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品牌化运行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慕晓彤

在李沧区,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退而不休,不忘初心,从花甲到耄耋,保持奋斗不息的精神状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李沧区老干部志愿服务队”。李沧区立足社区,积极完善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举措,打造特色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室和品牌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运作。

建立“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学院”

“少年强则国强,让困难家庭子女与其他子女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李沧区老年大学“玉一社区少儿书画志愿者辅导课堂”志愿者们的心声和愿望。

新市民和困难家庭收入不高,难以满足让子女上辅导班掌握一技之长的需求。老干部冯连华了解情况后,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由26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授课并提供学习用品,义务辅导他们书法、绘画,共同搭建一个让孩子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截至目前,累计授课达766课时。

少儿书画辅导课堂、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老干部议事会……李沧区立足社区,依托社区老干部志愿者骨干特长优势,完善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举措,深入推进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落地、落细。随着志愿服务走向深入,需要接受志愿服务的群体也有更多专业服务的需求,更好提供精准有效的精准服务,已成为一个关键的发力点。

李沧区建立“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学院”,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运作,更精准地引导老干部志愿者骨干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如今,李沧区各个特色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室,在引导热情高、特长专的老同志助力社区建设、爱心帮困、邻里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驿站+项目”志愿服务模式

李沧区充分调动老干部、老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培育有特色、水平高、能推广、受益多的志愿服务项目,稳定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明确服务受众,推进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运作,打造出一批独具李沧特色的服务项目。目前,李沧区依托14处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驿站,建立“驿站+项目”志愿服务模式,涌现出一系列品牌服务项目。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李沧区李村街道北山社区“鲍秀兰爱心工作室”的老干部志愿者们,主动到社区各楼座摸排独居、困难、高龄老人居住情况,并手绘“助老分布图”,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有事就找鲍大姐!”成为市民群众的选择之一。

“我虽是老同志,但更是老党员,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我们比年轻干部更熟悉社区情况,这时候最应该站出来,我们说话他们会听,那工作不就开展得下去了嘛!”工作室带头人鲍秀兰说,以前,工作室的活动比较零散,去年成立工作室以来,志愿项目的开展逐渐体系化,并且“老同志需要什么,总队提供什么”,工作室在规章制度、资金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支持。

李沧区老干部局为品牌项目设立联络员,对群众基础好、特色优势丰富的老干部志愿者主动上门沟通,讲明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人员管理、档案规范、激励措施等,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免除后顾之忧

为提升老同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李沧区专门制订了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细则,为优秀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拨付工作经费,用于志愿服务工具配备、学习教育、驿站建设等方面。

李沧区成立老干部志愿服务续航中心,在全省率先打造“精神能量转换、物质能量补给、爱心能量展示”平台,中心依托山东“老干部APP”志愿者板块记录爱心小时数,服务每满10小时、30小时、50小时,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每满300小时、500小时,可根据服务小时数在续航中心兑换志愿服务用品。

“虽然做志愿服务并不是想求回报,但是有了积分制度,感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家的服务干劲儿更足了。”老年体协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韩连德介绍,他积极组织队员参与志愿服务,有了积分兑换后,志愿者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他将志愿活动的小时数兑换了遮阳伞、水杯等物品,还登上了志愿服务光荣台合影留念。

李沧区有离退休干部2845人,如何将老干部们拧成一股绳,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成为李沧区老干部局工作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李沧区倡导“国际化”志愿服务理念,搭建平台激发老干部发光发热的热情,并在11个街道设立“老干部志愿服务驿站”,激发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培养一支传递正能量的基层离退休干部队伍,老干部局搭台、老干部唱戏、社区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