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一 能不說則不說

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多說話的,故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同時認為:多說話、亂說話基本上沒有幾個好人。

不說話、少說話,不是因為不會說,是因為有德行,有德的行的人,一定會說話,知道什麼人能說,什麼話能說,什麼時候說,怎麼說。相反,不會說話、亂說話的人,因為缺乏德行的修養,常常巧言亂德。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一種人不會說話,但敢說,好說,亂說。孔子把這些人歸為庸人,他們的特點是“言不及義,信口開河”。孔子感慨:“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難在哪裡呢?太難教化了,讓這些人說些符合道義的話,學會利他,使他們昇華人格成為君子太難了。

還有一種人,很會說,很能說,說的很好聽,眉飛色舞,口若懸河,這樣的人基本上是小人,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類人話語中仁愛的比重之所以少,是因為他們要見風使舵,要迎合低級趣味,要騙取信任謀取私利。

為了提升人格,與庸人、小人劃清界限,孔子嚴格要求自己和眾弟子“敏於事而慎於言”,要“食不語,寢不言”。

多說話的危害是很大的。說到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丟失人格,所以“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多說話還會落人話柄,為人忌恨。孔子告誡弟子不要學習“佞巧”,容易“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更嚴重的是,說話容易招致不幸,口是招禍之門。孔子的這一認識,源於古人的訓誡。一次,孔子去朝拜周太廟,發現廟前有一銅像,與眾不同的是,這個銅像嘴上貼了三道封條,這就是“三緘其口”。銅人背後銘文寫道: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雖處安樂必警戒也,無所行悔,言當詳而後行,所悔之事不可復行,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那麼大家都不說,真理由誰傳播?真理是客觀的,是不能消滅滅的。一次孔子對弟子們說:“我打算不再發表言論了”子貢擔心地問老師:“您老如不言,那麼,我們記述什麼呢?將來的人聽什麼呢?”孔子的回答道出了天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理不會因為我們講話而增多,也不會我們不講而減少。如非說不可,一定要找對人。

不說話,不是不會說,有德者必有言。一個在任何場合都無話可說,不會說話的人,要檢討自己的德行。

二、 道向何人說?

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作為學人,一定要明白什麼人“可與言”什麼人“不可與言”。

對自己的父母可以說,特別是發現父母的缺點要說,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在鄉親面不要表現自己,你再厲害,相親們都記得你穿開檔褲時候做過的傻事。馬祖道一雲:“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弟子記載孔子子鄉黨面前: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在宗廟朝廷,要敢於表達自己的祈禱和心願,表達自己的理想和看法。但要恭敬謹慎。孔子“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不要與三觀相左的人說話某事,“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要與愚頑的人講道理。那是對牛彈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不要認為自己很厲害,能改變所有人,其實除了自己,誰也改變不了。“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其實能改變自己是最大智慧。孔子感言,學風日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說,古人學習,是修養自己身心的,今天的人學習,是為了炫耀給人看的。

三、說什麼:無道不語、不善不言

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先賢告訴我們,講話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能信口開河。一定要明白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多說,什麼話少說。

孔子認為應該多說的話是“道”,無道不語,也可以講是無善不語,無忠不語,無義不語。

命運的問題要多說,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知命才能改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仁德的話要多說。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孝、悌、忠、義、恭、謹、信都是從不同側面和層次表達仁愛思想,終極目的是摒除人的自私。仁是君子、賢聖共同的品質,成為君子成賢成聖必須從仁愛下手。把儒家的核心思想歸結為“仁”毫不為過。

別人的善良要多說,“樂道人之善。”泰伯、堯、舜、禹、周公、泰伯、伯夷、叔齊、尹伊、子產、管仲、季文子、柳下惠、顏回、閔子騫、冉雍等人都曾被孔子讚美。

求學訪道要多說。“子入太廟,每事問”季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有很多話不能多說,甚至一定不能說。

