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与庙的区别是什么?

手机用户6031086福音


寺与庙的区别是什么?

题主,您好!我是墨竹,很高兴与您交流。

现在大多数人去烧香拜佛、旅游经常会说去某某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有本质区别的。

寺,本来是官署的名字,秦朝时期,官员任职的地方,统称为寺。比如太常寺、大理寺等,汉朝的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另外,寺在汉语里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受历代王朝统治者青睐,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就兴建了一些建筑场所,供僧人教授佛法、居住、学习、修行,并把这些场所称作寺,表示古代皇帝对佛教弘扬的重视。对于僧人传教佛法的地方应称为“寺”或“寺院”,如白马寺、少林寺、灵隐寺等。

庙,本是祭祀的地方,比如自家的庙堂,用来供奉祖先。还有用来供奉鬼神或者是追溢文人武士,比如妈祖庙、孔子庙、关公庙和灶君庙等。

从供奉的人来看,就能发现两者的不同,庙里供奉的是亡魂,而寺里供奉的是菩萨、大佛等佛教神灵。从用途上来看,庙里只供奉亡灵,里面没有修行人,而寺里则主要用来传教佛法、讲经修行。

寺和庙在规模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寺的规模是很大的,里面设有殿堂、庙宇、居所以及其它休闲活动空间;而庙的规模较小,最小的甚至只能容下一尊塑像。

综上所述,我们平时说的“寺庙”是不准确的,寺就是寺,庙就是庙,不能混淆。


墨竹L


通常大家都会把寺和庙连起来说,认为寺庙是和尚住的地方。其实,寺与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秦朝时候,寺是指朝廷的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即为官署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长官名就叫大理寺卿。太常寺则是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在西汉时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就是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时期,九卿中的“鸿胪卿”,主要负责发布皇帝的命令,应对宾客等日常工作,它的官署就是“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在东汉明帝时,有一位天竺来的僧人,他用白马驮来许多经文,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为“白马寺”。

在梵语中,寺代表“僧众所住的园林”的意思。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叫法就越来越少了,而慢慢演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在古代时本是供祀祖宗或是用来摆放历代有名望的人物塑像的地方。当时,对于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家的祖庙,其他有官爵的人员,也可以按照规定的制度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如“土地庙”混在一起,逐渐蜕变为祭祀鬼、神的地方,成为人们心中各路神仙掌管山川江河、土地城池的神社。如龙王庙、山神庙。

庙作为祭祀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孔子庙,关羽庙。

所以,总的来说:“寺”是主尊供奉佛菩萨的场所;“庙”是主尊供奉鬼神的场所。


东篱梧桐雨


寺,与法度有关,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自秦汉始,历代设有九寺五监,同为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九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其职能与六部多有重叠,各代各朝设置情况也有不同。明清时,九寺存五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与都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亦袭此名;太常寺,负责祭祀;光禄寺,主管寿宴;太仆寺,管理车马;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寺之名用于宗教处所始于佛教,佛教处所用寺,始于白马寺:汉西域白马驮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广韵》。后世沿用之,再后,其他宗教处所亦用寺名,如:礼拜寺、摩尼寺、清真寺。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初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只能在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拜。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供奉祭祀鬼神的场所。庙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供奉孔子的文庙和供奉关羽的武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用于庙宇俗称的。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庙多指家庙,虽也供奉或佛教或道教神祗,但主要管理职能、服务范围和信众多集中在某一家族内。




芳草诗馆


不太确定,好像是这样,全凭模糊印象,如果说错了,就当我没说:

寺,相对规模大,供奉的是佛教人物,什么释迦牟尼、八个金刚、十六个护法什么的,而且有主持和各司其职的出家人定居在这里,也就是和尚、尼姑。寺,很可能是一个建筑群,有中央的主建筑和周围的附从建筑。所以寺往往称“寺院”,因为一般都会带有围墙,占很大一块地方的。

而庙,相对规模小,最常见的有三个开间,有的小庙甚至就一间屋子。供奉的是各类神灵,比如关公、妈祖、土地、阎王等,往往都是不驻人的,有的庙,可能有定期来打扫收拾的人,有的庙,可能一年到头也没有人来管。

庙,还有那种属于某个家族的家庙,用来供奉祖宗的,一般都是大家族才有,比如皇帝家就有。

至于具体到什么数字才有资格称寺或称庙,在建筑形式和规格上都有什么规定,就不知道了。


TeaC


在我们的日常口语里,寺和庙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们不会去注意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事实上,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建筑特色及供奉对象。以下就简单分辨一下这二者的区别。

寺,是指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寺”通“侍”,所以有“妇寺”“寺人”等词语。《周礼.天官·寺人》指出:“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经典释文》说得更明白:“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寺人是指天子、国君内廷地位最卑微的臣子,即仆人性质的小官吏,后代叫做宦官、太监。寺人办公的地方就叫寺。

宗教意义的寺又称兰若,是到汉代才开始有的。东汉明帝派人前往天竺求经,历经三年才回国。为纪念这次求经活动,东汉朝廷就在首都洛阳雍门外修建一座寺院,作为高僧居住修行的处所。因为那些佛经是用白马驮来的,所以僧院取名“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院,从此“寺”就成了我国僧院的通称。

庙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处所,是祭祀祖宗的神位屋 舍。我们先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又称宗庙、祖庙、太庙。《白虎通》说得明白:“宗者,尊也;庙者,貌也。像祖先之尊貌也。”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人,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因此庙还有用来供奉神灵的功能,如孔庙、岳王庙、武侯庙、曹娥庙、关帝庙以及奶奶庙、土地庙等。


与书居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


其实楼主的问题,还可以再延伸一下,我们平时所说的除了寺、庙之外,还有几个和它们相近的,比如:庵、观、祠、宫等等。下面简单来解释一下:



一、什么是寺?


