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 地獄不止18層 』

精選

來源:心理0時差(ID:PsyTime)

01

監獄坑,一個深不見底的神秘空間。

格倫在 48 層緩慢睜開雙眼,對面坐著一位頭髮斑白的老人。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隔在他們中間的,是貫穿整個監獄坑的掏空部分。格倫小心向下望去,發現每一層的構造完全相同 —— 兩個人,兩張床。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初來乍到,格倫熱情地向老人打招呼,並走過去想要握手示好。

然而卻遭到了果斷的拒絕,他被要求老實待在自己那一側,不要隨意走動。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面對老人的不友好,格倫開始和其他鄰居打招呼,“哈嘍!”,他向下面那層人大聲喊。

“別衝他們喊!” 老人立刻斥責。

“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下層人。”

莫名其妙。格倫隨後抬起頭想向上面的人喊,老人又立刻說打斷他,“上面的人是不會搭理你的。”

“為什麼?”

“顯而易見,他們是上層人。”

此時的格倫,就像是一個剛剛進入遊戲的菜鳥,一無所知。老人告訴他,在監獄坑裡面一切都是為了食物,有了食物才能活下去。而且,你剛來就在 48 層,已經很幸運了。

不顧格倫的驚訝,老人拿著一個枕頭放在地上,跪在坑前。就在此時,一個裝滿食物的平臺緩緩下降。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如果說突然下來的浮空平臺令人匪夷所思,那麼接下來的場景則令人噁心不已 —— 平臺上的東西哪是什麼食物,全都是殘羹剩飯,看著老人大口吞吃,格倫一陣反胃,怎麼會有人吃這麼噁心的東西?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他終於反應過來了 —— 原來,自己在 48 層,那麼上面一共還有 47 層,也就是說,眼前的食物是 94 個人的剩飯!

老人告訴他,每個人不允許把任何食物留在自己那一層,否則就會被 “高溫灼燒” 或者 “低溫冷凍”,直至死亡。而且,每個人所在的房間一個月隨機換一次,換到第幾層全憑運氣。但一般來說,100 層以下基本沒什麼吃的了。

老人再次強調,48 層真的很幸運,上個月他在 132 層時,平臺到達那裡只會剩下餐具。

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老人上次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是怎麼撐過一個月的呢?

“我沒說我不進食,只是食物到不了那裡而已,沒有食物可以撐過一個月”,老人如是說。

沒有食物也能撐過一個月?

怎麼可能啊。

等等,你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人笑而不語……

死亡面前,一場人性的終極拷問,已經悄然拉開了帷幕。

02

有人說,“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監獄坑裡,超過 50 層後,人們會為了食物大打出手;而超過 100 層後,平臺上根本沒有食物,為了活下去,你猜會發生什麼?

格倫一下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最先想到的,是每層人要定量進食,這樣就可以保證最下面的人有食物可吃,活到刑滿釋放的日子。

聯繫大家,團結起來,勢在必行!

然而,現實卻是上層人根本不搭理他,好像在看一個傻子;下層人也只是辱罵他,“我** 憑什麼定量?好不容易有吃的,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來自 “上層人” 的俯視

「自發性團結」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雖然看起來每層之間相隔 6 米,但實際上卻隔了十萬八千里。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保持現狀。

在這樣的環境中,理想主義漸漸喪失了光芒。

當發現自己根本無力改變現狀後,格倫也慢慢適應了監獄坑的生活:吃剩飯,讀自己帶來的那本《堂吉訶德》,睡覺……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兩個人相處得也越來越融洽,一起開玩笑,一起洗澡,甚至格倫也會給老人讀書聽。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平淡,那麼的和睦。

只是,如果這不是在監獄坑裡,就好了。

一個月馬上就要過去,這意味著每個人所在的樓層馬上就要發生變化。

那天再次從睡夢中睜開雙眼,格倫發現自己完全動彈不得。原來,同層的老人用床單把自己綁在了床上。此刻的他們,身處 171 層。昔日的好友,轉眼間就變成了食人的惡魔。果然,在監獄坑裡面,每下降一層,人性的貪婪與狠毒便加重了一分。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進入監獄坑前,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帶進來任何一件物品。毫無疑問,格倫帶的是那本《堂吉訶德》,而老人帶的卻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刀。此時此刻,大有一副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奇怪氛圍。

“顯而易見,我並不想殺人。我只是害怕,你如此年輕氣壯,我也只好這麼做。而且你要知道,這都是上面那些人逼的,上面的 340 個人都要為此負責!” 老人如是說。

聽著他胡說八道,格倫已經徹底絕望了……

這就是監獄坑的規則,前一個月在上層,那麼接下來的一個月就會大概率輪到下層,反之亦然。

兩個極端,週而復始。

可怕的是,沒有人會約束人們在這裡的行為。

03 在監獄坑裡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上面的情節,出自最近很火的一部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並不妨礙我們被它打動,因為這背後有著我們熟悉的,人性。

大叔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受是壓抑,一種無力改變的壓抑,一種看不到希望的壓抑,更不用說電影中血腥情節帶來的陣陣噁心……(在私下觀看前, 大叔希望你能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哦~)

有人說,殺人的不是獸,是獸性。

同樣,在監獄坑裡不管他人死活、相互傷害的,不是人,是人性。

究竟是怎樣的人性,讓一群本可以全部活下來的人,一個個走向死亡?

