了。


而这种权力达到顶峰的内阁制度的存在,也正是为什么到了明朝晚期后,嘉靖和万历这种皇帝,哪怕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可以正常运转的真正原因。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当时的朝廷,已经近似于今天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出不出来做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