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提起武俠二字,我想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廣大男性同胞們,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起金庸先生的經典小說,基本上14部小說都拍成了大家所熟知的電視劇,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當然除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還有梁羽生、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溫瑞安等武俠小說家,大家可以抽空去了解一下各自的代表作,個人認為都稱得上是武俠界的開山之祖和一股清流。

武俠的魅力,武俠的風範、俠之大者,這裡頭應該都有中國人的樣子和派頭。這其中應該有江湖義氣、有俠肝義膽、有信譽、有仁愛、有禮儀、有為人處世、有俠義感、有道德感、有分寸感、有羞恥感、有操守感。

一部武俠小說就有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在裡面,俠客視為生命的劍,除了是一種武器外,它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和俠之大者風範的體現。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今天就這個問題在網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當然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回應,特意挑選了部分網友的看法,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他們的心目中,傳統武俠所包含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和含義?

網友清源說:“就我個人認為,純文人,不宜臧否今人,只宜品評歷史,因為你看不懂,人性之複雜,非惟單純一個毛而匯,文人品評今人,多是感情大於理性。皮皮亦不例外,以前文可以例證,亦為文之短也。”

網友天馬行空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手裡有權有錢,終究比手裡有劍好使。”所以武俠只能成回憶……“

網友老雁說:”我想活著武俠書裡,而不是新聞聯播裡。“

網友Gx乖喜嬰童|蘇說:”武俠小說看得我熱血沸騰,也看得我悲從中來。“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大志說:”其實中國武俠一直強調的是“俠”而非“武”!“

網友K細胞說:“兒女情長今猶在,江湖俠骨已無多。”

網友栗子說:“梁羽生是武當派的太極劍,醇厚莊重,渾然天成,一脈混元金斗的圓滿。如天空,籠罩四野,萬物漫不過其間;如山峰,穩妥厚重,雖不精雅卻以拙勝巧。

古龍是浪跡天涯的過客,心胸中安放溫柔,眼神裡藏著悲涼,生命隨時可以為愛人捨棄,愛情又隨時遭遇著背叛。如孤狼,滄然兇狠殘烈暴虐;如旅人,一直在行走,一直在流浪,沒有目的,無法停留。金庸,“俠之大者”筆墨難書。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寫百人百景百事百般絢爛多彩,掩卷閉目凝神,千萬豪情千萬壯志千萬不能盡言。寫情,情何以堪?寫事,事事難料。寫人,人人百態。

一筆墨勁,紙見高低。武俠書只看這三人,三人既逝,江湖不再,尤記得那句長聯,隱約中似聽見有人低聲笑,慢慢吟: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網友蘇內河說:“於我而言,武俠最迷人的地方,在紅塵與信義之中。”

網友滄海一粟說:“自《新龍門客棧》之後,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武俠電影,自金鏞先生作古後,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家。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在幾乎每一個男人世界裡,或多或少都有一個武俠夢,在夢裡,可以快意恩仇,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可以殺富濟貧,可以仗劍走天涯……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致敬為華語武俠片做出傑出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華語武俠片的史冊中:胡金銓,楚原,張澈,王天林,劉家良,徐克,狄龍,譚道良,姜大衛,孟飛,劉家輝,王羽,陳觀泰,劉忠良,戚冠軍,李小龍,鄭珮珮,袁和平……”

網友赫連巴特爾說:“21世紀了,手裡有權有錢,終究比手裡有劍好使。武俠不再是一種精神,武俠小說也不再是成年人看的童話。我們經歷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網友小兵說:“李白以後,漢人的精神和生活逐漸萎縮,氣息不再。千年後,港臺武俠無師自通地接上了這一脈,眾生又在武俠裡看到中國人的樣子。”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虛空說:“作為看武俠追武俠長大的90後,以前的武俠片,看完以後都是模仿招式,感慨人生不逢時,恨不得仗劍走天涯。現在的小說,是個人就能去網上胡謅幾句,動不動就穿越,動不動就修仙,皮不痛肉不癢,再也沒有情懷可言,毫無興致了……”

網友髙墀遲說:“八十年代我念小學四年級時,一位同學帶了《射鵰英雄傳》到班級裡,大開本的上下兩冊,我找他借來看,人生第一次接觸到金庸武俠小說,從此著迷並深深愛上了他的所有武俠小說,除了《俠客行》、《連城訣》只看了一遍,其餘十幾部小說都是重複看了多遍,尤其《神鵰俠侶》,三十年來重複地看。

看書是樂趣,看金大俠的武俠小說更是樂趣中的樂趣。記得當年第一次看《射鵰英雄傳》時只用了一天一夜時間,因為同學也是轉借自別人,必須隔天就歸還,所以瘋狂地以最快速度看完。從此走上酷愛閱讀武俠小說之路,古龍、梁羽生等當年諸多作家的武俠小說看了一個遍,比較冷門的一套王度廬《鶴驚崑崙》,不知有沒有很多人看過?