1. “權力” 讓人喪失自我

其實,每個人進監獄坑之前,都會報告自己最喜歡的食物。也就是說,每天的平臺上,有著可以讓每一個人活下來的美餐。而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可以定量進食,食物最後就能夠到達最底層。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然而,在這樣一個縱向的空間裡,分了上下,有了先後,事情就開始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 “我憑什麼給下面的人留吃的?!”

“上下” 與 “先後” 的背後,表現出的是權力高低不同。

無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力的危害很多,特別是會增加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提高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1,2]

其中,社會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感、親疏感。當一個人的權力較高時,ta 就會感覺和那些比自己低一級的人有距離感,距離感越大,雙方的親密程度就越低,因而也不會擔心對方是否能吃飽,是否能活下來。

而且,這種距離感最終可能會權力大的人喪失人性,即去人性化 —— 不把下一層的人當人,視為像動物那樣幼稚的、非理性的,或者像機器那樣冷漠、沒有生氣的。

此時,他們只會自己享樂,而不管別人死活。不僅沒有節制地享用食物,甚至在食物上踩來踩去,因為不管怎樣,下面那群 “人” 都是會吃的。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還是那句話,雖然每層之間只隔了 6 米,但是這 6 米所帶來的權力,卻是天差地別的。

2. “猜疑” 導致相互傷害

上層與下層之間,因為食物分化不同,造成了權力高低不同。

而在同一層中,兩個人又是如何互相殘害的呢?

大叔知道,因為飢餓而變身為食人魔,並非不可能,但這絕不是唯一的理由。在一些情況下,下層人是可以較為和睦地相處,或者通過其它方式來熬過去這艱難的一個月,例如男主格倫選擇了吃書。

飢餓的背後,更多的是藏著不信任與猜疑—— “不信任對方,猜疑對方會吃掉自己,那還不如先發制人!而且,這根本不是我的錯,不然你也會吃掉我,都是你們逼的!”

哪些情況,更容易激發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呢?

第一,彼此之間區別太大。

我們更容易信任同一群體的人,例如同是老年人、同是學生、同是亞洲人…… 當彼此之間的區別太大,所屬不同群體時,則更容易引起不信任感。

例如,同一層的亞洲人可能會更加不信任歐美人,而老年人也不信任年輕人。就像男主格倫遇到的那位老人,他把格倫綁在了床上,理由便是他沒有那麼年輕力壯,最後只能任人宰割。為了活下去,他 “只好” 先綁了格倫,任憑自己享用。

第二,消極情緒也會讓人陷入猜疑。

最近有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消極情緒狀態時,會更難以信任他人,可能是因為這種消極感讓人處於一種警覺的狀態。此時在他們眼裡,為了不被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誰也不信任。[3]

毫無疑問,當發現自己處於沒有食物的監獄坑下層時,恐慌、害怕等負面的情緒接踵而來,讓人在保持警覺的同時,喪失了理性。

飢餓,不信任與猜疑,都可能帶來無法想象的悲劇。

但大叔覺得,最大的悲劇,是監獄坑的人慢慢把食人看作是習以為常的。

04 想讓所有人活下來,出路是什麼?

說回這部電影。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反覆問自己:如果換作是我生活在監獄坑裡,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相信即使是死循環,也肯定有辦法來打破。

其實電影后來給出了兩種可能的方式:

1. 以身作則。自己食用定量的食物,並且給最近的下一層分配好定量食物,以此類推。

2. 強制分配。處於某一高層的兩個人跟隨平臺下降,武力要求每一層的人都必須吃定量的食物。

但說到底,終究還是信任的問題—— “我以身作則定量進食,真的可以保證並信任下一層的人也會這樣做嗎?我在高層的時候,跟著平臺一起下去強制分配食物,但當下個月我在低層時,那些新的上層人也會這樣做麼?”

