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 20 個月,小米換掉 CFO:市值比美團少 3000 億

上市 20 個月,小米換掉 CFO:市值比美團少 3000 億

終於塵埃落地。

4 月 10 日傍晚,小米集團公告,小米總裁王翔代理 CFO 一職,國際部總裁周受資不再兼任 CFO,將專注小米海外市場業務。這意味著,在執掌小米財政大權 5 年後,周受資正式卸任 CFO。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對於新 CFO 尚未有合適的人選。小米稱,董事會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遴選人才出任 CFO。

事實上,周受資只是小米上市後大換血的 " 冰山一角 "。在此之前,黎萬強離職,盧偉冰、苗雷、常程、王曉雁等人紛紛加盟,小米的第二代權力核心漸漸形成。只是這般大刀闊斧地換人,難以難掩雷軍的焦慮。

雷軍始終認為小米是前所未有的 " 新物種 ",但至今仍不被資本市場認可。上市 20 個月,小米一年營收超 2000 億,利潤也有上百億,但市值卻遠遠遜色利潤還不到 50 億的美團點評。截止 2020 年 4 月 13 日 16:00,小米市值為 2438 億港元,而美團點評總市值達 5659 億港元。換言之,一個美團市值大約抵上兩個多小米。

小米徹底換掉 CFO:

" 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遴選優秀人才 "

周受資正式徹底放下了執掌 5 年的小米財政大權。

環顧國內互聯網巨頭,總少不了擁有高盛履歷的牛人相助。阿里有蔡崇信,在阿里創業初期的關鍵時刻幫馬雲裡拿到了 500 萬美元投資;騰訊也有劉熾平,通過投資幫助騰訊帝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巧合的是,周受資也曾在高盛就職。在去哈佛商學院攻讀 MBA 之前,他曾是高盛的一名分析師。後來回顧起在高盛的那段工作經歷,周受資曾感慨," 整整持續了兩年,基本沒有周末。"

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後,周受資並沒有選擇回到高盛,而是加入了尤瑞 · 米爾納創辦的 DST,並且這一干就是 5 年。也正是這份工作,造就了他加入小米的契機。

即便放在全球風投圈,DST 的地位依舊不可小覷,這家總部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風投大鱷,在中國接連命中了阿里、京東、滴滴以及小米

等多傢俱有標杆性意義的互聯網公司。鮮為人知的是,年輕帥氣的周受資正是這一筆筆投資幕後的真正推手。

2010 年,年僅 27 的周受資剛剛加入 DST,任務是幫 DST 在中國物色適合投資的項目。同年 12 月,DST 創始人尤瑞 · 米爾納在周受資的安排下,見到了劉強東,最終達成了一項合作—— 5 億美元投資京東,佔股 8.8%。多年後,這一筆投資令 DST 收穫了 30 億美金的回報。

仍然是 2010 年,成立不到一年的小米進入了周受資的視野。為了接觸到雷軍,周受資費了一番功夫——他先是通過自己的關係網,認識了幾位被雷軍投資過的創始人,再通過這些創始人的引薦,最終在 2011 年 3 月成功與雷軍見面。經過近半年的瞭解和溝通,周受資安排了 DST 老闆等人拜訪小米公司,最終促成了對小米 5 億美元的投資。

正是 DST 資本對小米的投資,讓周受資和小米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繫。2015 年 7 月,周受資正式加入小米,並擔任 CFO,成為當時小米最年輕的高管。

加入小米後,周受資幫助小公司完善了財務管理與投資團隊。2018 年,小米成功赴港上市,成為港交所第一家 " 同股不同權 " 上市公司,作為 CFO 的周受資自然功不可沒。

直至 2019 年 11 月,小米宣佈內部高管調整:聯合創始人林斌任副董事長;原 CFO 周受資改任國際部總裁,CFO 職位暫時空缺。如今不到 5 個月時間,周受資正式卸任 CFO,只專注小米海外市場業務。

目前,小米 CFO 職位暫時由去年 11 月升任小米集團總裁的王翔代理。小米表示,集團董事會會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遴選優秀人才出任 CFO。

管理層大換血

下一個離開小米的會是誰?