多年來,總是聽到有人拿金庸和古龍做比較,甚至有的觀點認為古龍比金庸強,但我個人心裡卻不以為然。古龍的小說誠然喜歡,但內心裡還是覺得金庸更勝一籌,也許是個人喜好吧。”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古劍奇談說:“我一直以為梁羽生和金庸不是同時期的 至少梁先金後,因為我最早看的武俠小說是七劍下天山然後冰川天女傳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

私以為劉松仁和米雪的萍蹤俠影錄扮相最貼合小說人物。然後才看的金庸射鵰英雄傳 一發可收,至此再不看梁羽生。古龍與我同姓,讀他小說時我還引以為傲了一陣子 後來才知道人家姓熊不姓古,略失落。竊以為古龍的武俠小說不如金庸耐讀,當然只是個人喜好偏差問題。”

網友Yoyo說:“少女時代,我喜歡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而不愛看瓊瑤阿姨的言情小說…我心裡的英雄我羨慕的神仙眷侶我向往的生活都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裡。”

網友Shu說:“嗯,我接觸的第一本武俠小說是“蜀山奇俠傳”,貌似是讀小學五年級吧。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看王度廬的“玉嬌龍”~可是找不到可以共鳴的人,儘管後來的“臥虎藏龍”大熱,知道這部小說的人依舊不多。整個初中時代一頭扎到金庸梁羽生的世界~張丹楓雲蕾,厲勝男谷之華,郭靖黃蓉楊過…。當中也看溫瑞安古龍,只是看得不齊。北上求學後,武俠小說從我的閱讀書單慢慢退出…… 今天還有人讀武俠小說麼?!”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山童說:“武俠改編作品,金庸自不必說。古龍作品,倪匡天天寫,邵氏天天拍。梁羽生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等,最愛雲海玉弓緣,看時覺得十分無趣,最後一章大逆轉,厲勝男在整個武俠世界裡都是熠熠生輝的人物。溫大俠的神州奇俠系列一直未搬上屏幕是個遺憾,不過以現在的能力,大概也拍不出蕭秋水唐方李沉舟柳五柳隨風這些絕頂的人物。”

網友珍珠米說:“從想象力來說,多數武俠劇未必比得過火影忍者,而和現在修仙,魂環之流相比,似乎更是越來越不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觀了,不得不承認,淘汰是早晚的事。”

網友皓之說:“相比現在的武俠片,我還就喜歡看邵氏的武俠,差不多都看過了。還有公案小說,什麼《狄公案》、《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裡面的俠客和清官就是當代不可企及的夢想。”

網友細嗅薔薇說:“落魄江湖載酒行……江湖夜雨十年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說起武俠,不能不想起江湖二字,大江滔滔,湖海茫茫,金庸、梁羽生的武俠自不待言,正邪涇渭分明而又難分你我,終究脫不得一個情字暗中作祟、偷偷轉換,家國情懷中難掩兒女情長。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就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等老一輩武俠人,當年自個也是江湖風雲人物,聽說還珠樓主還身具武功底子。古龍走得早,才華橫溢、奇峰突起、痛快恩仇,不寫具體武功招式而以造勢烘托,筆下人物多情敏感,且多塑造苦情人物,至今仍記得李尋歡落寞的眼神,仍記得蕭十一郎打敗畢生之敵後留而不殺,只是緩緩轉身離去:我,還是欠你的……。