第一,“怪、力、亂、神”不說。為什麼不說這些?因為“怪、神”之類的事,自己沒有親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用道聽途說蠱惑人心。並且道聽途說,有德者不為。就算真正知道,也不能說,因為,你知道,卻無法讓別人親證,別人要麼將信將疑,要麼攻擊你妖言惑眾。“力、亂”之事,屬於負面消息,散步這類消息,助長邪惡威風,滋長小人邪念。

第二,不合禮法的話不要說。孔子言“非禮勿言”, 《管子·牧民》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左丘明言“人棄常則妖興。”

第三,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第四,,越位的話不說。吃地溝油的命不要操中南海的心,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總結的原因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第五,多管閒事的話、評價別人的話不說。道聽途說,散步流言蜚語。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道聽途說,德之棄也。”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意思是:子貢喜歡評論別人,說人是非,孔子說:這是子貢賢良的表現嗎?我可沒有功夫對別人說長道短。

第六,過往的事情不說,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自己的輝煌,別人可以說,自己一定不能說;別人的汙點不提,別人可以說,自己一定不能說。

第七,沒有理論根據和實事依據的話不要說,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有疑問,應該求證,求證不了,要保留意見,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第八,有關利益的事少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用老子的話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利講多了,就會誘發自私和不公,領導過多的用利益激勵下屬,就會導致“多怨”,所謂“放與利而行多怨。”

四、怎樣說?有話好好說

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當我們有了理想的訴說對象、合適的話題、正確的觀點,就一定要說嗎?肯定不行,這裡有很多智慧在其中,要注意說話的時機,場合,表達方式。否則,好心辦壞事,自己的善良往往換來的是別人誤解和冷落。

第一,講話要注意時機。孔子曰:“伺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特別是給領導上司提意見,一定要在先取的信任,領導不信任的時候,任何意見建議都可能認為是批評和詆譭。子曰:“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如果贏得信任後,那就可以產所預言了,公明賈言:“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第二,說說要考慮政治形勢,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明清的文字獄,文革的政治迫害,都是明證。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大意是:有道的時代,高調說話,高調做事;無道的時代,高調做事,低調說話。

第三,勸勉別人,要有節制,注意分寸。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的話大意是:輔佐國君,勸勉進諫次數太多的話,會帶來恥辱;勸勉朋友,次數多了,會導致關係的疏遠。

第四,講話要真誠,不要太多的修飾,孔子曰:“言而有信。”說話不要過於追求語言的華麗。不要花言巧語,顯示自己的健談。又說“辭,達而已矣。”孔子非常反對佞巧便嬖。

第五,說話忌滿: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第六,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子曰: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曾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瞭解他們的政治,怎麼來的,“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五、說過的話怎麼聽,怎麼做?

做人真難:用三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閉嘴

如果是自己講過的話,一定要兌現,這叫言而有信,處在困境,要反思自己平時講過的話,不忘初心,經得起考驗。子曰:“久約不忘平生之言”(約:處於困境)如果自己說錯了,要懺悔,要改過。當然,萬一有的話被人聽到,被人嘲笑,也不要太在意,老子說: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聽別人說話,要有智慧。要會思辨,能評判,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至少要區分善、惡,自私、無私,然後做出正確的評判。

如果是聖賢講的話,一定要有所警覺。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法語之言是指符合禮法的話語,具體是指:古訓、家語、老人言、諺語。這些話經過幾千年的積澱,經過歷代人的檢驗,凝聚了無數人的人生代價和血淚體驗。實踐證明:挑戰古訓箴言,一定會付出慘重代價。

歷史上反孔、反道、反基督、反佛,沒有幾個人有好下場,大家可以去總結歷史。問題不在於他們挑戰挑戰了什麼人,而在於挑戰了天道。逆天者必亡,樂殺人這必不得志於天下!

如果是普通人講的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講錯的話,不要較真,“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

如果是小人佞巧諂媚的話,孔子非常痛恨,要屏蔽,如果自己遭到奉承,一定不要高興,子曰:“巽與(過譽)之言,能無說乎?”“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

即便小人是誠信的,也要劃清界限,不因其誠而與之為謀。道不同故。小人之誠,私利驅動,“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

無論什麼人講話,不能聽之信之,一定要觀察他的行動。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孔子評論宰我是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