小米走過十週年,雷軍感慨不已。

一週前,雷軍在微博上回憶,當時十幾個人就在北京中關村銀谷大廈的一個很小的辦公室,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開始了小米的創業。

關於這段往事,雷軍還和其他聯合創始人出境拍攝一部關於小米的微電影《1699 畢業季》,其中有一段令人捧腹卻又激情澎湃的片段:

雷軍:我們拿到投資了。

林斌:多少錢?

雷軍:10 萬塊呀。

林斌:人民幣嗎?

雷軍:是。

眾人高呼:我們終於可以做手機了。

然而,自從上市之後,小米管理層的人事變動十分頻繁,短短兩年幾乎進行了一次大換血。據投資界粗略梳理,當初和雷軍一起創辦小米的 7 位聯合創始人,大多數要麼已經離開小米,要麼已經退居二線。

其中,最為轟動的是 2019 年 11 月,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離職。被雷軍稱為 " 阿黎 " 的黎萬強,是小米的核心聯合創始人之一,據說小米創業時那鍋著名的小米粥,就是黎萬強的爸爸凌晨五點起來摸黑煮的。

從 2010 到 2012 年,黎萬強主要負責 MIUI 整體研發、設計和運營。期間黎萬強組建了小米網,負責小米手機的運營、營銷、服務、電商、物流等業務;還創造了包括 F 碼、米粉節、手機控等等與小米相關的熱詞。可以說,黎萬強一手打造了 MIUI 和小米網,雷軍曾這樣評價他," 小米創業五年,阿黎已成功拓荒兩次。"

令人唏噓的是,隨著黎萬強的離職,至少 3 名創業元老離開了小米。

周光平是小米幾位聯合創始人當中加入最晚的,卻是離開得最早。他曾經在摩托羅拉供職十多年,正是因為他的加入,雷軍才真正有了做手機、做硬件的底氣。

在小米上市之前,周光平就已經離開小米。和周光平一起離開的還有小米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黃江吉。周光平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出過問題,而黃江吉負責的米聊和小米路由器兩大產品始終沒有做起來,這被外界視為二人離開的真正原因。

目前仍留在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團隊,已經鮮少被人提起。洪鋒目前負責小米金融,該業務在上市公司體系之外。林斌、劉德雖然仍然在小米任職,但是顯然也已經逐漸退居二線。林斌目前擔任副董事長,協助雷軍管理董事會事務,不需要再像以前管理銷售部時到全國各地來回跑;劉德改任組織部部長,負責中高層管理幹部的聘用、升遷、培訓和考核激勵等,遠離前臺。

剩下的小米開山元老中,除了雷軍,只有王川仍在業務一線。王川現任職務是集團高級副總裁、大家電事業部總裁,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的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

小米創業 10 年,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雷軍這個勞模一樣。在公司上市之後,很多人終於熬到了財務自由,這時候也難免會有人失去了往日的工作熱情。在黎萬強離開小米之際,雷軍曾祝福他:" 從此徹底放飛自我,快意人生 "。

只是不知道,下一個離開小米的會是誰?

新權力的遊戲:

手機圈的老對手都給雷軍打工了

但小米的江山,還需要新鮮血液去賣命。

這兩年,雷軍悄悄網羅了不少手機圈大佬替自己打工。2019 年伊始, 中國手機界 " 老兵 "盧偉冰從雷軍手中接過了中國區總裁的大旗。

盧偉冰此前是金立集團總裁,加入小米後經歷了小米雙品牌戰略調整期。這一年多時間,由於所負責的紅米產品線多款手機銷量可觀,盧偉冰也越來越被雷軍看重。

或許是巧合,在 2020 年的同一天,前聯想集團副總裁、手機業務負責人常程加入小米,擔任小米集團副總裁,負責手機產品規劃。常程與小米的 " 恩怨 " 廣為人知,最激烈的時候,常程一度連續四天 " 碰瓷 " 小米,是叫板雷軍叫得最兇的對手,沒有之一。