溫瑞安在寫作上有點像古龍,語言簡短而多段落,取人物名字有水平:蕭秋水、李沉舟、柳隨風、趙師容、燕狂徒、衛悲回、蘇枕夢……快趕上瓊瑤阿姨的言情小說人物了。

終究已經不是武俠高峰了,逝去的江湖,當年的武俠,何其有幸看到它經歷我的整個少年時期,徐克說黃霑走的時候他心情挺平靜,只是黃霑的歌他再也不聽了……梁羽生、金庸走的時候我都寫下文字相送,也算平靜,只是新翻拍的武俠片,我很早之前、就不看了。縱然有了許多特效,人物打扮越來越精緻,投入越來越大,但是江湖這杯酒,終究越來越淡了……飲盡殘酒,拱手拜別,霑叔說: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阿圈圈說:“每次看完覺得有種灑脫後又漸漸悲涼的心情,武俠在我的童年裡佔了很大的部分,幾乎在電視上看完《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圓月彎刀》等等之後,我就特別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江湖裡的人。後來大了才明白,我確實身在江湖,但這個江湖不是書裡寫的那樣快意恩仇,但自己還是對那個時代的熱血和義氣很喜歡,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確信那個江湖肯定是有的。也許是自己的心境還是因為社會環境而改變了,再不能有小時候那樣純粹因為那個俠客的正義出手相助而激動萬分,只留存了懷念的心緒。”

網友方啟華說:“好在出了個徐浩峰,從倭寇的蹤跡,到箭士柳白猿,以及師父。刀背藏身很快也要上映了,將來人民再說新世紀武俠的時候,不得不提徐氏武俠,沒有威亞,沒有特技,也沒有蓋世神功,只有真刀真劍,只有見招拆招。希望徐浩峰能堅持自己的風格,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武俠作品。

也希望有更多的導演能繼續武俠這一體裁,中國從不缺好的故事,但想在資本和藝術中間找平衡確實是難。希望江湖不滅,武俠不死。金庸去世時寫了個輓聯:蕭峰墜崖,人間再無大俠;小寶隱居,江湖不復傳奇。”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網友大俠說:“李白以後,漢人的精神和生活逐漸萎縮,氣息不再。千年後,港臺武俠無師自通地接上了這一脈,眾生又在武俠裡看到中國人的樣子。”

網友途中遇見你說:“寫武俠,拍武俠的人們,他們的武俠不僅在書頁裡,銀幕中,如同鑄劍師,他們最終用自己的人生演繹真實的武俠世界。”

網友包劍林說:“你一下子喚起我們沉睡多年的武俠夢,讀書那會兒課堂、家裡到處都是借的武俠小說,回不去的歲月喲!”

網友傑勒說:“十四五的時候最喜歡看武俠小說了,那幾年把李涼、戊戟、陳青雲的小說都看了遍,青年時代留下的很多開心的記憶就是沉迷武俠小說裡的時候。”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美慧VIPKID說:“幾次讀斷,字裡行間反覆斟酌。內心如江海翻騰,喉嚨也湧來湧去…看著看著文字間一下子就升了劍影俠客的畫面,想起幾年前痴迷武俠電影那會,其中的江湖,總也走不出,總也如夢。”

網友我姓姜啊說:“流亡港臺、海外的華人,醉心寫刀劍如夢的中國故事。而內地文人講述的故事,大多傾心現實主義,現實到殘忍。” 想起《俠隱》和《邪不壓正》。

網友孫文君說:“印象最深的兩個角色,黃日華版的喬峰,章子怡飾演的宮二,一個心繫蒼生卻容不下自己,一個斷了身後身也要走眼前路。”

網友寒昭說:“提到武俠影視化,真的心疼老溫,金古都有得原著神髓的作品,但唯獨老溫影視化永遠在翻車,從未被超越。”

唱一曲出塞的歌謠,滄海一聲笑,萬籟俱寂,風蕭蕭日落潮退去,天地生太極,其中“滄海一聲笑”,是致敬黃霑,也是致敬逝去的武俠時代。

傳統武俠精神、俠之大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風範?

自武俠文化興起,九十年過去了。今天的武俠情懷,從搞民謠出身的高曉松、名校海歸的尹約筆下寫出來,從擅長情歌的王菲、悔創阿里的馬雲嘴裡唱出來,再沒了黃霑筆下嗓間,那莽莽蒼蒼的大氣古樸、呼之欲出的豪邁,只瀰漫了一股單純的娛樂和廉價的傷感懷舊。

真心希望還能誕生出一批像金庸、古龍、梁羽生、徐克這樣的擁有武俠情懷的人物,真心希望大家可以重拾武俠情懷和這種精神,這不僅是文人的理想也是時代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