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今天一位老友向我詢問有關團隊管理的問題:團隊人員差異太大,好的有抱怨,差的坐等靠,團隊穩定受到挑戰,寄生的社畜又不知道該如何淘汰,真是頭疼。

(此處,需要腦補“社畜”概念的,請找度娘)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朋友的問題其實具備普遍性,很多企業都會存在。管理的核心是用人,用對的人做正確的事,自然管理人就需要選出值得投入資源去支持的群體,讓高產能的人發揮效用,帶動整體向前跑。產能管理由此產生,背後就是數字遊戲。

其實數字世界是最客觀,最公平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了解數據、理解數據,並學會運用數據。結合過去團隊管理經驗,超過10年我都在跟產能打交道,大到整體機構的KPI產能、小到每個客戶經理的業績產能,無論什麼產品、什麼管理模式,無論怎樣創新,追根到底以產出論英雄,產能管理是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小衡量單位,適用於任何行業、任何組織、任何機構、任何團隊,萬變不離其中~~

手繪一張圖,高度歸納一下我對產能管理的理解和管理邏輯: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內容有點多,分步做介紹更清晰:

產能分佈圖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重點需要理解的是,任何時點統計的全員產能(也可以換成團隊或分支機構,本文先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舉例說明)都是一樣的,如上圖所示:A、B、C、D的產能分佈關係是永遠存在的。

A代表top 20%的高產能群體,是核心創收群體;高產能的員工代表;

B代表top 30%--50%的次優產能群體,是高於平均產能水平線的員工代表; 當然也可以選取中位數做相對比較,但是如果掛鉤到個人,還是建議用算術平均數。因為如果衡量的是員工個人,中位數會定位到具體的個人,作人的比較不如與集體的平均值作比較更客觀,也更容易被員工接受;

C代表低於平均產能線群體的前10%,是需要關心是否有提升空間的員工代表;也是最有希望通過努力,來跨過平均線的員工,是提升整體產出水平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潛力群體;

D代表末尾20%的低產能群體,是需要針對性降低資源投入,執行優勝略汰的主要目標;

員工隊伍一旦組建,讓A、B、C、D良性的流動起來,就能有策略地穩定提升平均產能(圖中Mean的綠色線),當平局產能穩步提升,整體產出肯定是正向發展的。

HR合理控制A、B、C、D的人數變化,控制好相對比例,就能很好的控制投入產出。A、B的績優流失率要越低越好,一般要控制在5%以內;C的業績成長率要正增長,出現負增長要問責管理者;D的員工流轉率要高於20%,才是合理的資源換血。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

  • 產能業績的排名數據必須做到全公開,數據只有公開透明才能發揮客觀與公證的價值。
  • 數據統計口徑,要統一,要一視同仁,要公開說明。
  • 排名公佈:最直接的方式是月度排名榜上牆,每日更新榜單,工作群內全員公佈。


Top A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80%的產出來自20%的人員,二八原則適用所有需要衡量投入產出的維度。產能管理亦然。

管理者的精力投入也是公司資源,理應有更多的精力去幫助Top20%持續高產出,穩中有升才能全面提升產出總量。

高質量的溝通策略,是需要管理者把握的,花時間更多的去了解提升他們的產能還需要哪些支持,需要掃清哪些障礙,需要哪些資源配置的投入,作為管理者為top高產能人員排除萬難奮勇直追是工作重心之一。

次優群體 B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由於確定B類群體的方式是參考平均產能,那自然,高於平均數的人員後30%即為次優群體。

員工的成長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週期性,常態化的學習培訓,會議分享,戰略宣導都是對員工培養的資源投入。平均產能上方的50%群體是企業的核心價值所在,穩定發展是核心,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培訓資源為有心人做打造,讓員工的成長通過業績排名可視化,打造有心人的成長路徑。

拉一把 C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低於平均數但貼近平均數的群體,也是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去“拉一把”的。常言道:後生可畏! 一浪高過一浪~~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都是在形容C類群體。

讓60%-50%之間的群體盯住平均產能的目標,跳一跳,夠到目標就是勝利。因為後50%的群體也需要英雄,更需要梳理成長標兵,讓短期落後,新生力量有奮鬥的目標,有學習的榜樣也是重要的文化建設。

當個人的努力已經100%,但整體平局產能的增速超過了自身能力的時候,小團隊的科學組建就變成了關鍵。 如何讓團隊成長帶動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是數據運營的一個課題,改天給大家談談有關團隊產能管理的話題。

Bottom D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只要排名,就一定會有Bottom 20%,控制好Bottom20%的流動性,是效率和資源管理的核心。

隊伍一定要堅持優勝略汰,產能公開透明,就是淘汰機制的前移。對於掛鉤業績的群體,合理的薪酬結構,浮動掛鉤機制要合理透明,排名大考(一般是季度),有獎有罰是必須的。Bottom10%的高流動性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也許,有人會問,那總體減去ABCD後,剩餘的群體不用管了嗎? 答案是:自然成長。管理全體時,就是在付出管理成本啊,沒有觸及淘汰線,但業績處於中下的群體,在每日公開的排名中,自然會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奮鬥的目標,因為他們也處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文化中。一句老話:孩子需要獨立性,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其實是一個道理。好苗不愁長,是種子就會跑向ABC,長不大就會跑到D。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排名,為了打造你追我趕的績效文化。每個層級都能清楚定位首要追趕的目標是管理哲學,更是數據化運營的核心價值。

企業需要戰略目標,每個個體同樣也需要自定義的小目標。數據運營的公開透明,可以很好的量化個人小目標,更是管理者打雞血的必備武器。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最後歸納總結一下,權當雞精。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相關文章

01 企業效率管理的思考

02 客群標籤管理的探討

解讀產能數據背後的管理邏輯 | 白菜實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