在最早的时候,寺是一个政府部门,比如我们看影视剧,会听到“大理寺卿”这样的官职,它就是在大理寺这个部门做官的人,大理寺卿在古时候那是位列九卿的,官职很高。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狱的一个部门,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最高法,最早出现的时间在南北朝时候的北齐,之后历朝历代都有(清朝改为大理院)。


之所以后来在佛教中也用“寺”来作称呼,那是因为,寺的另一个意思,有延续、持续的意思。皇帝是希望大理寺这个机构要一直延续下去的,当然包括自己的江山能一直延续。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尤其到了南北朝,佛教达到了顶峰,政府就修建了大量的房子来给传播佛法的人居住,同时希望他们能把这件事情长久的做下去(兼有办事和教育两种功能),这些地方、场所,就被称为了“寺”。


我国的第一座“寺”,是洛阳的白马寺,建于唐朝,就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有关。



二、什么是庙?


我们经常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好像和尚就一定住在庙里一样。其实不是。



“庙”最开始的意思,是古人祭祀天地鬼神、列祖列宗的地方,叫作宗庙。一直到现在,在南方农村很多地方,还有大量的家庙(祭祀宗族祖先的)存在就是这个原因,这才是它最初的本意。庙是有等级限制的,而且非常严格: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如果超过这个定制,那就是违法乱禁,要诛杀的。


到了汉代,这种家庙性质的建筑,开始和祭拜社神的场所相混合,性质有了改变。于是就有了为那些功绩卓著的人建庙的情况,比如夫子庙、关公庙等等。之后的情况,就是道家的用庙,佛家的也用庙,区分不那么严格了。



三、其他称呼


前面说到的观、庵等等,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观,就是观察,观赏。最早的时候,就是观察天文星象,像观星台这样的地方就是。你想啊,要想观察月亮,观察星星,是不是得在很高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看,现在观景台也好,什么观也好,多是在高处的建筑。而道教之所以经常用“观”来称呼,是因为早在汉代的时候,道士和皇帝关系紧密,此后就一直沿用了。


庵,它的字面意思是小草屋,是私人的处所。后来就隐身为不对方开放的房子。大家想一下,这种私密的、不对外开放的地方,是不是给女性用更合适呢?所以,现在尼姑修行的地方,多用“庵”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从汉代开始的,那时候,庵,就是专门给比丘尼居住的。


我是小阿蛮,码字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哦。谢谢啦。

细读古诗词


主要区别

寺一般供奉佛像,像是少林寺,金山寺,白马寺,

庙,一般供奉先人,想孔庙,岳飞庙,一般皇帝死后也有庙号。

玉皇大帝,财神这类神仙应该供奉在道观里,

现在我们都把寺庙统称了,一般去寺庙参拜祈福。


无敌才是王道


寺与庙的原始功能不同

寺是佛家的清修地,供奉的是佛家宗主,修的是佛理。

寺中有佛理,有禅法,所以寺后来又被引申为法理,成为朝廷官署的名称。比如大理寺、寺曹、寺署。

庙,供奉的是鬼神,而且主要是供奉祖宗的神位。

皇家的庙叫太庙,依据这一点,庙又引申代指朝廷。比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即是指朝廷。

庙比寺更有等级之分。

寺,作为寺庙,于传播佛理而言,没有那么强的等级之分,但庙在封建时代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皇家供奉祖先叫太庙。是皇家的祠堂。而臣子和百姓的“庙”规格与等级都有严格的限制与规定。

起源的时间不同。

庙起源很早。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朝时称为明堂,秦汉时称为太庙。

而寺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才逐渐兴起。要比庙的起源时间晚很多。

起源的文化根源不同

庙起源于华夏民族的远古祭祀礼仪与宗法制度。华夏民族敬天地之道,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来,与封建宗法制度结合,才产生了庙。因此,庙一般建于世俗生活中。

而寺起源于佛教文化,根源在国外。寺的这一文化起源让它的建址大多选在远离世俗的清幽之地。

总之,寺与庙有很多不同。此处简略概谈。


良笙


现在一般人把寺庙混为一谈,其实古代把寺和庙区分的很清楚。主要供奉菩萨的为寺,主要供奉鬼神的为庙。

寺,在古代是皇权下的一个行政机关,如大理寺,其作用主要就是审核天下的案件,有罪的依法定罪,无罪的推翻重审(类似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室认为佛教有教化大众的作用,有利于安定团结,于是把传授佛法的地方称之为寺。有名的如白马寺,鸿胪寺等,据史书记载,白马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寺院。现在把供奉佛祖,菩萨 ,并有僧人管理的地方称之为寺。

庙,在中国的历史应该比寺还要遥远些。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祖宗先人的地方,如土地庙,山神庙,太庙,家庙。后一些大贤大德之人死后也可立庙,如孔子庙,关公庙,药王庙等。



老钟爱野钓


“庙”的历史其实比“寺”更为悠久,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很好的阐释了什么是“庙”。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而“寺”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单位,如大理寺等。古代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那个时候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