信任的建立並不容易,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有著權力分化,有著生死存亡的情景中。

這樣,來和大叔一起做個情景小遊戲,感受下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很難信任別人。

請仔細閱讀以下故事片段:

兩個嫌疑犯(A 和 B)作案後被警察抓住,隔離審訊。警方的政策是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1. 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一方 “背叛”);

2. 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8 年(互相 “背叛”);

3. 如果都不坦白則因證據不足各判 2 年(一起 “合作”)。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看完了嗎?OK,請問:

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嫌疑犯,你會怎樣做?

1.坦白(背叛對方)

2.不坦白(信任對方,與對方合作)

上面這個小遊戲你可能很熟悉,是博弈論中特別經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因為“不知道對方會怎麼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對方” 而產生的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相矛盾的情況,此時便會出現強烈的心理博弈。

毫無疑問,雙方合作、都不坦白是對彼此都最有益的做法。(大叔想說的是,這是個情景小遊戲,在實際生活中犯了錯,我們最好還是要承認的~)

然而,現實卻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坦白,也就是說選擇了背叛。而這種不信任對方帶來的結果,便是彼此一起服刑 8 年之久。

監獄坑裡的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囚徒困境 —— 所有人都默默地選擇了接受現狀,拒絕合作,最終熬過了初一卻熬不過十五,被餓死、被殺死…… 紛紛喪命。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囚徒困境也可以被打破,其中的關鍵是 —— 不斷重複選擇,也被稱為重複囚徒困境。

簡單來說,是雙方對同一問題進行反覆決策,同時記得之前決策後的結果。

例如,在第一次囚徒困境中,我選擇了不坦白罪行,想要與對方合作,一起減免懲罰。但最後卻發現,他無罪釋放,我入獄 10 年。那麼我就會知道,對方選擇了坦白罪行,背叛了我。因此,在第二次囚徒困境時,我就會根據第一次雙方的選擇和結果,進行調整。以此類推。

研究者認為,通過這種不斷重複的囚徒困境,人們慢慢就會逐漸從貪婪的利己主義,轉變為合作共贏的利他主義,即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但如果想成功打破囚徒困境,還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4]

1.友善。簡單來說,就是不要主動背叛對方。例如,在囚徒困境中,我不主動坦白罪行,把對方 “賣了”。

2.報復。但友善也需要帶有鋒芒,不然只會演變成盲目樂觀。也就是說,當發現對方背叛你時,接下來的決策中適當懲罰與報復是必要的。例如,在下一次也背叛 ta。

3.寬恕。不管怎麼樣,報復都只是手段,重要的還是達成合作。因此,在報復懲罰對方後,如果 ta 及時改正,例如選擇了合作,那麼你的寬恕行為 —— 也進行友善合作,是實現共贏的最佳途徑。

4.不嫉妒。儘量不去爭取比對方得到更多的好處,不因為一點點差異而心生不滿。例如,今天下層的人得到的食物比你多了半個蘋果,大可不必放在心上。這樣做,雙方能更好地保持平衡。

大叔突然意識到,監獄坑的囚徒困境也是不斷重複的,即每個月調換一下位置,重新作出選擇。但是由於沒有人開始選擇合作,權力的高低已經禁錮了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一直都處於死循環的狀態。

如果他們達成了定量進食的協議,當有人破壞協議時,就對其進行處罰,或許真的可以讓所有人都活下來。

但,誰又知道呢。

人心,不可直視啊。

寫在最後

在《飢餓站臺》這部電影中,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設定:世上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以及掉落的人。

前兩者我們已經很熟悉,而掉落的人則是指那些從上層跳下去墜死的人。他們本來衣食無憂,甚至享用著最好的美食,但最終卻選擇了死亡。

或許,在監獄坑裡不用為活下去而擔憂時,也就喪失了生活的意義。

總而言之,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是無限的,其中很多問題都是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你我的內心很可能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但能夠試著去思考,去理解別人的做法,就已經是一個特別好的開始。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帶來思考與力量,讓你在面對一些問題時,能夠更加從容堅定。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Lammers, J., & Stapel, D. A. (2011). Power increases dehumanizat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4(1), 113-126.

[2] Lammers, J., Galinsky, A. D., Gordijn, E. H., & Otten, S. (2012). Power increases social distan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3), 282-290.

[3] Engelmann, J. B., Meyer, F., Ruff, C. C., & Fehr, E. (2018). The neural circuitry of emotion-induced distortions of trust. BioRxiv, 129130.

[4] Axelrod, R., & Hamilton, W. D. (1981).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 211(4489), 1390-1396.(該書已有中文版,《合作的進化》)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心理0時差(ID:PsyTime),一個反雞湯的實用心理學公眾號。我們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捂熱了,在這裡給你溫暖和力量。

學習心理諮詢

加入我們,一起前行

☟ ☟ ☟

初級心理諮詢師開班啦!


其實“地獄”不止 18 層:吃人的不是人,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