隔了一天,小米再次發佈新的組織調整,意外地出現了小辣椒手機創始人王曉雁的身影——任命其為中國區副總裁兼銷售二部總經理,向盧偉冰彙報。追溯往事,小辣椒與小米曾在性價比層面大打價格戰,王曉雁稱得上是為雷軍添堵的第一人。

當然,小米的人事調整不止於此。據瞭解,小米新晉的一批部門總經理以 80 後為主,平均年齡 38.5 歲,表明小米正朝著幹部年輕化的方向演進,做好了人才梯隊的傳承準備。

" 沒有老兵,沒有傳承。沒有新軍,沒有未來。" 雷軍曾在內部郵件中表示,早在 2019 年初小米就決定著手培養、提拔一大批年輕的管理幹部,構建更具活力、更有進取心的各級前線指揮團隊。雷軍希望小米的未來將星雲集,更多的人才像創業初期一樣湧現出來建功立業。

創始人隱退、管理層換代,也許是每一個大公司成長的的必經之路。當年跟著馬雲創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跟著馬化騰創立騰訊的騰訊五虎,都早已從他們曾經一手建立起的帝國中漸漸退去。

就如同人體的細胞經過 7 年就會全部替換一次,已經 10 歲的小米也急需換血。

如今,隨著黎萬強、周光平、黃江吉、祁燕等人的離開,宣告小米的第一代核心管理層已經逐漸退場。而盧偉冰、苗雷、常程、王曉雁等人紛紛加入小米,意味著小米第二代領導班子正在漸次組成。

有意思的是,雷軍的第二代權力核心幾乎聚齊了手機圈二級梯隊曾經的大佬們,不知下一個加入征程的 " 老朋友 " 又會是誰?

上市 20 個月

小米市值為何比美團少 3000 億?

下一個十年,小米要彌補哪些缺陷?

這個答案也許只能從小米的行動去尋找。正如周受資卸任 CFO,市場曾有傳言稱,小米上市後持續下跌的股價讓二級市場投資人不滿,總要有人負責;不過投資界也從小米公司內部獲得另一種聲音——如今將佔比一半的境外業務交給周受資,是對年輕高管的一次歷練," 也可以解讀為高升 "。

這個傳言暫且不論真假,但是小米的市值確實是擺在眼前的一道尷尬,肯定是跟雷軍的期望相差甚遠。

其實在 IPO 之前,小米內部對公司的心理定價在 700 億至 800 億美元之間,甚至認為上市後較大概率衝擊 1000 億美元。然而,沒想到最終上市的結果卻與之前的估值大相徑庭。

更殘酷的是,小米 IPO 當天,雷軍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小米的投資者賺兩倍。可是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小米目前的股價為 10.14 港元,遠遠低於發行價 17 港元 / 股。

同樣在港股上市,小米的表現顯然遜色於美團點評。這兩家都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典型企業,幾乎是同時成立:10 年前小米成立的次日,王興創立了美團。而且兩家公司同是 2018 年在港股上市,又是目前港股中為數不多的兩家 " 同股不同權 " 公司,自然會被拿來粗淺比較。

3 月 30 日,小米發佈了 2019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小米 2019 年全年總收入首次突破 2000 億元,達到 2058 億元,經調整後全年淨利潤為 115 億元。

同一天,美團點評也對外發布了 2019 全年財報:去年全年,美團收入為 975 億元,同比增長 49.5%,經調整淨利潤達 47 億元。

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營收突破較美團高出 111.05%;不僅如此,小米憑藉上百億元的利潤,比美團點評高達數倍。但在市值方面,目前美團點評 5659.81 億港元,小米 2438.64 億港元,美團卻是小米的 2.32 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最普遍的觀點是,儘管美團在 2019 年才首次實現盈利,但是作為一家純正的互聯網公司,隨著規模擴大,可以預見未來的盈利能力也會越來越大。

反觀小米,至今仍然難以擺脫 " 硬件公司 " 的定位。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是雷軍認為小米應該是 " 騰訊 X 蘋果" 的關鍵,卻始終表現平平。儘管雷軍一直強調小米是一家 " 全方位的、綜合性的新物種公司 ",顯然市場至今並不買賬。

沒辦法,雷軍只能從大刀闊斧換人開始,尋找新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