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一場新的風暴

大數據時代,風雲湧動出現了很多新興詞彙——

多維碼、RFID、傳感器、可穿戴設備、智能感官傳導、數據統計集合、增強現實感官等技術,可以對產品進行獨特的識別,實現實時信息判斷和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支持智能城市、智能醫療,智能環保的理念,這些所謂的智慧將成為數據源和服務的大數據採集庫。

大數據的應用,除了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營銷問題和科技問題外,未來還將出現“以人為本”的大數據技術的可預測功能。大數據與人息息相關。我們應該通過大數據來解決人類問題。

大數據時代,一場新的風暴

例如,建立個人數據中心,將每個人的日常習慣、身體體徵、社交網絡、知識和能力、愛好和性情、情緒波動……換句話說,它記錄了一個人從出生起的每一分鐘和每一秒的生活,並存儲了除思想以外的一切,這些思想可以被充分利用。

當然,上面的一切看起來都不錯,但代價是犧牲了用戶的自由與隱私。只能說,當新事物帶來創新時,它們也會帶來“細菌”。未來,大數據將無處不在。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大數據的最終形式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但我相信,只要發展步伐繼續,大數據的變化趨勢將很快淹沒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一些人將大數據定義為“22世紀的新石油”。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毫無隱私可言。大數據時代可能爆發數據壟斷危機,並將導致各種數據弱勢群體集體撲街,我甚至懷疑我們早已集體撲街(斯諾登事件時我們還沒有大數據的概念,然而美國國家安全局卻做的是數據控制的事)……

大數據時代,一場新的風暴

以Facebook或者騰訊為例。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在同一個社交網絡上留下活動信息和線索,所有這些都是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握的。在專家看來,這就像把世界的雞蛋放在一個軟弱的籃子裡。一旦籃子被破壞,海量數據帶來的風險和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

一些信息記錄通過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和社交網絡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各種個人信息被視為商品,甚至被出售,“網上人肉”和各種視頻事件都是對大數據生態的典型破壞性攻擊。依賴海量數據的易受攻擊的群體自此脆弱不堪。

新聞集團高級副總裁高群耀博士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真正透明的人。他笑著說,社交網絡使人際關係數字化,微博使情感數字化,而職業設計使過去的經歷數字化。”總之,微信知道你在做什麼,百度知道你在想什麼,淘寶知道你下個月買什麼。”

按照斯諾登的話說,美國國家安全部在30天的週期內從全球網絡系統收到970億條信息,通過比較信用卡或通訊記錄,幾乎可以真正恢復個人的實時動態,甚至可以分析出你接下來一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動態,可怕如斯。

大數據時代我們如何做才能保護自己,恐怕只有引起公眾意識,才能得到各大數據公司的危機意識,此路漫長而遙遠,願大家一起努力……

大數據時代,一場新的風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