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武俠?爲國爲民,俠之大者!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在現代一個離武俠越來越遙遠的年代,很多人會有著這樣一個疑問,俠是什麼,俠義精神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想必在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一個答案,有著自己理想中的一種俠義精神。

什麼是武俠?

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以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武俠與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聯繫。武俠按時間分有古代和民國武俠,按流派分有新、舊以及古仙武俠,武俠作者有19世紀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當代的以及其他時期的作家。

1

金庸小說

金庸武俠小說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掀起學術界對其進行研究的熱潮。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對傳統武俠小說的昇華和超越。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書劍恩仇錄》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書劍恩仇錄》(新版改名《書劍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萬言;雖然僅只是金庸的武俠處女作,但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啼聲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而金庸運筆不測,尤饒奇趣!其小說聲口之佳,直逼白羽,且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射鵰英雄傳》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不作第二人想!《射鵰》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亂為歷史背景,描寫長春子丘處機為保全忠良義士遺孤郭靖、楊康(暗嵌"靖康之恥"),而與江南七怪打賭傳藝所引發的一連串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佈局絕妙,以種種陰錯陽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隨母遠居大漠,刻苦自勵,始終不忘家恨國仇;而楊康則隨母進入金國趙王府,認賊作父,安享榮華富貴。

在這部罕見的鉅著中,金庸將歷史、武俠、冒險、傳奇、兵法、戰陣與中國固有忠孝節義觀念共冶於一爐;信筆揮灑,已至隨心所欲的地步。全書浩然正氣,躍然紙上,民族大義融貫了每一章節。是故,金庸乃以《射鵰》一書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當代武俠小說界的權威地位。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神鵰俠侶》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神鵰俠侶》寫至情至性的師生戀與大俠由偏入正的成長過程;

到了《神鵰俠侶》,金庸對於正統的儒家傳統有所偏離,假如說,郭靖是一個合規合矩的英雄,那麼楊過則是一個反叛的英雄。金庸在楊過身上,寫出了一種道家文化的理想人格:順其自然,至情至性。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倚天屠龍記》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倚天屠龍記》寫名實之辨與正邪錯亂;包括了正、反、合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正",即俠義的傳奇。既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奇來歷,又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傳統。

第二個層面是"反",即寫人性特徵。屠龍寶刀即刀中的兵書當然不是什麼"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類的貪慾和權勢欲,那些人之所以費盡心機地爭奪寶刀,無非是衝著"寶刀屠龍"的利器和"號令天下"的權勢而來。可笑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到最終卻都為之"反算了卿卿性命"。

第三個層面是"合",即寫傳奇與歷史的結合,俠義和人性的結合,人類的良知和善意的結合,歷史的透視和理想的結合。所有這些"結合",最終當然都體現在張無忌這一主人公身上,也體現在張無忌送給徐達將軍的那一段活中,同時還體現在作者對歷史所作的巧妙演繹——此後徐達果然用兵如神,連敗元軍,最後統兵北伐,直將蒙古人趕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天龍八部》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天龍八部》寫芸芸眾生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與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劇;

"天龍八部"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鉅著。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笑傲江湖》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笑傲江湖》寫權力令人腐化與政治鬥爭之殘酷無情。"笑傲江湖"源自吳承恩著《西遊記》中的一句詞。該書沒有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笑傲江湖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鬥爭,同時也表露對鬥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笑傲江湖》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笑傲江湖》的中心是武林爭霸奪權,為了達到目的,奪取《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最後兩派都敗在《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上。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鹿鼎記》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直到《鹿鼎記》(一九六九年)問世,以一個僅識武功皮毛而不學有術的小雜種,竟將天下英雄、歷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開中國武俠小說前所未有無劍勝有劍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記》之反武俠與塞萬提斯《魔俠傳》之反騎士最大的不同,在於兩者創作動機:塞萬提斯因痛憤當時西班牙人沉迷於騎士文學的浪漫故事,遂用反諷現實的手法寫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訶德到處碰壁,夢幻成空。而金庸卻是出於向自我挑戰心理,乃一反武俠傳統,打破世俗觀念,徹底解放人性;教韋小寶鬥智不鬥力,為了爭取生存機會,無所不用其極!其實這正合孫子兵法所謂上兵伐謀之道,因而武功在此盡成虛妄;韋小寶機詐百出,到處招搖撞騙,竟無往而不利!

2

俠義精神

中國的俠文化歷史悠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時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武俠精神是指認為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能夠機智勇敢地懲惡揚善、扶貧濟困的人才能稱之為"俠義"。"凡你我俠義做事,不要聲張,總要機密,能夠隱諱,寧可不露本來面目,只要剪惡除強、扶危濟困就是了。"(《三俠五義》第六十回)

半個多世紀前,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白羽,朱貞木等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那是武俠的第一個高峰。然後,港臺文化興起的時候,金庸、梁羽生、古龍又將武俠推上了第二個高峰。無論是《射鵰英雄傳》三部曲還是《一代宗師》,俠的詮釋,都是金庸那句著名的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句話藉著郭靖之口於襄陽兵困之時說出,擲地有聲,江湖震動。

從此,這幾乎成了俠的唯一解釋,至少是大俠的唯一解釋。

何為武俠?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感謝"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讀者協會'"提供照片與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