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离世或许并不是“意外”,关于这件事的一点思考

高以翔去世那天,我正好在准备一场演讲,化妆老师帮我化妆的时候我们两就在聊录节目这件事有多“危险”。


外人可能并不觉得,但是其实棚内同时有300人以上,包括搭建工人、节目组、现场观众、艺人、嘉宾等等,但是环境呢,棚内录制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封闭”的空间,到处是电线和道具,而且因为道具大部分是简易的,很多都是轻的形状不规则,不好固定的。


这是环境因素,再加上人流量大,危险系数其实是很高的。道具砸下来砸到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不太严重的也不会引起重视。


外人看到的节目光鲜亮丽,实则是找到最佳角度的部分展示,就像你发朋友圈,大环境不够好看的时候就拍局部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凌晨还在高强度的录制?主要是因为贵,场地贵,艺人更贵,所以节目组为了控制成本尽可能让艺人多拍一会。


但是就算是拍满一天24小时,也不过是一期节目,剪辑出来就是40分钟到1小时的成片,最多两期节目,如果每天按几百万的成本在增加,节目组自然会希望一天内拍完,而不是两三天,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场地贵、艺人贵、节目成本高,节目组自然会把压力放在录制期间的艺人身上,希望他们精准的表达节目所需素材,而且尽可能付出。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他挣得多就应该承受这样的压力。


但是客观来说,不从收入的角度来说,艺人会比现场观众、导演、主持人等等工种更累一点,因为其他工种可以抽空休息,但你必须连着5、6小时面对镜头,必须是“精神的”“漂亮的”“微笑或自然的”,不然就会像马思纯肚子上的肉一样,被无情的展示在几千万人面前。


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星的地位开始降低了。


80年代90年代那时候的明星,万人簇拥风光无限。你看王菲、成龙、刘德华是神坛上的人物,一举一动都是万众瞩目。


但是最近几年,虐明星的节目越来越多,稍微轻点的,比如女明星卸妆军训,下手狠一点的,比如极限挑战,还有各种泥地探险,最难的当属《追我吧》节目组,一个因为恶搞把自己搞凉了的节目。


你说有必要吗?其实一点必要都没有,观众从虐明星中获得的快感远远达不到欣赏一个好的作品获得的收获感。


近日,一段大张伟接受采访的视频引网友热议。视频中,大张伟多次吐槽艺人拼体力录制真人秀,并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你们真的爱看这个吗?”他还表示,“(录制时)早上起来5点不到,那早餐还没开呢,就跟人跑,扛着大包过河,水里还有蛇,一天到晚的散德行。所有人的才华都是在做真人秀,我觉得这个会毁了中国所有艺人的。”


网友表示:“跟本职有关的综艺(歌手上歌曲类,男团女团爱豆上舞蹈类选秀类等等)或者是真的有意思的综艺、通过综艺里聊天让人更了解一个明星这种无可厚非,这是让明星本人变得更立体多维度的,普普通通做游戏做任务也就罢了,但某些完全拼体力搞笑的综艺真的没意思!”


而且艺人身体如果不经常锻炼真的很差,每天都是黑白颠倒,全世界到处飞,吃的基本上是快餐,根本不适合高强度的节目录制需求。


有的人会说配备医疗人员就好了,但事实上,没有哪个节目组真的能做到24小时医疗监控,就算节目强度很大,医生也是人,也要睡觉休息,医生不是万无一失的存在,但却是重金消耗的存在。


所以其实所有做电视节目的都是在“碰运气”,都想的是“应该不会出事吧?谁出事谁倒霉”。如果你真的在做这个行业,应该会知道什么是“拜棚”,就是节目开拍前拜一拜,尽管迷信,但就是求个心理安慰。


这样的行业,整个都是有些许病态的,如果不加以严管和控制,不出事是碰巧,出事是迟早的。那怎么办呢?


其实去年的限薪令就是一个好的开端,限制艺人收入,降低节目制作成本,延长节目制作时间,但无奈的是总有人喜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果可以的话,高以翔先生的事情应该成为一个行业整改的开端,他是一个很好很温柔的人,他的突然离开不应该成为这个行业的牺牲品,而应该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存在。


规范节目录制成本控制,规范艺人出境时间,甚至是整体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对于超额超度的劣质节目组进行严惩,逼着大家去学习节目运作,而不是通过抄袭日韩综艺,或者是通过大量录制取胜。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开设国家级认可的优质节目制作人培训班,导演培训班,我们不是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吗?就从这些节目核心人员抓起,整体提升行业的水准,每年研讨会去研究原创的节目形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畅想,希望有一天,一个节目是所有人都享受录制过程,而不是忍受行业弊端,那个时候可能才是中国好故事的开端。


高以翔离世或许并不是“意外”,关于这件事的一点思考

来人间一趟,辛苦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